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太极拳大悲拳网

太极拳大悲拳网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0 07:06 编辑: 网络 查看:

 百度  谷歌  雅虎  搜狗  搜搜  有道 


???我很赞成要开展太极推手竞赛的建议,只有精彩的竞赛才能吸引年轻人的参与,也只有年轻人的广泛参与太极拳才有兴旺的希望。但是比赛规则实在很难制定。如果与其他武术一起决一高低,打倒对方为胜。这样的规则容易订。但太极强调用意不用力,你可能用蛮力把人推了出去,甚至打倒在地。但不是太极应该使用的方法,虽胜却并未得太极的要领。你说自己动作深合太极原理,但终究是被人推倒了。究竟应奖励那位呢。太极的裁判就与体操裁判有些相像,甚至评判准则比体操更难制定,更难掌握。
) ?+ Q- [7 M+ I( D+ \/ k& T太极推手实际上并不是为对抗而设的,它原只是一种供练习听劲、化劲、引劲、发劲等击技的手段。戴英老师等前辈对喜用蛮力又不思改进的学生,虽不宜严责,但总流露出些失望的无奈。但对年青的师兄弟们是要求很严,决不容用蛮力的。老师们说你不愿放弃蛮力何必来学太极!我们与戴老师的岳父薛老师,还有一位高龄女性叶亚甄老师推手时,根本就如推在一堆棉花团上一样,丝毫都找不到他们的重心。自己不感到受力却身不由己地东倒西歪把握不了重心。对手的重心都摸不到,你怎么使得上劲!太极劲的高、低,只要一搭手便可立见分晓。根本就不需比到满脸血汗的。不肯认输大都是为了面子。其实,要了这种面子一定会丢了夹里。既学不到真技,内行人还是一看就分得出高低的。现在不少练习者尤其初习者更要不得地将推手当作一项竞技项目对待,一开始就把将对手推出去为目标。这是误会了推手的功效了。我以为,这是必须设法改变的观念。   9 A! x( L" Z# Z7 z
不知读者看过《推手》这部电影吗?里面有一段情节,那太极高手将一位不懂太极的青年推出好几丈远。可信吗?如果那位青年练过武功,我信。如果毫无武功,我不信。为什么?试想,那老人能将一、二百磅的石头抛那么远吗?肯定不行。其实那位年轻人应该是因受力,失衡而倒后去的。那么,没有锻炼过的人能在不稳的情况下倒退那么远而不倒吗?肯定不能。在推手时被推出者的前蹦后跳实际上是一种学推手必须先要掌握的自我保护的动作。也是要多次练习后才能做到的。   
* o2 s2 f$ `- T7 ?4 a" {* k- [+ m在推手时,一旦感受到自己将失去重心,一时又不及化解时,不应用蛮力抓住对方来维持自己的平衡,或是用僵硬的肢体去挣扎着支牚将倒的躯体,而应该立即以单脚跳离对手,直到自己在单脚跳中恢复自身的平衡为止。该多远就得跳多远。注意,要养成单脚跳的习惯。如果双脚轮流倒行的话,是十分容易跌倒的。用单脚跳是遵循太极的单腿平衡原理。这是练太极必练的自我保护措施,以此准备迎接对手的第二击。否则,只会在近处跌倒继续挨打。这有些像少林等武术的跌打翻滚动作的防卫反击功能。学少林不学跌打翻滚不行,太极不学单腿弹跳也不行。以我的经验,在感觉到受击而无法化解时与跳出以前这一瞬间,能够体认到一种调节平衡,化解攻击,甚至反击对手的可取的应对方式。击技也正由此一体认逐渐积累提高。当然这需要在推手中始终保持由松、静达致的清醒反应意识。这也就是太极要培养的“意”的一种。  
0 [7 y5 O, M& U- G5 n在太极推手时,两人在盘手中要尽量运用腰胯的运转来化解对方的来劲。尽量维持手感压力的不变。当然,难免会出现因顶(即双方作用力在同一直线而相反方向相遇的态势)而压力增强的情况,这时第一个反应不应该是试图靠加力将对方顶出去,而是,要以减力的方向运动,将对方引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顶。但也不能应自己的变化使双方感受的压力突然减力太多,甚至出现脱离接触的状况。减力太多,过速就不利于引劲落空。这就是常说的,不丢。不顶不丢,即是粘。粘是推手的又一基本功。这也只有在意的严密控制下才能练就。   , ~6 x! i! }9 n, F) I' F
我们要求垂肩,沉肘或说顺肘是为了轻灵,不易被对方擒拿或锁住关节。我们要求手轻是因为在推手或技击中,它是一个来力方向及变势的主要感应器。如果你紧张,你手重,就降低了感受对方细微变化信息的灵敏度。而本身重心、态势的稍许变化即刻被暴露无遗。人变你不能及时随之而应变,你欲变即早授人以先机,哪能不吃亏。肩松如前所说,不能散。否则四肢与躯体分离便容易失去整个体态平衡。对此,没有亲身的实践是无法体验的。这里只能当作一种常识来介绍。或许提高对推手表演的欣赏力有些帮助。也可为今后学拳预备些理性的认识。在十来人的大教室中是不能指望老师十分具体地指导的,最负责的老师也只能关注较优秀的学员。所以,我偏好三、四人的小班传习。这是题外之言了  9 M: X; S9 d9 ]6 I! O
