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情感实录 > 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

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

来源:网络转载 2013-07-02 12:01 编辑: 网络 查看:

  作 者:安顿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开 本:32开 
  页 数:315页 
  订 价:20.00 元 
  日 期:2000年4月 

  简  介 

  本书围绕“情书背后的故事”这一线索,采访了全国各地数十个家庭和个人。该书收有13个感人故事,其中有和谐相守、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有历经磨难后回忆起自己母亲和自己过去那些日子的50岁女人;有少男少女真诚而单纯的思念,也有曾经有过而今已成追忆的爱情经历……安顿说,这是她从1995年开始从事“当代中国人情感状态调查”以来最集中、行程最远、受访者分布最广的一次采访。“那种被人与人之间的浓重情感和人们记忆中对情感的供奉所包裹的感觉,充满在采访的全部过程中……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序  言 

  在还没有成为一名记者的时候,我就是一个非常相信文字的人。相同的一句话,被一个人说出来和被写在纸上给我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当语言在空气中越飘越远的时候,文字以他的沉默和固执的方式停驻下来,可以供我一千、一万遍地默念或者吟诵,也可以让我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回想或者猜想,那些文字形成的过程,以及那些情绪和情感最终被着落在纸上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和契机。 
  17岁的时候,我读到了一本英文书,书的名字已经忘记了,但书的内容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拿破伦的情人写下的日记,实际上就是她写给拿破伦的情书。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也许我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把它呈现给我爱的人,但是我要证明我的爱情的存在,我要在每一天都问我自己:你还爱他吗?如果我说爱,那么我就一直写下去;如果我说不,我也要把所有这些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写下来。有一天,你看到了我的情书,你就知道了我。那时侯请你相信,我是多么愿意你知道我曾经怎样地爱过。(节选) 

  安顿《情证今生》 

  也许我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把它呈现给我爱的人,但是我要证明我的爱情存在,我要在每一天都问我自己:“你还爱他吗?”如果我说爱,那么我就一直写下去;如果我说不,我也要把所有这些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写下来。有一天,你看到了我的情书,你就知道了我。那时候请你相信,我是多么原意你知道我曾经怎样地爱过。 
  天长地久是什么呢?就是你自己心里的一种很美的感觉。可能是一刹那,也可能是一辈子。 
  如果我们爱了,就把它写下来,让被爱的人和自己都知道,那是怎样美丽绝伦的爱情;如果已经不再爱了,也把那些爱情的记忆写下来,让被爱过的人和自己都知道,我们曾经怎样全身心投入地爱过。 
  一纸一笔,情证今生。 

  内容摘要 

  到达上海的那个晚上,我在酒店的房间给乔岚打电话。她显然很开心,我问她愿意在什么地方聊天,我去哪里都可以。她笑着说:“还是不要在你的房间吧。给你保留一些私人空间。再说,在上海,不是特别好的交情,不会请人到家里坐的。我带你去酒吧。” 
  在酒店大堂,我从一大群红男绿女中一眼认出了乔岚,她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娇小、素净,一件黑色的长长的风衣,黑色的、有着蛇皮花纹的靴子,黑色的皮包上挂着由D、I、O、R四个字母组成的金色装饰环,那是CD皮包的经典标志。从穿着看,乔岚是那种收入很好、生活精致、讲究品位的女孩子。 
  乔岚说话、做事都没有上海女孩子惯有的那种娇唤。我们一起打车,她用上海话告诉司机我们要去的地方怎么走,同样也没有因为那种天生轻软的语言而让人感觉到她这个人也轻软起来。我坐在她旁边,试着闭上眼睛听她介绍我们将要去的酒吧是多么出名。她的语声沿着我的耳朵飘过去,飘出车窗,落在大城市的某一个角落,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以后想到乔岚的时候,我仍然能想起那种人飘荡在城市上空的感觉。我想那是乔岚造成的,她身上没有一点上海这个城市的特征,她是属于全世界任何都市的,她可以把自己放进任何一个都市的人群中,马上就可以和他们融为一体。 
  我们选择了靠窗的位置,乔岚说,因为我们早到了,这里还没有开始上人,到了真正的“夜晚时分”,我们是找不到座位的。她站在我的对面,脱掉风衣,我才发现,她穿得很少,只是一件黑色羊绒的短款连衣裙,黑色丝袜给她颀长的双腿蒙上了一种若隐若现的秀气。 
  这里显然是乔岚非常熟悉的地方,她不用看酒单,就为我点了一种叫做“滚滚红尘”的酒,给自己要了“开罗紫玫瑰”。 
  我看到你的E-mail地址是在你的书上,不是你那两本被很多人传看和议论的书,那两本书我没看,我是有意不看的,我的一个朋友看过之后就说,千万不要看,会对自己没有信心。她也是一个留守女士,她丈夫在德国已经4年了。我看的是那本叫《欲望碎片》的小说,我用一个周末的晚上看完了,觉得这个作者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写自己的生活。那时候,我就想问你,书里的女孩子有多少是你。我开始想给你写信,本意是想问问你,为什么不写一本关于网络的小说,像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安演的电影《网络情缘》那样的故事。” 
  我说我其实并不熟悉网络,而且,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网络究竟是什么。首先,它是看不到、只能感觉到的,那么网络上的人和事也就不像生活中那样有切近的真实感了。如果两个人在网络上相爱,那么他们靠什么感知对方呢?所以,网络对于我,更多的时候就是一种工具,我从上面获得信息,同时也增添了一种通讯手段。后者跟过去我们熟悉的邮局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摘自第110-111页) 

  作者简介 

  安顿,北京人。记者,作家。自1995年8月起从事有关“当代中国人情感状态”的个案调查。所著《绝对隐私》、《回家》等畅销书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为广大读者所关注。 
  安顿的电子邮件:andun@263.net  
        (摘自《北影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