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服饰 > 街拍 > 湘潭的历史人文风景名胜及特产(一)

湘潭的历史人文风景名胜及特产(一)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8-30 12:3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湘潭的历史人文风景名胜及特产(一) (2007-05-18 03:02:54)

目录

一、湘潭历史

1、话说“金湘潭”
2、湘中名城——湘潭

二、湘潭名人

1、湘潭钟灵毓秀
2、自古英才辈出
3、四大名人高峰
4、三大名人群体
5、湘中名人文化圈

三、湘潭名胜

1、韶山

[韶山八景传说之一]圣帝选址
[韶山八景传说之二]凤舞韶山
[韶山八景传说之三]三女成仙
[韶山八景传说之四]二妃寻君
[韶山八景传说之五]鳜鱼伏法
[韶山八景传说之六]梦公顿石
[韶山八景传说之七]塔镇蜈蚣
[韶山八景传说之八]石壁流泉

2、 望衡亭
3、湘乡云门寺
4、滴水洞
5、湘潭海会寺
6、唐兴寺与唐兴桥
7、鲁班殿
8、关圣殿
9、湘潭文庙
10、湘潭昭山
11、陶公山
12、褒忠山
13、雨湖公园
14、双璧无瑕

四、湘潭文化及风俗、特产

1、湘潭嚼槟榔考证
2、关于海南槟榔美丽的民间传说
3、灯芯糕的由来
4、龙牌酱油和吴氏酱园
5、三寸白莲子

五、有关湘潭的诗词

一、湘潭历史

1、话说“金湘潭”
 
    湘潭地处湘中北沿,古有五驿道交汇于此,陆上交通十分便利。湘江自城东南贯入,至陶公山遇阻而婉延北去,正好形成一大鱼钩形,城区恰处其钩背。陶公山下,水淘沙走,成一深潭,加上江岸遮挡,舶船可免遭江风肆掠,故自古此处码头林立,到清末,湘潭沿岸码头已达50余座。     五口通商前,广州是全国唯一的外贸口岸。湘潭由于其突显的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成为它内陆货物的转运港口。涟、涓二水于其附近汇入湘江,更便网络附近各县货物。北出洞庭,沟通长江,南通衡、永,出广西入漓江,经梧州可达广州,或走耒水经郴州由陆路过南风岭而入广州。据记载,湘潭商业鼎盛之时,南风岭下挑夫常年聚十万之众。
    古代贸易,多依江河之便,仗水运之利,循水而作利市。
    唐天宝八年(公元 749年),湘潭设县治于洛口(今易俗河),于是,自宋家桥至大埠桥一带列市行商,至宋,县治移于当时之市肆区(今市区城正街),而市肆则由大埠桥沿江而上,依水列肆,不断扩展,到清末已达求子桥,绵延十余里。时自九总至十八总,街分三列,即河、正、后三街,鳞次栉比,店铺4500余户,四乡货物皆聚于此,尤以米、药为甚。时称洛口为“百谷总集之区”,年交易约400万石,更有“药不到湘潭不齐”之说,年销售额约白银800 万两,故湘潭成为全国当时闻名的四大米市与四大药都之一。
    得天独厚的商业条件自然招揽了来自各地的商人。时湘潭商人多来自江西、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及北五省(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甘肃)等,他们与本省商人合为七帮,各帮专营不一,各有所长。临江商擅药材,吉安商专钱庄,建昌商市锡箔,江苏商营绸布,江南(包括江苏、安徽、浙北)商长酒酱,山西商作票汇,四川商业丹漆,北五省而裘褐、汾酒、关角、潞参等,广东商为银朱、葵扇、槟榔等。各帮均设会馆,时以江西帮所设最多(13所)也最壮观,每馆有会董,会董一般捐五品顶戴,与官场周旋以荫会众。据民国年间有关资料显示,清咸丰同治年间,湘潭日盈利达四、五百万钱,而钱庄年汇兑以白银千万两计。及至民国年间,其年贸易额仍有白银约6500万两之巨。故清人容闳于《西学东渐记》中曾这样说:“湘潭亦内地商埠之巨者,凡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内地。又非进口货然,中国丝茶之运往外国者,必先在湘潭装箱,然后再运广东放洋,以致湘潭与广州商务异常繁盛。”
    正因为湘潭当时商业繁荣,民间富庶,故素有“金湘潭”之称。但由于鸦片战争后,我国大开商埠,内河航运亦开,加上现代铁路的兴建,陆路运输逐渐发展起来,湘潭作为货运中心的地位便逐渐下降,经济也日渐萧条。
 
