西故山 > 服饰 > 街拍 > 福州风景名胜一览(7)

福州风景名胜一览(7)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2 16:31 编辑: 网络 查看:

  从葛岭镇的停车场,顺东北的山径、石蹬在松林和溪流间逶迤而上,时陡时平,风景独好。到了前面岩石嶙峋处,入口渐窄,天然垒砌的“石门”,穿行之时,便能领悟“寺凭松作径,天设石为门”的胜境。如果遇上云雾迷弥时分,就有雾罩石门的奇景,揽胜别有一得。沿途石立道旁,间有大松点缀,可见悬岩削壁立于千丈,也有石峰如笔,直屹高空;涧水潺潺作响。元代王用文题刻有“飞佩”两字,此外有明代林应宪的“方广洞天”,清代陈景亮的“闽山福地”,还有清代薛朝晤、龚易图诗刻、无量寿佛像刻等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山道上还有铁壁篆、渡石桥等古迹,也值品玩。

  步入山门,循山势穿林进内,只见方广岩似一覆釜,内建“方广岩寺”,包括大雄宝殿、梦亭、僧寮、香积堂等。殿旁有副楹联:“岩洞玲戏现出半天佛国;楼台漂渺嵌成大地人寰。”很能形象地概括别有洞天的壮观。参加辛亥革命 的林素园先生七宿此间作"的一副楹联:“台低洞阔吞天地,月朗泉飞忘雨晴。”从日夜和雨晴的变幻,渲染洞和泉的特色。

  出大殿登上悬空百丈深壑的天泉阁,阁左有个岩石,状似雄狮下山,俗称狮子头岩。这一岩石左上侧,又有大石,形状酷像石虎。再观虎石左前方,有“黑猴望舟”,右有羚羊洞。这些怪状石岩,多与山兽名相连,自成方广的旅游文化特点。再上去,远近有两大石台,近的称“朝阳岩”;远的称“晒谷岩”,这个巨大石台可摆3桌酒宴,僧众收获谷物,多晾其上。

  方广岩内可观赏石钟乳和日光交映,以及苔痕、石色、岩纹交织的画面,从中幻化多种飞禽走兽、山川人物、奇花异果等图像。据说每年中秋,夜月斜照岩上,可见“童子拜观音”景象,自古流传。露台顶上有一大石,俗称“龙尾泉”,细看这条似龙尾的石隙,泉涌不断,即使冬夏干旱季节都有清泉滴落。在脱凡楼左侧,有“白猴出洞”、“水帘观瀑”等景致。据介绍“水帘观瀑”列为岩中最佳处。当观看细瀑泻下时,水随岩石下滴,随风飘落,洒东如烟,洒西似雾,组成“帘帷”垂在阁外,让人们透过水帘眺望远山近岩,仿佛身历飘渺的仙界。这便是一副楹联所写:“石室水帘清净地;月岩风洞过来人。”“洞岩为寺,既有水帘之奇,也有石室之幽。”真是“细看洞中景,方知眼界广!”

  走出寺门,随山势步上阶石,有座“登天桥”,下临深不可测的山谷,俗称“舍身岩”。从突几的岩旁,蛇行而上,翻上了岩顶,便见"天台亭",俯瞰山下田园阡陌,农舍俨然,而仰望上空,岂止“离天三尺三”。岩顶的西边,山势 陡险,到了一个深坳,有大石,涧流漫过,这就是“水帘”的源头。

  青芝山

  青芝山又名百洞山,屹立在连江县倌头镇西北秦川溪畔,距104国道约2.5千米,每当春夏之交,山上盛产青芝(灵芝)而得名。自从明代董应举致力青芝山开辟自然景观之后,山间奇石怪岩,各具其名,又垒砌各种形状的洞穴,或浅或深,或大或小,林林总总,俗称"百洞"。

  究竟青芝山洞有多少?据旅游学家介绍,山间大的石洞有10个,可容人进入的小石洞则有上百个,引人人胜。如果从秦川溪边拱屿村旧路上山,入山的第一亭,有副柱联:“初地引人徐入胜;好山一望始开怀。”亭的周边有许多景观:“蛤螟上山”、“木鱼岩”、“伏地狮”、“独鲤朝阳”、“杜鹃泣血”、“鳖石”等,纯取奇形怪状的岩石,间以山林景色,组成各具特色的胜景。顺着石蹬而上 ,树林茂密,有一亭冀然,这座30年代筑建的钢筋混凝土半山亭,较为别致。一副面向闽江口的、楹联写:“莲岫耸奇观,喜百洞垒垒,从此振衣绝顶”“虎门留战绩,叹大江滚滚,更谁击楫中流”记述了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时,闽江口人民奋起反抗侵略,金牌炮台游击杨金宝开炮,击毙敌舰首领孤拔的事迹。

