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故宫,沉重的中国读本

故宫,沉重的中国读本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8 17:56 编辑: 网络 查看: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之一,每年的黄金周假期,故宫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游览观赏,人数有增无减。

  故宫更像一位历经沧桑却能威严耸立的“老人”,经典且具有权威性。它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具有不竭的历史生命。

  正因如此,这样一位“老人”的健康发展,它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善待和关注。

  故宫游太沉重

  民国著名报人林白水在故宫博物院建院当日的报道中,曾用过这样一句话——游人杂沓,各现满意之色。现如今,去故宫游览的游客越来越多,但是,有几个人是“各现满意之色”呢?

  2010年10月10日,故宫建成590周年,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之一,无论在被选为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名录》遗产之前,还是之后,每年的黄金周假期,故宫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游览观赏,人数有增无减。

  在今年十一黄金周里的前5天里,故宫共接待游客46万余人次,远远超过其最大容量6万人/日,而其最佳容量为5万人/日。其中,10月2日,故宫日接待游客12.5万人次;3日的游客接待量也达到了11.5万。除了黄金周之外,之前的中秋小长假,故宫待客游客量也达到了12.5万人次。

  日接待量超过10多万,已是达到了故宫最大容量的2倍,由此不难想象到黄金周时期故宫拥挤的程度。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光此起彼伏的吵闹声就足以让人大脑“爆炸”。更何况,这是在“人贴人”的情况下,旅游已经毫无享受可言,有的只是受罪。

  上海世博会排队时间长已经众人皆知,可是来北京游故宫一样不轻松,先不说游览,光是排队买票就已经耗时耗力。不少游客和去世博会的心理状态一样,准备打“持久战”。在黄金周的几天内,午门广场东西两侧的售票处,买票的游客已排成几十米的长龙。排队客流仍只能向窗口缓慢蠕动。而排队时间平均达到1.5个小时,所以部分游客最终选择了“黄牛”。

  买上票进入宫内游览,又是一轮“遭罪”的开始,放眼望去,宫内密密麻麻全是游客。西六宫的御道不足5米宽,通道上塞满了人,二三百米的路得走半个小时。由于担心排队时要上厕所,一些游客连水都不敢喝,太和殿的人都排在石阶上,有人干脆靠在汉白玉围栏上休息,排了半个小时的队后,大多数人在太和殿前停留时间还不到一分钟。

  沧桑老人难寻安宁

  游客受罪,故宫这位“老人”同样受罪。一天10多万人次的游客量,意味着故宫这个85岁的“老人”,每天需要承受10多万双鞋底的踩踏。

  不单是黄金周,在十一长假结束后,记者再去故宫,发现游览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十一长假的“辐射”效应还在延续。入口处依然有人缓步向前等待着进入故宫。不少外地游客带着孩子前来游玩,感受故宫的历史文化。据统计,现在每年参观人次超千万。

  “故宫的人是太多了。”国庆黄金周,北京市旅游局规划统计处副处长姜岩说。对于故宫连续多个黄金周接待量超过最大容量这一现象,姜岩表示:“游客这么多,舒适度肯定是无法保证的。”关键的瓶颈位置客流量增大时,景区采取的应对举措也只是从安全方面考虑。

  此外,故宫博物院的展览面积一直在扩大。作为故宫“百年大修”试点的外西路武英殿,维修竣工之后正式对外开放,馆藏的近15万件书画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这些年一直在分批展出。文华殿竣工后成为陶瓷馆,常年展出故宫收藏的陶瓷类文物。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目前只占总面积约1/3。“百年大修”的规划,是开放面积至少达到一半,而在未来则会达到2/3。

  面对展览面积的不断扩大,如何在满足民众的旅游需求和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平衡成为一道难题。让我们不禁想问,故宫这样一个国宝,还能以最好的状态一直展示下去吗?

  从物质层面看,故宫只是一座古建筑群,但它不是一般的古建筑,而是皇宫。故宫这位“老人”见证了中国两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的结晶,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故宫文化是经典文化。故宫这位“老人”更是历经沧桑却能威严耸立的“老人”,经典且具有权威性。它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具有不竭的历史生命。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的血脉。

  所以,这样一位“老人”,它的健康发展,它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关注。

  可是,在面对如此多的后代子孙前来观赏时,它被保护的并不是很好。

  管理弊端

  与北京故宫这种人声鼎沸、喧闹无比截然相反的是,台北故宫在游客的穿梭中显得非常安静。原来,游客一进台北故宫,便会看见工作人员举着一块不大的牌子慢慢走动,上面写着四个字“轻声细语”,以此告诫人们不要大声喧哗。与此同时,参观者在进去前,还会排成队,每人领到一副耳机,与导游的小话筒对上信号后,导游便轻声细语地为游客讲解。这样,虽然台北故宫内旅游团一个接着一个,游客来来往往,但游客从耳机里听到的只是导游的轻声细语,自然安然一片了。

  比较一下,两地在管理理念和游客品位等方面的差距显露无遗。在保护文物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和善待它们。

  不难看出,北京故宫等内地旅游景点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尽力为游客创设幽静、高雅的旅游氛围,是多么紧迫。但是,如果仅仅去学台北故宫的管理手段,却不去控制游客数量,极端超载的景区再怎么精细化管理,都难以让游客满意。最重要的,长此以往,还会毁了宝贵的文物资源。

  事实上,在过去,北京故宫必须穿软底鞋才准游玩,且人数非常有限,现在1天要承受10多万双硬质鞋底的反复踩踏,故宫还吃得消吗?

