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文化遗产保护进入瓶颈期 谁是背后的推手(1)

文化遗产保护进入瓶颈期 谁是背后的推手(1)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7-19 19:1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厚此薄彼  

  徐鹏飞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综合工程,对于21世纪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而言,以“全媒体”为特征的大众传播是重要构件,清醒、准确、全面地认识大众传播的特性和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探索科学、有效、可行的保护模式,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今时代,巨大的舆论场域和丰沛的信息源泉将文化遗产置于整个社会的舆论关注下,形成信息“共景监狱”。媒体的责任也由信息服务向社会对话的组织者转向。大众传播是制度化的预设立场的传播,通过制定规则,设置议题,调动社会成员实现自我观照和自我治理。新时期以来,围绕文化遗产这个复杂的变动的信息系统,大众传播在发布常规信息的同时,主动设置议题,这些议题对象化到具体的生动的个案,生发舆论,引起关注,对民众信息认知和政府的政策制定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影响力。

  在文化遗产传播版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传播舆论的生成和舆论的席卷力量。传媒立场是大众传播“选择性注意”的逻辑起点,文化遗产传播舆论产生影响的方式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一个个体的观念立场产生影响而改变其行为,进而改变社会普遍认知,最终间接影响文化遗产的制度制定和实施。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影响舆论导向的主体力量是代表政府的文物主管部门、大众传媒、以有影响力的学者为代表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文化遗产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创造了两级传播效果。各类信息通常从传统媒体流向这些意见领袖,然后再从他们那里流向那些不那么积极的人群,一些学者专家还会把自己或者自己所代表的某一部分人群的意见,借助大众传媒传播出去,成为舆论的信息源头。随着中国文化遗产多维传播网络的逐步建立,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改变,文化、遗产、传统与当代、未来的关系被“选择性”地关注和思考,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悄然提升。与此同时,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遗产保护由过去的责任政府专负、信息管理部门专享,逐渐转为责任国家和民众共担、信息整个社会共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民间的声音多了、大了、理性了、有底气了,民间保护组织数量增加、规模急剧扩大。民间保护意识强化、保护力量崛起,本质性地改变了文化遗产保护格局。

[责任编辑:产婉玲]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