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帝国六百年兴衰荣辱(3)

帝国六百年兴衰荣辱(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18 06:52 编辑: 网络 查看:

    1923年,早已被赶下台的溥仪皇帝,自知可能在此住不长久,就想了解一下宫中还藏有多少珍宝以便早为日后作打算,于是便决定开展一次彻底的清点。清点的重点当然就是建福宫花园。自从清末以来,皇家管束已经松弛,特别是王朝被推翻之后,宫中太监、管事们就不断盗窃财宝,偷偷携带出宫换取金钱。当时琉璃厂的许多古董摊、店中,就经常出现从宫中流出的珍宝。这些人从宫中偷出的东西太多了,这次要彻底清点,必然会露出破绽,一旦查出来,很多人都逃不了干系,必将受到惩处。于是,他们便想了个放火焚烧灭迹的招数。其实,溥仪统治的小朝廷,从上至下,盗窃成风,当中也有溥仪自己一份。英法联军在洗劫圆明园之后同样使用了这招。

在建福宫花园废墟上重新矗立起来的延春阁

    在时隔近80年后,1999年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复建工程主要得益于香港企业家陈启宗先生为主席的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基金会通过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为复建工程提供了全额经费的捐款。经国务院批准,复建工程于2000年5月正式开工。复建工程包括建福宫花园及建福宫后半部分建筑。故宫古建部为复建方案搜集了大量资料,为工程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和复原设计。古建修缮中心组织进行了精心施工,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监理。复建工程历经六年,至2006年秋基本竣工。建福宫花园的复建工程不仅重现了一座瑰丽华美的皇家花园,抹去了上个世纪紫禁城中的这片疤痕,使古建筑传统的工艺做法得以传承。复建的建福宫花园内古建筑彩画富丽堂皇,使用了大量沥粉贴金进行渲染,共用黄金2800多克,用金量在同等面积中国古建筑中堪称之最。复建工程中难度最大的是采购材料,复建使用的材料都要去原物产地采购。在延春阁东侧的院内,两处约3米高的虎皮石墙已经坍塌大半,清代使用的是多种颜色的砂质石材。为了寻找同样的石材,工作人员花费了两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最终找到。


倦勤斋——乾隆皇帝的憩息之所

    与武英殿大修同期进行的还有倦勤斋大修,在故宫的东北部,宁寿宫花园北端,有一处建筑,面南向,北靠红墙,东西共九间,是宁寿宫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正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倦勤斋”额,“耄期倦于勤”是倦勤斋的含义,显示这里是太上皇的憩息之所。室内嵌竹丝挂檐,镶玉透绣槅扇,一派江南风韵,精致优雅。乾隆皇帝晚年最明智之举是退位当上太上皇。一生荣华的乾隆85岁退休后也得找个地方,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的倦勤斋被他看上,此房按照太上皇的意图,重修设计装修,其奢华除“叹为观止”一词别无他选。内部装饰是故宫内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建筑级别很高,此前因技术难度高从未修缮。倦勤斋内的家具均为紫檀木结构,纱橱也为双面绣,窗上也镶嵌着数千片和阗玉片,可见其装饰的豪华程度。

    不过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并没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权利,所以也并未在这里居住,更多时间这里成为乾隆听戏消遣的场所。乾隆之后,嘉庆、道光、光绪等皇帝也有在倦勤斋活动的遗迹,并以此作为书房。斋内的内装修及其布局没有大的变动,基本保持了乾隆时期的原貌,仅根据皇帝各自生活习惯的不同略有改变。

 

  在倦勤斋室内的顶棚及西墙、北墙上有满绘的图画,它们被称为“通景画”,共170平方米,这是目前发现的全国最大卷本的通景画。它是由欧洲传教士画家郎士宁,及他们的中国助手借鉴了欧洲教堂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的形式,而移植于清代宫廷内的。这类绘画是立体的,保存至今仅倦勤斋这一处,因此弥足珍贵。由于室内镜子的反射,南面窗外的景色可以反射到北面墙上的画上。奇妙的是,除了画上的仙鹤等动物之外,窗外的景色跟画上的景色非常一致,看起来很漂亮。但由于年代久远,一些画出现了断裂、丢失、虫蛀和鼠咬,有的地方颜色褪色也比较厉害。为此,此次大修中,故宫请来专业的书画保护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修复。通景画当时用的背纸是乾隆时期的高丽纸,现在已经找不到一模一样的高丽纸了。为此,故宫进行了大量的寻访工作,去过安徽、浙江和海南,最后确定用安徽一家纸厂的桑皮纸。桑皮纸是用纯桑树皮制成,而且操作过程全部用手工完成。此次倦勤斋的修复过程,也对以后整个故宫修复的研究和工艺都有很大帮助,并能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故宫神秘的地下库房

    北京故宫的现有造册文物逾105万件,而每天能与游客见面的展品,仅占其全部馆藏的不到1%。那么,还有99%的故宫国宝究竟藏身何处呢?解放前故宫储藏文物只有四个库房,保和殿东西府、康寿宫以及延禧宫。其中延禧宫是在原来废弃的基址上复建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库房。解放后故宫的文物进行了初步清点,到1954年基本出了本有眉目的账。60年代又做更细致的核对,每件文物做了卡片,做到账卡物统一。

在故宫的高墙深院中,隐匿着一处鲜为人知的地下文物库房,故宫的珍藏大部存于此处。这座地下库房是中国第一座地下文物专用仓库。

 

    1983年故宫开始修建地下文物仓库,至1997年完工,历时14年。进西华门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对面有一座空场,被用作武警的足球场,北侧墙上还贴着射击用的靶子,空场的下面就是地下文物库,而墙内侧是入口。地库俯视之下为‘田’字形结构,上下分3层,总面积22000多平方米,藏有文物80余万件。地库为一个架空结构,六面都不接触泥土,四周为‘回’字形,下面被柱子撑起,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潮,防止有水渗入。地库共有大小库房100余座,大的十余平方米,小的七八平方米。库房内有高两米左右的铁柜,文物一层一层地放于其中。所有文物在进库前都要经过熏蒸,以除虫消毒。每件文物都有一个相应的囊匣,根据形状的不同内槽也不同。库内对温度与湿度的要求极为严格,温度恒定在15.5℃左右,湿度则依据不同文物设定在50%左右,并设有自动感应的气体灭火装置。一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30秒内完成自动灭火喷洒,且丝毫不损伤文物。地库底板和四周都采用了双层防护,并按照三级人防标准设防,具有战争防护能力,能防原子弹袭击,同时具备抗震能力。

 

  地库内的防盗设施极为先进,其使用的红外安全监测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监视系统能保证24小时全天候监视。库内的大门和各小间的防护门用20厘米厚全钢铸造,并设有密码锁。为防止监守自盗,下班时库房人员必须把钥匙交至钥匙房,一旦交晚了或忘记,库房密码马上更改。据介绍,这种防盗门的价值为10万美元,密码锁实行双钥匙制,入口处的警卫室掌握大门钥匙,具体库房则由钥匙房掌握。保管员每天要入库2至3次,做例行检查,平时库内不开灯,人走灯灭。

 

修建故宫地下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