2、湘中名城——湘潭
 
    湘潭古称湘南县,自汉代设县治,至今有2200余年历史。其县城设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唐代始移入洛口(今湘潭县易俗河镇)。
    从已发现的湘潭古文物看,商周时期,湘潭境内文化便已相当发达,曾一度成为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据点。此处人类生活记载距今至少有5000年之久。
    西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湘南划出西部一域作为湘乡侯国,此即湘乡县始。东汉末,湘南初随荆州属刘备,后归东吴政权。湘乡人蒋琬即以州书佐随备入蜀,孔明卒,继相业,位至大司马。
    南朝时,湘南县治一度分解,隋朝又将湘西、衡山、湘乡并为衡山县,直到唐初始恢复湘乡县治。盛唐时期,湘南境内农耕、水利均有长足发展,但至五代,由于湘乡成为汉人政权与“梅山蛮”交战的战场,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经济受损十分严重。宋代,湘潭县治移入今市区城正街。湘潭经济又迎来了一个新发展机遇期。
    南宋时,福建崇安人胡安国移居湘潭碧泉潭著述讲学,遂开创了以“经世致用”为主导思想的“湖湘学派”学风,这对湖南近千年的思想文化影响致深致远。
    元末,湘乡人易华揭竿而起,响应徐寿辉、陈友谅之起义,拥乌石等48寨对抗朝庭、劫富济贫,为陈友谅麾下之湖广参政。陈败后,易华不服朱元璋,仍独树一帜,多次遭朱讨伐,湘乡十室九空。
    明代,湘潭城区依仗其港口之利,驿道之便,傍水列肆,时绵延十余里,故有“小南京”之称。至清代,湘潭已“富甲全省”,所缴“赋税倍于列县”。五口通商前,湘潭是我国唯一外贸口岸广州的贸易转运地,“街市三重”、“帆樯蚁集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市”,“店铺四千五百”,是全国四大米市、四大药都之一。因而有“金湘潭”之雅称,王闿运称之为“天下第一壮县”。
    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湘乡人曾国藩办团练、建湘军,与太平、捻军战,名噪一时,故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湘军在反对外来侵略中亦多有战功,刘锦棠、蒋凝学曾率“老湘营”西征,扫荡阿古柏与白彦虎匪帮,为收复新疆建立了赫赫战功,此正是“湖湘子弟满天山”的来历,因“老湘营”之留守,今新疆、甘肃、宁夏一带仍定居有很多湖湘子弟,他们自成村落,保留着湖湘习俗与方言。
   湘潭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解放初年,辖长沙、湘潭、平江、临湘、岳阳、湘阴、浏阳、醴陵8县,52年,又辖攸县、茶陵、宁乡、望城及湘潭、株洲两市,后来,再划入湘乡县,但将宁乡归益阳,平江、临湘、岳阳、湘阴归岳阳,湘潭只辖湘潭、湘乡、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等七县。
  1983年,湘潭撤地并市,行政区划再度变更,除原辖湘潭、湘乡两县划归湘潭市外,其余均划归长沙与株洲两市。
 现湘潭市辖两区(雨湖区、岳塘区)、两市(湘乡市、韶山市)、一县(湘潭县),面积5015平方公里,人口约280万。
 