推手与盘架子是相辅相成的,不学推手学员很难真切地体念到拳架中的毛病。老师也要通过推手才能较深入了解学拳者盘架中的问题。而没有在盘架中建立起下盘通过灵活调节腰胯平衡的技能,没有能支持自身体重加上可能遭遇到的对方强力袭击的腰腿功力,那么你就像建立在少滩上的大厦,一触即倒。而且,方架强调整套拳路中每一瞬间都能保持自身的平衡。盘熟架子可以使架式的转换方式成为你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的习惯动作。这样当推手受到威胁时就会本能地立即保持必要的平衡。等受了攻击才来考虑如何调节肯定为时过晚了。   / r" p0 x2 `& [( v
方架的技击特点就是灵活多变的化劲。这化劲之一,就是靠稳定地转动以腰为主宰,各节骨格为轴,各关节为传动轮组成的联合器来改变对方来力的方向,使自己的重心免受直接的袭击。无动不旋是方架的特色。正因为此,它才能达到动作既小又快的反应效果。同时利用与对方接触的任何部分的肌体不即不离的粘劲,用机械摩擦传动的原理将对方的力引向虚空之处,也就是引劲落空。我相信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用手去推一个中心稳定的转轮时,你手会在并未感到压力的情况下,迅速地被转轮带走,严重时身体也会连带着被牵动飞出。这正是方架推手维持中正,无动不旋所要追求的最佳境界。戴英老师强调在推手时要自己维持在中心位置,使对手失去中心而被迫在外圈疲于奔命,是方架推手技击的重要手段。因为,一旦占据了中心位置。在同样的转动的角速度下,在外圈者的线速度就比内圈的大得多,这样就会因反应不及而失去重心,被击出。当然,如今不可能对人体的这种转动像刚体的机械转动哪样精确地对力的强度,方向作出定量的分析。   
+ y; ~1 S+ r6 e9 t& f0 ?3 E据不同技法,不同的部位,劲又可分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种类。这是所有书中都有的老生常谈,我就不作赘述了。化劲之二是,将来力引入、化解于腰腿构成的强固的下盘之中。这种化解能使你维持中正,保持自身的稳定。也就是说让你的骨骼转轴置于一个稳定的轴承之中。以方架单鞭的终止状态而言,如果有人推你双手。你能用腰背的骨架,肌肉将力引入坚实的双腿之间,被化解掉。如何检验呢?必须做到:当对方推你双手时,你整体不为所动。但突然这推力消失,你的身体还应纹丝不动,保持原状。如果对方推你双手时,你是靠蛮力顶住对方的话,那么一旦对方推力突然撤消你就会前冲而失去平衡。就如你推墙壁,墙壁不会后倒,你突然不推了,墙也不会前倾一样。这是因为坚实的墙的钢筋水泥消化了你的推力。单鞭能达到这个要求那就是掌握了盘架的要求。至于,如何做到?须虚领顶劲,含胸拔背,保持体态的中正是要领,有机会在谈具体拳架时再讲。   $ c' E' `: m. [! y$ c- y* n' V
在盘架子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瞬间都要以此为目标才算是走对了路。再坚固的墙也可以被推倒。当然你的忍受力也必定有限。忍受力的大小又由你的腰腿背的整体功力而定。问题是,当你忍受不了时,须如前所述由单腿跳离,或转动联合器将其化解掉。决不可用蛮力来顶,否则一旦对方撤力,你会因自身的顶力而造成重心不稳而倾倒。路子对,今天被推得跳出去,但有提高的可能。用蛮力即使今天顶住了,因路子错了,必会毁了今后提高太极技能的前景。   7 c, s. J: ?7 D$ }
我们在观赏太极推手时,如果看到胜者只能将对方由前方推出,那是三流的功夫,二等的则能从侧面将对方击出,要能经常使对方跌向自己的后方才可称得上乘的功夫。这才是一流的所谓“引劲落空”的化劲。说明一下,我只是就主重化劲的方架而言。各家流派各有所长,习者宜广闻博取,能最终自成一家最好。   
6 N4 r: W* {% ?兴之所至,再说些本不该说的话。在太极表演中时常会有一个人抵御十来人的推力的神奇表演。大多数表演者让第一人推的是肚子,这是练拳者最经受得起推的部位。一般来说,第一位总是他自己的徒弟,或者没练过武术的人。在这部位化解他们的推力是不会很困难的。然而,只要他能化掉第一个人的推力,那后面十来人的力就不可能有完全叠加的作用,甚至可说很少有传递到被推者身上的可能。不信,如果这十来个人同时用力于一根竹杆来顶他,看他能否承受。我看那时他唯一的办法便是用转体来化解了。如果,表演者能用胸部来正面忍受这种推动那就更困难些。所以,不少表演的功夫并不都如观众想像的神奇。所以说我不该讲是因为,这一说既是对表演者不敬,又可能扫了观众的兴。   
* ^& u. `! _# U$ G: G9 x我认为保持平衡是太极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任何一个不平衡状态就是对方实施打击的机会。在推手中,你保持了平衡,对方必定失去平衡。所以,我总是对学员说,推手时首先要想到的不是如何把对方推出去,而是不断地调节、保持自己的平衡。决不能因打击别人而失去了自身的平衡。我觉得,这一原则也可延伸为个人处世,甚至评审国政的原则。   
( q" S/ F% o* D- S, m, O以上只是对推手挂一漏万,杂乱的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