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老上海记忆:浦东的前世今生(1)

老上海记忆:浦东的前世今生(1)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28 11:38 编辑: 网络 查看:


1、浦东,顾名思义,就是黄浦江以东地域的总称。永乐二年(1404年),户部尚书夏元吉组织拓宽范家浜,黄浦江成为上海地区的主河道后,以黄浦江为界,形成浦江东西的格局,也就出现了“浦西”、“浦东”之名。浦东作为区域名称,最早见于明嘉靖年间的《上海县志》。《上海县志》称:由闸港而下,若盐铁塘、沈庄塘、若周浦、若三林塘、若杨淄,此为浦东之水也。“浦东”是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古老地名,但直到1958年8月,才第一次被用作行政区的名字:浦东县。浦东县面积158.85平方公里。1960年10月撤销浦东县,将农村地区划入川沙县,城市化地区分别划入黄浦、南市、杨浦三个区。1993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浦东新区,其地域为黄浦江以东、长江入海口南侧的三角形地块,包括原南市、黄浦、杨浦三区的浦东部分,原上海县(现为闵行区)的三林乡,以及川沙县全部,面积为569平方公里。


2、陆家嘴。陆家嘴因明代大学士陆深而得名。陆深,生于明成化13年(1477年),原籍河南,南宋建炎时,由开封南迁江苏华亭,后又迁至上海浦东洋泾。陆深在城厢中的府第位于四牌楼,名为邻黉(hong)阁,取近旁文庙之义,后来人们惯称那一带为陆家宅,之后又有一条陆家宅路。

3、陆深隐退后,在临黄浦江边建了一座园林,名后乐园。他去世又奉敕葬于后乐园。因有陆深的墓地和故园,而北流的浦江又在此一折,改向东去,于是便有了陆家嘴这个地名。上图为陆深墓地上的石马。


4、相当长的时期内,上海人过黄浦江主要靠轮渡摆渡。在浦江下游十几条航线中,名气最响要数陆家嘴轮渡站至延安路码头的陆延线了。陆延线原系民营渡线,是手摇民船摆渡。1933年始建春江轮渡码头,次年2月“春铜线”轮渡航线正式开航,浦西停靠在外滩铜人码头。


5、在古代陆家嘴地区的地图上,除了与浦西的西洋泾浜(1914年填没筑成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对应的东洋泾浜(今东昌路一带,清晚期逐渐湮没),还有一条用“浦”命名的古河道,那就是浦西的下海浦(今虹口东南部)和浦东的上海浦。而下海浦旁的下海庙延续至今。

6、宋代,浦东有上海浦,与之对应,浦西有下海浦。由下海浦得名的庙叫“下海庙”,位于虹口昆明路73号,是清乾隆年间当地船民、渔民为祈求出海平安而建的庙宇,迄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曾被大火焚毁,1941年重建,占地约3000平方米。

7、张家浜河道西起黄浦江,东通长江口,全长23.5公里,是浦东新区的一条主河道。张家浜开凿于清康熙年间,因张姓首居于此而得名。历史上此河道多次淤塞,多次疏浚,终因沿河乱倒垃圾、工厂排污,使之变成臭水浜。1998年政府投入6.17亿进行综合整治,三年后张家浜变样了!

8、洋泾镇地区自古河流纵横,早在北宋中期,此地就有移民定居。镇区有一株内环线以内唯一的千年古银杏(今泾南公园内),享有“浦东第一古树”之美称,它见证了洋泾地区的前世今生。元末时期,洋泾境内已出现自然村,镇街已初具规模,迄今有700多年历史。

9、洋泾古镇,元末已具雏形,街市中心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经两次重建。桥西北部有始建于明代、清咸丰三年重建的洋泾庙(东宁路321号),曾是洋泾地区香火最旺的道教场所。1996年10月,古洋泾改制为洋泾街道。


10、唐宋年间,塘桥地区已建村落。塘桥的张家浜直通黄浦江,横贯塘桥地区,并通向洋泾、严桥、金桥、张江等集镇。清初,塘桥就有通向浦西的渡口,名“北仓渡”,后因浦东有一董姓常来此摆渡,遂改称“董家渡”。清光绪三十三年,小南门至渡口辟路,由此得名董家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