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信阳糍粑爷爷 我的糍粑走向天南海北 图

信阳糍粑爷爷 我的糍粑走向天南海北 图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6 17:34 编辑: 网络 查看:

方立国在卖糍粑

  在有“鱼米之乡”称号的信阳,糍粑曾是传统名吃,打糍粑往往与杀年猪“两盘同开”。如今,打糍粑这道特色年俗已经逐渐消失,然而在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街口,一个糍粑摊摆了60余年,糍粑老人方立国见证了时代变迁,飘香的红豆糍粑则成为人们心心念念的家乡的味道。

坚守:和糍粑打了一辈子交道

  对于方立国老人来说,做糍粑、卖糍粑就是他全部的生活。每天浸泡糯米、打磨糯米、蒸好红豆、包糍粑,蒸熟后晾干储存,拿到集市,油锅上面架上铁架,将糍粑再次烤熟直至焦黄,独具特色的“方氏红豆糍粑”最终出炉。而这个过程方立国老人已经做了60余年,糍粑于他而言,早已和人生融为一体。

  “我从十几岁开始跟着大人学做糍粑,后来成了营生。人民公社那会儿不让卖了,我就带着全家回农村种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又回来了,也不会别的,就继续卖糍粑,一直到现在。”方立国老人坐在糍粑摊后追忆起从前。当被问起记不记得总共卖过多少个糍粑,老人笑了:“这哪能记得清,反正就是和糍粑打了一辈子交道。”

  老人今年83岁,有三儿一女,如今已经四世同堂,他却闲不下来,“我靠卖糍粑养活了一家人。老伴儿走了好多年,我在家没啥事儿,也不想麻烦孩子。卖卖糍粑,听听戏,挺好的”。

骄傲:我的糍粑走向天南海北

  街口一只大锅,一副铁架,几筐糍粑,几把木凳,这便是方立国老人的糍粑摊,几十年来不曾改变。“每年过年,经常有外面工作的人回来了到我这来,买上几十个糍粑带走。前年有个在日本工作的,回来探亲时买了百十个糍粑,说是自己吃加送人。”方立国老人提起自己的糍粑满是骄傲。

  圆圆的红豆糍粑巴掌大小,晾干后可储藏多日,烤熟后有嚼劲却不失细腻,香甜可口,伴随着几代人成长。而今随着外出务工和求学人口增多,老人的糍粑也随之走出信阳,走向天南海北。

  今年56岁的黄大妈每次上街都要给小孙女买个糍粑,她说自己小时候就见老人在这卖糍粑,“那时候家里穷,吃上一个糍粑能高兴好长时间。我老母亲在世的时候最喜欢这家的糍粑,现在孩子也喜欢,便宜又好吃。”

  黄大妈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今年回到信阳准备结婚,以往春节她都会带一些红豆糍粑回北京,“在家时不觉得有啥特别的,一个人在外地时却想得慌”。

忧虑:传统特色却后继无人

  “原来我的糍粑一天可以卖100多个,过年的时候更多。现在一天能卖50个就算不错啦,年轻人买的少,到腊月返乡的人多了会卖的多些。”老人有些无奈,“现在除了糍粑,我还煎香肠卖,小孩子喜欢吃”。

  方立国老人担忧的不仅仅是销量,还有传承问题。老人子孙众多,却没有人愿意学做糍粑,老伴儿去世后,老人的二儿媳妇才开始和老人一起做糍粑,“儿孙们嫌累还赚不了多少钱,不愿意做这个,儿媳妇现在倒是学得挺好,但是年纪也大了,以后就不知道咋样了”。

  关于未来的打算,老人说虽然自己今年已经83岁了,身体却不错,等到走不动路的那天就不卖了。“以后说不定你们就吃不到我的糍粑啦,我这糍粑可是独一无二的,和谁家的都不一样。”老人打趣道。

(责任编辑: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