   “半山”而上,沿途丛林幽径,清静宜人。蝙蝠洞,距青芝寺仅有300步。洞口前刻篆体"蝙蝠洞"3字,洞里幽邃阴暗,常有蝙蝠栖息。明代叶向高有“古洞云深藏蝙蝠”,此洞为山中最大的穴洞,能容纳300人。可惜久已淤塞,现仅通入数米。洞口甫道之下,有一巨石,如鲤跃上,便是“鲤岩”。而巨石周围新砌湖岸,湖水清澈,倒影山光林色,宛如一帧彩色绚丽的画面。湖岸花圃卉地,四季姹紫嫣红,好似山中的公园,供人驻足小憩。附近莲湖畔,有座华侨捐建的"观光亭",书刻柱联:“观止人皆推百洞;光临客独恋斯亭。”表示湖山林丛的秀色恋人。还另有一副对联:“异域羁留怀故土,名山点缀开新湖。”

   湖岸东侧,有一阔大的平埕,立有林森先生藏骨塔。塔身由青石雕刻砌建,花饰图案精美,四方罗汉造像逼真,自见传统的古建筑艺术风采。林森先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而后出任参议院议长、国府主席等。他与青芝山水结有深缘。从重建青芝寺大雄宝殿,到开拓别墅“啸余庐”等,为青芝胜地皆竭力筹划。 登山路入“栩园”,仰俯远近岩石山色,各得乐趣。如猴抱桃啦、仙人摇橹啦、西施浣纱啦.....引人流连。逶迤上山,从梅花楼人寺侧,好像置身江南园林境地。既有"翠壑"假山盆景式花地,又有苍松拱抱的"松风阁",皆见恬静清雅。

  青芝寺建在山间,依扼山势,两殿相连。前殿外似洋楼,青砖砌墙,内按传统宫殿式构筑,有楼附立。称大雄宝殿,成为国内唯独一家建筑格局的佛寺。殿后分左右石级登入后殿,神龛前展示一枚竹节大灵芝,人称“镇山之宝”,为寺名作了注释,名副其实。它和大雄宝殿由整块楠木雕成的“如来佛”像,视为寺内的珍品。

  出寺门向下,履潺岩,过石径,进入“观仙洞”,经九曲,才能窥天。洞壁石刻明代叶向高七律二首,以“天开灵境留仙住,海涌神山壮客游”传为佳句。传说叶向高、林友我和董应举3人攻读山,一日暮返林问,路上闻人传语:“三人同行两宰相。”叶、林不闻其声,而董却听见其语,回头寻谁戏弄,竟不见人,只听回应:“回头看我是侍郎”。后来,董果然出任工部右侍郎,而叶、林二人都居相位。其实,这是神化古洞的民间传说,与“观仙洞”无涉。因为,董应举开山前,已有洞在,不过那时不叫“观仙洞”,只称“石良”或“五曲洞”。民国初年,林焕章等组织微社,因从此洞口可观“八仙岩”,改名"观仙洞"。洞 里还有李兆珍书刻的明末曹学位诗章。再从石阶下行,石丛中有一石似蹲猿兀立,周围乱石参差,垒成穴洞。从“引人人胜”刻石入口,向下历5曲,到了洞的中心处,见一平旷石室,能容几十人,四壁上空,别有洞天。前行孔道,过三四曲,直通“悬石洞”。只见双石相悬倚立,构成天然门户。左侧,连“星窝洞”,上覆盖一石,圆形,斑痕点点,含有磷质,暗夜闪光,称“石覆洞”,又称"星辰洞"。从此北行,有“宛宛门”,内洞上一巨石垂盖,自成方室,这便是董应举山中读书处"定光石室"。洞后山壁上,山泉溅珠,形成翠帘,俗称“翠帘洞”。至于寺侧左上,有三巨石亭状夹立,自成洞境,转折处另有小洞,径旁又见“天路”、“天巷”诸胜。而在“栩园”之后,垒石亦奇,原以“太虚洞”定名,只是董应举未及辟成,留一憾事。

  三十六脚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