 
二、湘潭名人
 
1、湘潭钟灵毓秀 

   湘潭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有“金湘潭”的美誉。这座建于后汉时期的名邑,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影响现代中国发展的湖湘文化的源头,自古以来就营造了一种浓重的人文氛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湘中灵秀千秋永,天下英雄一郡多”。在湘潭这方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财富,拥有众多世界级的名人文化资源。其影响之大,名望之重,无出其右,在全国城市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自古英才辈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湘潭的青山绿水哺育出无数优秀儿女。自古以来这里人文荟萃,英雄辈出,可谓俊彩星驰,蔚为壮观。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湘潭地域就已有人居住。春秋战国时,楚文化已十分发达,俗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赞誉。三国蜀相蒋琬即为湘潭境内湘乡人氏,曾与诸葛亮、费祎、董允四人并称“四相”,被称之为“托志忠雅”的“一代名相”。唐朝大书法家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时,忧国忧民,曾奋笔写下情驰神怡、入妙通灵的“大唐兴寺”墨宝。诗圣杜甫在战乱颠沛流离中,也曾在湘潭挥毫赋诗,直书忧国忧民情怀,留下了许多隽永诗篇。元代文豪冯子振生于湘乡洪塘,能诗能赋能曲能文,名噪一时,其文被后世大为推崇。还有刘长卿、张拭、朱熹、文天祥、陶澍等文人墨客,在此或守土兴业,或过境留连,或寄怀才不遇之情于花木,或抒忧国忧民之志于山水,留下了众多名篇佳作,使湘潭人文日盛。
    南宋名儒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湘潭隐山碧泉潭畔设立碧泉书堂,广收弟子,培育人才,讲学著述,开一代学风,创立了以“经世致用”为主导思想的湖湘学派,成《春秋卷》,被称为“湖湘文化之源头”。受其影响,湘潭地域内竹泉、昭潭、霞城、龙潭等书院陆续建立,培育了出大批优秀人才。清朝历届会试,湘潭进士达80余人,列湖南诸县前茅。张文炳一家30多人作有著述,南谷龟头刘氏一家五举人四翰林,黄荆坪辰山一门曾培养出13位女诗人。由于湖湘文化的历史传承、氤氲相继,为近代湘潭人才的成长崛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养料。
 
3、四大名人高峰
 
    近一千五百年来,特别是从十九世纪初始,湘潭更是英雄辈出,名人如潮。据统计,湘潭市县有较大影响的古今名人30多位。其中涌现出了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曾国藩四位名人高峰。
    毛泽东(1893—1976,湘潭韶山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彭德怀(1898—1974,湘潭乌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共和国元帅。1959年因批评“大跃进”中的错误而遭错误批判,文革中受到“四人帮”迫害,1978年12月得到平反昭雪。作为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国内外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将永远受到人民的敬重和怀念。
    齐白石(1864—1957,湘潭杏子坞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历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曾国藩(1811—1872,湘潭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是修身、齐家、治学、治军、治国之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也是中国近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排名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的100位世界名人中,有7位是中国人,而湘潭籍的毛泽东、齐白石榜上有名。
 