  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表示,客流量太大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北京最热门的景区,故宫的文物保护压力更为突出。大量涌入的游客让故宫的文物不堪重负,罗哲文说,人体呼吸出的二氧化碳会让古建筑的彩画和朱红色墙面褪色,过多的接触和踩踏也会给文物造成影响。

  近年来,故宫对部分珍贵文物进行了额外的“照顾”。罗哲文举例,游客酷爱摸门钉导致金漆脱落,一些宫门的下半部分便安装了透明罩子;太和殿外围起铁栏杆;部分地面覆盖了类似毯子的保护隔离;特别珍贵或状况不好的地方暂未开放。

  “最好还是规定一个客流量。”罗哲文认为,故宫应该控制游客数量,并且避免大量游客瞬时进入。

  但是面对专家的如此建议,却有着不同意见。“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同意限制客流。”北京一家文化遗产单位负责人表示,“大多数文化遗产单位‘包袱重’,人员庞大,且承担着文物、古建的养护任务,运营成本高。仅靠政府拨款难以维系。只有对公众开放,出售门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来保证经济收入。”

  此外,他认为,文化遗产单位对公众开放后,逐渐培养了人气。一旦限制客流,即便是在非常时段限流,拒绝游客入园,将可能伤害游客的感情。未来这部分游客也就不再来了,景区来的人就会逐渐减少,造成长远的影响。

  该负责人认为,协调客流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可以通过价格杠杆的方式。但景区一提调价通常遭到各方的反对,难以实现。

  每到节假日,故宫游客很多。有人将之比喻成“庙会”,虽热闹,但也受罪,这既影响了参观质量,对文物保护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看似像悖论一样的问题到底如何解决才比较好呢?

  限制客流与故宫保护

  面对限制客流的争议,对文物保护的迫切感似乎占了上风。故宫博物院表示,由于人工检票方式无法实时监控游客数量,故宫计划明年启用电子票务系统,对故宫内的游客人数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客流达到饱和,相关地区将限时限制客流。

  国庆黄金周前3天,故宫将开放时间提前了1个小时,并增设了2个售票车。同时故宫关闭太和门、太和殿、坤宁宫东西穿堂,打开协和门等6个出口分流游客。保西庑、弘义阁、熙和门两侧展室,必要时将临时限制客流。

  对于客流超载,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目前国内游客的消费方式是粗放型的,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匹配,需要调整。同时,故宫需建立黄金周应对机制,尤其是在文物保护方面。

  “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应该严格限制客流。”魏小安说,但也要确保老百姓参观的权利,“来了北京,故宫不让看,这不合情理。”解决这个矛盾,国际上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预约参观,巴黎卢浮宫等“世遗”都要求游客预约。

  此外,魏小安还认为,故宫可以对参观内容进行细分游览,可以设置古建、瓷器、书画、皇家文化等几大类游览线路,分流游客。

  考虑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假期集中的现状,魏小安认为上述举措要在故宫这样的热门景区上实现,需要很长时间的引导。“现在部分游客不知道看什么,多是到此一游。”魏小安说,游客应该培养新的消费方式,尤其是对待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持有尊重甚至是敬畏的态度。

  他还指出,目前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生存,导致在限制客流方面没有实际的举措。他建议景区采取复合型经营模式,多开发餐饮、互动等门票之外的盈利项目。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则表示,故宫人流量大的现象,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游客多了,必然会影响服务质量,包括参观感受。但是,他本人并不主张通过简单限制游客流量,或者提高门票价格来提高服务质量。而是首先要在故宫内疏导人流,避免游客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出现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其次,可以通过实行电子门票,来实时监测游客数量。另外,还可以在机场、火车站等地设立售票点,方便游客提前买票。

  郑欣淼说:“既不能因为要确保故宫的安全而关门大吉,把观众拒之门外,如此也就谈不上文化的弘扬了;也不能完全照搬一般旅游景点的服务标准而漠视对故宫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面对世界遗产保护和对公众开放的不同要求,故宫博物院必须在多方面分析、多渠道探索中妥善处理二者关系,兼顾故宫的有效保护与适度利用,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在保护中实现彰显价值、发挥作用的使命,促进故宫保护与故宫博物院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点商榷

  伟大的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象征物。故宫就是这样的象征物,故宫不只是宏伟的古建筑,还包括珍藏其间的文物精品,它们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与中华文明成就的一个标志。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事实上,正如郑欣淼所说,对于扮演这样一个角色的故宫,对它的观赏就有一个矛盾。一方面,人太多,游客游览质量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为了文物的保护,而去多加限制,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游客入宫游览的感受,更无从真正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尊敬。

  一开始时,游人是可以进入故宫开放的每个殿堂参观,只是将那些不准游人进入的地方用绳子围起来。后来中轴线上的六座大殿根本不让一般游人入内了,继而对西路的一些建筑物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只有经过特别安排的外国元首破例不受此限制,可以到殿堂内近距离观赏。其原因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金砖”,的确,金砖磨损严重,特别是临近门槛内的地方,早已被踩出了深坑;担心个别游人突破围栏进入不允许涉足的地方。虽然每个殿堂都有值班人员,但是有时还是被个别人钻了空子。所以,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纵观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旅游点采取同样措施?法国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德国科隆大教堂、罗马大斗兽场、泰国王宫,都是举世闻名的文物古迹,也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却一直让游人进入参观,甚至多数可以进行拍照。

  为此,就有人建议还是应该将这些殿堂完全开放允许游人入内参观。可是如果真要是放开去参观,恐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游客的观赏品味和素质问题。如果游客始终不能提升审美的品味和自身的知识素养,各种硬性保护措施,始终都是暂时的缓解手段而已。

  (《中华工商时报》10.29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