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青岛民营经济载体建设启示录之一“无形推手”奠定竞争优势-青岛

青岛民营经济载体建设启示录之一“无形推手”奠定竞争优势-青岛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0 22:59 编辑: 网络 查看:

——由“城阳现象”说开去 (来源:青岛日报)

前言: 青岛民营经济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去年在全市经济中历史性地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地位,一批崭新的企业集团开始形成,民营经济在促进就业,增加社会财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和南方等城市相较,青岛民营经济起步较晚,但各区市通过政策引导、各类孵化器建设、园区建设、专业市场设置等,打造了良好的发展“载体”。这些“载体”的现状和未来,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高度。本组稿件记录的是本报记者对这些“载体”的关注和思考。

城阳是个很有气质的地方。其业颇兴,其民颇富。

驱车沿308国道经流亭立交桥往长城路,青岛国际工艺品城、宝龙城市广场等炫动着这座新城区的国际流行色——时尚。

据说这里和市南区是青岛名列前茅的“富人区”,不论是否是新闻噱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里的民营经济颇具特色。既有喜盈门、青变、青特等大企业集团,又有君帝食品等一批不断崛起的成长型企业。从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多层次互补的“企业森林”。

城阳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宋瑞武介绍,2007年一季度城阳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8249万元,同比增长45.1%,户均注册资本达到87.46万元。在新注册的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过100万的44户,过500万的9户,过1000万的5户,这些数据表明,近几年城阳区私营企业创业的起点正在稳步提高。

记者从青岛市经贸委提供的全市民营经济有关资料中发现,城阳:

率先在省内建立了县级民营经济网站;

民企已拥有7个中国名牌、30个省级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22个省著名商标,创建名牌及驰、著名商标数位列青岛各区市之首。

大量事实表明,城阳的民营经济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从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城阳的“坐标”,记者认为,除了其“有形载体”建设,如各类新兴工业园区、专门市场建设等,其“无形载体”——政策引导与服务更具独特性和创新性。对于如何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或许有借鉴意义。

创新思路之一: “大小互补”的艺术

在我市民营企业群体中,目前的百强企业多有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背景,也就是说多为改制而来。大浪淘沙,现在存活的都是与时俱进的大中型企业,在规模上构成了青岛民企的第一梯队。城阳民企的大企业现象比较突出,喜盈门、青变、青特、佳元等发展迅猛,在品牌经济、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令人钦佩的是,城阳人并不满足于历史遗留的财富,而是不断锐意进取,在保持大企业、老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着力培育了一批高成长型企业,其后发优势仍很强劲。那么背后的奥秘是什么?“政策引导”这一“无形推手”可谓居功至伟。不妨让我们聚焦一下被称为企业孵化器的“小老板”培育工程。

该工程通过加大创业培训、项目信息发布、税费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极大促进了城乡居民投资创业的热情。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各街道规划建设了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民营经济孵化楼,以通用厂房分割租赁的形式提供给“小老板”创业使用,并发挥“金融安全区”的品牌效应,配套进行资金扶持,协助解决融资难题。

在创业投资方向上,积极引导企业向服务业倾斜,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直接和全市及城阳区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走又好又快的新型发展之路。城阳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宋瑞武介绍,经过努力,这两年新增创业“小老板”8000多人。

任何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小老板工程”为城阳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创新思路之二:转型

在城阳采访期间,类似“小老板工程”的创新之举很多,如创建品牌的“三个一批”(即“争创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梯队计划,指导成立依托纺织服装、机械、食品等六大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等。这些措施从侧面反映出有关部门转变职能、加强服务的步伐不断加快。

很多企业主反映,城阳的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政府服务企业的意识很强。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随着政府服务职能的增强,大家都在琢磨怎样为企业、为经济发展服务。能否服务好,本质上就是能否转变观念,能否想到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正是这种积极转型,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从而不断创新求变。形成了政策配套、融资扶持、技术创新扶持、品牌建设推动的多纬度立体化服务模式,形成了民营经济大发展强有力的“无形推手”。

目前,结合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城阳区正制定有关政策,引导广大民营企业融入全市优势产业集群,通过配套协作谋发展,通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获取更大收益。记者获悉,2007年城阳区新增民企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向第三产业转移,二是紧密配套纺织服装、机电、食品等优势产业,拉长了产业链。统计显示,2007年一季度,城阳六个支柱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48.3亿元,其中89.8亿元来自民营企业,占60.6%。

可以预见,城阳民营经济的远景更为诱人:建设生态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城阳经济将成为青岛经济的重要一极。

启示:服务意识就是“无形载体”

实践证明:伴随每一轮理论上和政策上的新突破,实践上都有一大收获。

青岛市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政策引导和贴身服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无形推手”,近年来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我市陆续出台了“28条”等扶持政策,并逐步搭建了培训、创新、融资等服务平台,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记者以为,这种无形推手,实际上也是载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各区市都非常注重相关政策的落实,并因地制宜进行了创新。其中,城阳区的“无形推手”颇具代表性。

民营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氛围,更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切实的服务和作为。以避免产生“玻璃门”现象,只可触摸,却不得其门而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政策和执行之间,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这或许就是城阳民营经济能够站在高起点上的重要原因。(青岛日报记者 刘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