4、三大名人群体
 
    在四大名人高峰身旁还矗立着一座座名人高山。在这些历史名人高山中,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三个名人群体。
    革命事业名人群体。有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罗亦农;有毛泽东曾咏赞为“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黄公略;有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工人运动领袖、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在长沙的挚友蔡和森;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既是功勋卓著的传奇将军,又是富有罗曼蒂克情趣将军的陈赓大将;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谭政大将;有英勇善战的共和国独臂英豪彭绍辉上将;还有追随彭德怀正直之身的政治家周小舟等。
    文化艺术名人群体。有“近代儒学宗师”之称、清朝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并在辛亥革命后出任近代国史馆长的王闿运;有“近代文学宗匠”之称、“筹安会六君子”之一、旷代逸才杨度;有“黎氏八骏”,即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文学家黎锦明、音乐家黎锦辉和黎锦光、作家黎锦扬、矿业家黎锦耀、教育学家黎锦纾、桥梁专家黎锦炯;有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著名爱国诗僧八指头陀。还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音乐诗人、《国际歌》译著者、革命活动家肖三;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等。
    经世立身名人群体。有孙中山先生曾挽之为“刘郎死去霸图空”的民族英烈、中国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捐驱的第一人、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刘道一及其兄刘揆一;有巾帼英雄、“鉴湖女侠”、湘潭媳妇秋瑾;有追随孙中山、黄兴进行武装反清斗争而壮烈献身的会党首领马福益;还有原国民党中将、国民党军统超级特务,后由中央人民政府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成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沈醉;有国民党鹰犬将军,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解放后获特赦成为全国政协五至七届常委的陈希濂;有原国民党军政官员、台湾“政治评论”月刊社长、台湾警备司令部顾问,后于1981年回大陆定居,增补为全国政协常委、后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的马璧教授。特别是现任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系湘潭昭山宋氏第二十三代传人,二OO五年率领台湾亲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开启搭桥之旅,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与会见。
 
5、湘中名人文化圈
 
    围绕以湘潭为轴心,在直线距离一百公里内,还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和著名大家。如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湖南宁乡人,离湘潭50公里;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湖南浏阳人,离湘潭70公里;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朱镕基——湖南长沙人,离湘潭46公里;现任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湘潭人。还有在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左宗棠、谭嗣同、黄兴、程潜、陈明仁、何健、任弼时、罗荣桓、萧劲光、许光达、杨得志、杨勇等等,均产生于湘潭周边100公里范围之内。众多名人如众星捧月,形成了以湖湘文化发源地——湘潭为中心区域的湘中名人文化圈。
    在湘潭这方土地上出现的这些杰出人物,涵盖了政治、哲学、军事、文化、艺术乃至社会伦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他们有的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有的为中国革命创立了赫赫战功,有的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以自己的才智、品德、情操乃至鲜血和生命谱就了一曲曲惊世华章。  在湘潭及其周边这块方寸区域,出现如此人才荟萃、超群拔俗的名人文化景观,这种颇具神奇色彩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三、湘潭名胜

