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服饰 > 街拍 > 广西博白宴石山风景名胜区

广西博白宴石山风景名胜区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6-16 16:2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典型丹霞地貌景观——广西博白宴石山风景名胜区 发表时间:2014-04-19 11:23:59来源:中国新闻网广西新闻

摘要提示: 4月16日,游客在“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观光。

  

\



  4月16日,游客在“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观光。图为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目前广西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寺庙——宴石寺。中新社记者黄艳梅 摄


 

\



 4月16日,游客在“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观光。图为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目前广西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寺庙——宴石寺。中新社记者黄艳梅 摄


\



 4月16日,游客在“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观光。图为始建于东汉、广西较早的道观之一紫阳观。中新社记者黄艳梅 摄


\



 4月16日,游客在“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观光。图为始建于东汉、广西较早的道观之一紫阳观。中新社记者黄艳梅 摄


\



 4月16日,游客在“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观光。图为“亚洲丹霞第一桥”宴石仙人桥景观。中新社记者黄艳梅 摄


\



 4月16日,游客在“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观光。图为“亚洲丹霞第一桥”宴石仙人桥景观。中新社记者黄艳梅 摄


\




 4月16日,游客在“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观光。中新社记者黄艳梅 摄



\




 4月16日,游客在“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观光。中新社记者黄艳梅 摄

 

       博白宴石山风景区位于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境西部的顿谷镇石坪村,距离县城30公里,是广西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玉林市十大景区之一,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山体多为方山,顶平而开阔,有“山如方石”之喻。宴石山因山顶平坦能摆千余桌宴席,故而得名。整个景区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集山、水、岩、洞、泉、寺、园于一身,具有山峰秀、岩洞奇、石头美、江水清等特点。

  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7平方公里。周围群山连绵,层峦叠翠,南流江从景区蜿蜒而过,两岸翠竹垂柳,绿树成荫。主要景点有:堪称“天下丹霞第一桥”的宴石大仙桥;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目前广西年代最久远的寺庙——宴石寺;建于东汉的紫阳观和雕刻于隋末唐初广西现存最早的摩崖造像。此外,还有许多极其罕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如“烛光照古刹”、“左青龙右白虎”、“大小仙桥”、“阴阳巨石”、“一线天”、“出米洞”、“古城”、“仙竹梯”、历代石刻等。

  宴石仙桥又称姐妹仙桥、大小仙桥。位于宴石山南1公里南流江两岸。两仙桥隔江遥相呼应,大仙桥飞架于山崖绝壁之间,宏伟奇异,鬼斧神工,无半点人工雕作,自然天成。据全国丹霞地貌专家考察认定:大仙桥长100米,内空最大跨度84.9米,宽7.5米,高32.3米,厚15.2米,为国内外所罕见。其长度超过曾被誉为亚洲第一桥的跨度64米的湖南省新宁县的莨山仙桥,并与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跨度为88.7米的美国犹他州兰茨开普拱桥媲美,是丹霞地貌中跨度、高度、桥面宽度最大的天生桥,堪称“天下丹霞第一桥”。小仙桥跨度15.4米,宽6-9米,桥孔净空5-7米,象小半月悬挂山上,造型奇特,巧夺天工。

  宴石寺位于宴石山南麓,唐咸通六年(865),唐节度使高骈征南诏,途经此地所建,后经南汉都监刘崇远扩建,此寺为目前广西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寺庙。寺的正门上写着“宴石寺”,两旁门联分别为:“宴会群仙地,石开一洞天”,此联为道士梁子荣所撰。刘崇远扩建宴石寺时,用黑金铸释迦瑞像,设了东室;又铸释迦牟尼佛像、五百阿罗汉和十八罗汉设于西室。室外有石引廊、斋堂、僧房等。寺内左边崖壁上刻着“觉果禅院”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据说是南汉皇刘晟的亲笔御书,封宴石寺为觉果禅院,封宴石山为鹫峰。右壁“人间天府”是宋朝宰相蔡京的第三子蔡涤,被贬兴业县到此游览时写下的题匾,“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爱入名山游”这是苏东坡被贬海南岛琼州府,获赦返回常州时,途经宴石山时所写的李白名句。洞内右侧有一石笋叫出米洞,寺顶石缝有野竹梯一具,清道光十二年《博白县志》有载,此竹梯至少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常经风雨漂剥,久不伤坏,至今保存完好。寺的对面有两石笋,称“双烛峰”、“双蜡烛”,大的直径15米,高30米;小的直径10米,高20米,它们浑身除底部外,完全与山身分离,与宴石寺遥相呼应,远远看去,恰似一双红烛对寺而燃,构成“烛光照古刹”自然景观。“文革”时期,宴石寺曾遭劫难,大部分的佛像已被毁坏,1988年重新修复。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宴石摩崖造像位于宴石山西面,摩崖造像离地面约5米,二龛窟并排相连,雕刻面宽5.50米,高3米,三雕像皆为高浮雕并列而坐,上方均凿菱形尖拱窟。中龛正壁为释迦牟尼佛像,身披袈裟;左右两边龛窟菩萨的体态、手势、服饰均与中龛主佛大体相同,两侧均雕服侍菩萨。经专家考证,此摩崖造像为隋唐时期的摩崖造像,是目前广西境内发现最早的摩崖造像,1994年7月8日被广西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阳观位于南流江左岸距宴石山东面二百米,山体浑圆,形似铜鼓,悬崖峭壁。相传其北崖常有雾气,在阳光照耀下呈紫红色,故名紫阳山。紫阳山西北丹崖,有一岩洞,洞口下面是10米高的悬崖,人不能上;洞口左边绝壁隔断,人不能至;右边是唯一进洞的路。岩洞宽40米,深12.3米,高13-15米。紫阳观就建于此岩洞内。据记载,道教传入广西是在东汉,当时有道士刘根等人到今容县都峤山修道,并在今博白县紫阳岩建有紫阳观。又言紫阳观为汉朝刘宗过所建,建者无从考究,但其确为广西较早的道观之一。至元六年(1269年),紫阳观铸有铜钟一口,高二尺九寸,口径二尺一寸五分。紫阳观毁于1958年,1992年5月群众集资重新修复,内铸有玉帝、道君、老君、元中大法师等佛像39尊,门联为:“紫云捧日,阳谷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