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服饰 > 街拍 > 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2)

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12 01:21 编辑: 网络 查看:

31、翠扁方,清,长34.4cm,宽3.1cm。
    扁方翠质,体细长,一端呈舌形,一端反卷并将其两头雕作梅花式。整体光素,略有白斑,但不掩其翠色深碧艳丽之美。
    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主要的工具,相当于汉人妇女发髻上的扁簪。它不仅具有单纯的装饰作用,还能控制发髻不至散落。满族妇女梳“两把头 ”,最初是把真发分成两把,依靠扁方固定。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以青缎制作,安在头顶上,与真发梳成的头座连接也依靠扁方。制作扁方的材料有玉、翡翠、玳瑁,还有的为金胎镶玉、镶翠或镶嵌其他珠宝,或金凿花、银镀金等。

 

32、银鎏金累丝嵌珠石指甲套,清,长9cm,底部外径1.40cm ,内径1.10cm,顶部0.50cm。清宫旧藏。
    此为清代后妃所用。通体采用累丝工艺,用点翠装饰蝙蝠图案和“寿”字图案。蝙蝠上嵌红色宝石一粒,“寿”字上镶珍珠一颗。
——鎏金: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33、青白玉扁方,清,长32.30cm,宽2.90cm。清宫旧藏。
    清代后妃所用扁方是簪中最有特色者,又称“大扁簪”。贯穿于发髻之中,多以金、银、玉等材料制成。此扁方白玉质,玉质温润。扁长体,头为五朵梅花形。簪身镂空寿字与万字相间,表面抛光。

 

34、金嵌玉石扁方,清,长30.70cm,宽3.90cm。清宫旧藏。
    扁长体,簪头为卷花瓣形,上嵌翡翠质蝙蝠,两侧嵌碧玺梅花、珍珠各一。簪身为金镂空古钱地,梅花边。上嵌双蝠捧团寿与万字花相间,花心嵌珍珠。蝙蝠为粉红色碧玺,团寿及飘带花为翡翠。簪头背面有“粤东南发足金”戳记,显示为广东造。

 

35、青白玉搬指,清,直径3.10cm,高2.80cm。清宫旧藏。
    搬指,又称“扳指”,是护指之物,一般多用玉做成指环状。最初戴于右手大拇指上,以免拉弓勾弦时勒手,后演化为一种装饰品。此搬指马鞍型,鞍面上有黄色桂花皮,玉质洁白莹润。附黄条,其上墨书“府脂玉皮搬指一个”

 

36、 点翠钿子,清,高17cm,直径24cm。清宫旧藏。
    帽胎以黑色丝绒缠绕铁丝编结而成,形似覆钵。由珍珠、珊瑚、玉石、碧玺等珠石组成各色花饰,点翠铺衬,铜镀金底托。花饰组成有吉庆祥瑞,有卐寿、蝴蝶、连钱、仙鹤、灵芝、兰花、寿桃、如意、笔、葫芦、花篮、蜻蜓、天竺、石榴、祥云等,意寓子孙万代、长寿如意。钿子是清代妇女的头饰,穿戴时多与吉服相配。
——灵芝: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

 

37、金镶青金石金约,清,外径21.50cm,内径18.60cm,最厚1.20cm。清宫旧藏。
    金约是清代后妃的头饰之一,在戴朝冠时需先戴金约,用以束发。金约由金箍和后部垂缀的串珠两部分组成,金箍的节数和串珠的行数多少,反映了后妃等级地位的高低。皇太后、皇后的金约为镂金云十三,串珠五行二就;皇贵妃、贵妃为镂金云十二,串珠三行三就;妃为镂金云十一,串珠三行三就;嫔为镂金云八,串珠三行三就。
    此金约为清代嫔使用,串珠已缺失,仅余金箍。金箍由八节金托组成,金托上下两缘饰累丝云纹,每节中间嵌青金石。各节间用梅花形金铆钉相连,外有累丝金云,金云中间嵌东珠一颗。附黄条,其上墨书“金镶催生石头箍一围,嵌无光东珠八颗,共重六两”,催生石即青金石。
——五行二就:清代后妃朝冠后部的垂珠形式之一,即垂珍珠5串,称五行;以青金石等玉石作为分节点,将珍珠分为上下两段,称二就,合称五行二就。这是清代后妃朝冠形制中最高等级的标志之一,仅皇后或皇太后可享用,皇后以下的皇贵妃或皇子福晋的朝冠则只能享用三行二就。

 

38、青金石朝珠,清,周长98cm,清宫旧藏。
    此朝珠已残缺,计青金石五十八粒,碧玺佛头四,佛塔一。椭圆形金嵌碧玺背云一个,背云框已折断。背云下垂金点翠累丝盖托的随形碧玺一个。珊瑚记念三挂,各十颗,下垂金累丝点翠托红宝石坠角三。
    根据典制规定,皇帝在天坛祭天时佩挂青金石朝珠。
    清代朝珠,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者得以佩戴,又妇女受封在五品以上者同。穿珠的绦带,帝后用明黄色,其他人则用金黄色绦或石青色绦。朝珠制作材料多样,有东珠、青金石、密蜡、珊瑚、绿松石、玛瑙、水晶、翡翠、琥珀、沉香、象牙、碧玺等。根据身份、等级和场合各异而相应使用不同材质的朝珠。

 

39、银镀金点翠串珠流苏,清,一对,通长27.5cm,钎长20cm。
    流苏由银钎和三串珍珠构成。银钎顶端为银镀金点翠云蝠纹饰,两端嵌红宝石。云蝠有孔穿环,与三串珍珠相连。三串珍珠每串为34颗,共计102颗。每串珍珠有珊瑚制成的喜字结珠两枚,珠下端有红宝石坠角。两块结牌将三串珍珠相连,结牌作银镀金点翠云蝠纹,两端各嵌红宝石一块。
    流苏为清代后妃的首饰,俗称“挑子”,属于“步摇”一类。每逢宫中帝后大婚或吉庆节日,后妃的头上都要佩戴流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