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天津方言称谓趣谈(2)

天津方言称谓趣谈(2)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6 16:3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从修辞角度分析,“白眼儿”使用的是借喻手法,而“红眼儿”却是仿拟手法产生出来的。天津人称孙子为“红眼儿”,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红眼儿”毫无瓜葛,与极端嫉妒的“眼红”也绝无关系,纯粹只是为了和“小白眼儿”相对应而形成的说法。这么看来,无辜的“红眼儿”是吃了“白眼儿”的挂落了。

 

4、姑奶奶

 

姑奶奶,本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在旧时,老爷的正妻,称为“太太”,少爷的正妻称为“少奶奶”。而“姑奶奶”就是已出嫁的小姐在娘家的称呼。在天津话里,娘家称已经出嫁的女儿,叫“姑奶奶”。例如:“今个儿是大年初二,三个姑奶奶和姑爷一块儿回娘家,可热闹啦!”

 

  后来,未出阁的女子,也被称为“姑奶奶”。例如:母亲对闺女说:“我的小姑奶奶,你就别再给我惹事啦!”再如:“俩少爷都不争气,两房少奶奶是针尖麦芒,再加上三个姑奶奶都不是省油的灯。您看吧,老宅院整天吵得跟热窑一样!”

 

  再后来,“姑奶奶”成为性格外向女子的自称,多带蔑视别人的自大拿大之称。例如:“你敢惹我?姑奶奶饶不了你!”“本姑奶奶就不听他这一套!”“文革”期间,江青讲话就是这种无赖口吻,不过她自称“老娘”,不说“姑奶奶”。泼妇江青典型的“文革”语言就是:“好啊!你竟敢告老娘的黑状!”

 

  在天津,农历“二月二”这天,有一项家庭活动:“接姑奶奶”。那天一早,娘家派人派车接回已出嫁的女儿。因为老天津人的礼数多,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大年初二那天,姑娘和女婿一起到娘家,拜了年之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更是如此。但是,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到婆家,把女儿接回去,住上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在被接回来“省亲”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打牌看戏,就是串门子聊天儿,比在婆家轻松多了。

 

  老天津人家操办白事,最怕姑奶奶挑理儿。虽然姑奶奶早已出嫁,在娘家已不当家,但她可以主本宅的许多事情。主事的本家大爷、二爷都怵她三分,让她三分,至于嫂子和兄弟媳妇,对姑奶奶就更得敬重如宾了。老天津卫的姑奶奶,眼里不揉沙子,在宴席上,一言不遂意就翻呲,甚至大闹一场。用天津话说,这叫“闹丧”。因此,天津大户人家办白事,得小心翼翼地把姑奶奶侍候好了,把各项事宜都办周全,把各方面利益都摆平了。只要姑奶奶不挑理儿、点了头,顺顺当当的,那才是万事大吉呢!您看,这姑奶奶够厉害吧。

 

5、一个姑爷半个儿

 

 “一个女婿半个儿”,是尽人皆知的汉语俗语。有的地方说成“女婿半边子”,天津话则说成“一个姑爷半个儿”。探究这条俗语的来源,它是唐代朝廷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的产物。所谓“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之间,通过结亲建立友好关系。《新唐书·回鹘传》记载:“诏咸安公主下嫁……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大意是说:唐德宗下诏:咸安公主下嫁回鹘可汗。可汗写信给唐德宗,表示感谢说:“过去我们是兄弟,现在我成了您的女婿,就是您的半个儿子。”这就是俗语“一个女婿(姑爷)半个儿”的来源。

 

  天津老人在儿女结婚前夕,总是谆谆告诫:“孝敬双方父母。”因此,天津姑爷有孝敬岳父岳母的优良传统,忠心耿耿地履行“半个儿”的职责。而天津丈母娘疼爱姑爷,那简直是没说的。

 

  在天津,每年春节大年初二,是约定俗成的“姑爷节”——这在国内,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节日。到了“姑爷节”那天上午,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姑爷们都打扮得整整齐齐,带着穿盛装的夫人和孩子,提着大包小包,前往老丈人家过年。据天津的的哥的姐介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属大年初二的生意最好!姑爷节这天,是出租车营业额最高的一天。那一天,也是天津姑爷下厨露一手的才艺表演日。据说,天津男子的业余烹饪水平,普遍高于夫人,在国内各大城市中,那是一枝独秀。为嘛?每年“姑爷节”的实践考验,使手艺层层脆,水平步步高!

 

6、二姨夫

 

天津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俏皮话:“二姨夫——甩货”。所谓“甩货”,是零售商业的术语,属于动词。指因换季、拆迁、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为使商品及早脱手,商家低价抛售商品。例如:“清仓大甩货”“夏装两折甩货”等等。另外,“甩货”也指被甩卖的“货品”,比喻不被重视的无足轻重的人。如:“人一走,茶就凉。老职工一退休,就成了甩货了!”

 

  天津著名相声演员高英培在名作《不正之风》中,塑造了“万能胶”的艺术形象。其中有一段荒诞幽默的喜剧情节:为了赶时间,万能胶要用装殓着二姨夫遗体的火化车去接新娘子。这真是“娶媳妇打幡儿——凑热闹”了。火化车上坐着的工会主席问:“那二姨夫呢?”万能胶回答:“别提他,二姨夫——甩货了!”这个包袱抖得很响,在天津家喻户晓。于是“二姨夫——甩货!”这个当代俏皮话就产生了。

 

  “二姨夫——甩货”这个俏皮话,产生于天津的相声作品,颇具天津民俗文化的诙谐自嘲色彩。细究其语义,并没有什么蕴含的深意。性情幽默的天津人,在开玩笑时偶然用之;但天津为数众多的二姑爷,谁也不对号入座,或耿耿于怀,自寻烦恼;更不会凿死铆子质问:“为嘛大姨夫、三姨夫和老姨夫都没事儿,合着就我这个二姨夫是甩货呢?”——为嘛?天津人幽默呗!实事求是地讲,在下本人就是“二姨夫”,在岳母家亲友聚会时,也曾用这条俏皮话自嘲,引起全家人惬意欢笑,并不觉得不妥。

 

  据天津媒体报道:市民某大姐途经赤峰道一家服装店时,被门前“本店全部二姨夫”的七字标语弄得一头雾水。经同伴提示,这位大姐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商家为了促销而使出的怪招——所谓“二姨夫”,就是“甩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