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适应新常态 迎接新挑战(2)

适应新常态 迎接新挑战(2)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8-11 05:4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近几年,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局面已被彻底打破,证券、货币、外汇、债券、票据等市场间相互渗透,合作愈加密集、关系日益复杂;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不断加强,甚至可能成为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推手。银行长期以来支撑净利润增长的“存贷款”业务遭遇冲击,贷款规模增长乏力、存款加速流失已然成为制约银行业绩增长的一大隐忧,企业融资需求逐步绕道各类投行类、渠道类业务和直接融资,增量已接近甚至超过同期贷款增量;而来自负债端的下行压力同样有增无减,存款大量流向理财、信托、股市和“宝”类产品,前11个月,常州辖内存款余额同比少增约200亿元,其中40%的银行机构出现存款负增长。银行在存款市场主导作用的弱化,随之带来的是负债成本的拉高,在调整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1.2倍后,常州辖内多家中小银行存款利率第一时间全线“一浮到顶”,其他银行紧随其后,导致存款利率“不降反升”。此外,银行间竞争优势正重新布局,不同银行在业务增速、规模、业绩、资产质量等方面经营分化趋势愈加明显,以往“普涨”的格局被逐步打破。预期未来在利率市场化加速、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及存款偏离度考核、存款保险机制等监管规范多重作用下,继存款持续分流后,银行业发展优势将进一步遭遇多方挑战。金融业态创新、融资模式多元将可能带来整个“泛金融业”竞争格局的新变革,银行业“特色经营、内涵增长、创新发展、错位竞争”的现实要求已十分迫切。

银行业应对“新常态”的

几点思考

转型发展将成为银行业“新常态”下的主旋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亟须改变传统的“重规模轻效率、重速度轻质量、重业务轻管理”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努力构建内涵式、全方位的智慧发展模式。

(一)保持定力,积极作为

一是不回避经济新常态和银行业新常态下出现的各类挑战、问题、矛盾。要逐步适应并运用“新常态、动态区间管理、微刺激”等新逻辑思考问题,切实加强形势研判和具体分析,认清经济金融发展新特征、新规律。二是要充分认识新常态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做好长期应对“三期叠加”效应的心理准备,既不能因经济下行、发展受阻而惊慌失措、方寸大乱,也不能因墨守成规、麻木不仁而依然粗放经营、随波逐流,要从临时性、短期性的“危机管理”思维向长远布局、长期应对、长效机制转变。三是要因势而变、因时而变,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切实提高政策敏感性,调整合理预期,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转变盈利模式、增长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模式,以新常态谋求新机遇,以改革创新进一步促动自身发展战略、定位、管理的新转变,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

(二)科学定位,回归实体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种矛盾、问题复杂多变、错综交织。银行业发展不可避免风险,但不发展会带来更大的风险,需要切实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充分体现管理的智慧,正面迎击各种困难矛盾“度过难关”。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底线原则,坚持商业化运作的模式规律,因地而异、因行而异,紧紧围绕“有利于增加经济总量、有利于提升增长动力”两个“有利于”目标,“真存实贷、保本固贷、转化优贷、区别对待”,努力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规模,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千方百计“扩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用增量信贷投入来确保存量信贷资金的安全,以信贷投向、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逐步形成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在不断发展壮大中谋求机遇、化解风险,力争保持可持续长久发展动能,做到“调速不减势”。要进一步深化服务实体经济内涵,多角度看待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做好多样化融资渠道、减费增值、高效服务等一系列配套工作,全方位支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体企业。

(三)立足根源,防控风险

防范风险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要从“管控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既不能漠视风险盲目乐观,也不能夸大风险畏首畏尾,更不能无视教训重蹈覆辙。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立足长远,深刻反思粗放发展模式下钢贸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及担保圈、过度授信、多头授信等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教训,推动风险管理切实向“前瞻性预防、有效性识别、系统化防控、精细化管理、联动式防御、整体式推进”转变,既要高度重视行业集群、资金链、担保链、融资平台、流动性等可能影响系统性、区域性安全的重点风险领域,也要密切关注案防内控、信访舆情、信息科技、业务创新及金融市场变动等领域可能触发风险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及敏感因素,立足于问题根源,全方位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促使银行风险管控的理念、技术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变化。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重塑科学的信贷文化,从源头防控信用风险的蔓延。对增量贷款,要高度重视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弱化对担保的过度依赖,防止担保圈“前清后溢”;对存量贷款,要实施内部梳理、有序进退、大圈化小,有效控制或降低授信客户之间担保关系复杂度。同时,要结合大额授信风险、担保圈风险化解等,继续有序、灵活推进联合授信机制,加强同业合作和信息共享,在支持企业正常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有效缓释资金链风险,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二是有效落实大额授信风险预警报告和处置协调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预案、早处置。要推进政府明确实质性帮扶举措并加强对风险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或接管,强化借款人在大额授信风险协调处置中的第一责任。各债权行要转变理念,抱团取暖、联动维权,根据借款人诚信度、救助前景等实行科学评判、分类施策,防止逃废债行为发生。三是重点做好平台公司贷款清理甄别和风险防控。认真研究新政新规、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既要平衡好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关系,又要坚持短期应对和长效机制相结合;既要加强与平台公司和地方政府协调,落实存量贷款甄别、协商和谈判工作,最大限度进行确权,又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做好“后平台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的监测、应对,防止出现重大违约、逃废债等。四是切实防范风险跨界传染。密切关注各类外部风险可能对银行体系的影响,筑牢与民间融资、影子银行、市场风险间“防火墙”,规范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五是加强资产质量管控。不断完善信贷考核、导向机制,适当加大风险容忍度,用好、用足不良资产处置新政策,及时、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加大清收、转化、打包、核销力度,及时消化不良包袱,防止“高利润、高不良”。同时,在处置中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夯实信贷管理基础。六是始终保持案防高压态势。开展案防工作监管评价,落实问题整改,强化制度执行力,完善案防长效机制,增强案防内生动力;扎实深入开展案件高发领域、岗位、环节的风险检查、员工行为排查和内审督查,加强问责力度。七是防范地方法人机构风险。不断建立健全资本充足、资产安全、负债稳定和表外业务规范等方面的综合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包含票据、买入返售等在内的授信集中度风险“全口径”监测;提早应对存款保险制度、理财业务新规等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隐患;货币、证券市场参与活跃度较高机构要有效健全市场风险监测和控制水平。

(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3

2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