1、韶山
 
     明嘉靖年间陈应信主修的《湘潭县志》记载: 韶山,县治西八十里。世传大舜南巡,道经此山作乐而得名。 舜,又称夏舜,舜帝也,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传说中人物。是远古时代上承帝尧、下传大禹的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摄政后,五年一巡狩,其中一次南巡到韶山,在此奏响了著名的韶乐,这里因此而得名。韶,释义为美好。据考释,“韶”之初义即“招”,是双手捧酒樽祭享先妣之意。而“招”字,远古作“埙”,是古代一种有孔的陶制吹奏乐器。所以不难明白,韶乐其实是一种祭祀女神的乐曲,而且是一种集民间音乐于大成的宫庭雅乐。韶乐十分美好,孔子曾“闻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
    据说舜帝奏响韶乐的地方即是今日小韶山之山头,这正是毛泽东故居所在之土地冲冲口的那座被苍松覆盖的山包。而韶峰,是这一带的最高峰,它离毛泽东上屋场故居只数公里,是其祖居地东茅塘与祖山滴水洞相毗连的一座挺拔的高山。
    《中湘韶山毛氏族谱》一修族谱序三中说:韶峰,一大名山也,曷为乎名?有仙则名。是山也,界在两邑之间,广袤百余里,载在郡乘,彰彰可考。这里所说之两邑,指湘潭和湘乡两县。韶山位于原湘潭县西北端且地跨湘乡之境,按堪舆学说法,韶山为湘潭县县脉之源,所以光绪刊县志山水篇之开篇即是谈的韶山。作为伟人故里,说到韶山,就不能不说韶山毛氏了。
      湘之西有韶山,山峻以复,泉洁以长,茂林修竹,云气往来,中可烟火百家,田畴沃壤。循流而下,至铁陂,两山相峙若门然。毛氏聚族于此,传十数世,风俗醇厚,储蓄殷饶,古传桃源莫过焉。
    这是清朝举人戴炯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为韶山毛氏始修族谱时所作序中所说。其中最妙处,则是他在想到古代那个自荐之毛遂时,竟是这么说的:唯奇人雅爱奇境,唯奇境才产奇人。毛先生自归赵后,不知复游楚而衍子孙于此否?何韶山一区有似乎脱颖者为之卜筑也?夫山水秀绝,必生奇才。韶山虽不在中州往来之地,赋客骚人所不到,必将有秉山川之秀,追踪古先生其人者,为国之华,为邦之誉,使人与地俱传,则虽不在耳目之中,而已非常见及矣。
      戴炯之预测没有落空,一百多年后,韶山的毛氏诞生了毛泽东,这是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
      据考证,毛泽东还真是古代毛遂之直系后人。韶山毛氏出自江西吉水八都。江西毛氏“世居三衢”,来自浙江衢州。至于《中湘韶山毛氏族谱》所标“西河堂”之“西河”,则是其最先祖居地郑(今陕西华县)之西北部,战国时魏国曾在此设过“西河郡”。周文王之九子始封于郑,后转封于毛(今河南宜阳),故称毛伯或毛郑,后以封地为姓,这便是毛姓之最早由来。后来,毛氏又迁徒到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后又至浙江、江西等,最后由毛太华远征云南,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以军功拨入楚省”,经湘乡绯紫桥,辗转落到了韶山,始开韶山一脉。
      韶山得名十分久远,但它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又是很近的事。其明代归属湘潭县移风乡三十九都,清朝隶属七都七甲,民国时辖于清溪乡。1950年才以乡的名称出现。此后几经变动,又独立设区,现已为县级市,辖6乡2镇
      韶山作为毛泽东的故乡,被确定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中国革命红色圣地。
      韶山现已开发的旅游景点有:毛泽东故居、铜像广场、滴水洞、韶峰虎歇坪祖坟、碑林、毛泽东纪念园、纪念馆、毛氏祠堂、南岸私塾、烈士陵园、韶乐宫等。

[韶山八景传说之一]圣帝选址

   “从来仙境称韶峰,笔削三山插天空。天下名山三百六,此是湘南第一仑。”这是人们对韶峰奇丽险峻的描绘。
  韶峰,又称仙女峰,“韶峰耸翠”是韶山八景之一。峰顶原来造有一座石砌大庙,供奉南岳司天昭圣大帝神像。像高一丈二,全身披甲,怒目圆睁,手擎双板斧,脚踏金睛兽,雕刻得栩栩如生,人们称圣帝爷爷。
  传说圣帝曾到这里选址建殿,后来为何又移迁南岳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相传自从玉帝封神后,圣帝身骑金睛兽,脚踏祥云,飞到湖南,在云中观察南岳七十二峰,准备在这里选址建殿。
  圣帝爷爷正行之间,云中突出一座山峰,挡住他的去路。圣帝爷爷便绕山峰转了一圈,只见峰尖笔挺,峭壁悬崖上长满古柏苍松,怪石嶙嶙中有奇花异草,好一处仙山奇境。圣帝落下祥云,站在峰顶俯视群山,只见万山罗伏,千峰揖拜。他感到很高兴,想在这里建殿。于是挥动手中板斧,把峰尖削去一截,现出一块平地来。
   
  这一下惊动了山神土地,他们急忙跑来,拜倒在圣帝爷爷脚下,问圣帝爷爷为何发怒劈山,圣帝亲手把他们扶起,把在韶峰设香火的想法,说与山神土地商量。   
  山神土地听了连连点头,说韶峰是人间仙境,圣帝爷爷驾临此处是万民的福气,圣帝听后就决定在韶峰设立神殿。
  谁知韶峰与众山不同,白天是凤鸣鹤叫,百鸟歌舞,到了晚上,山间龙吟虎啸,异兽争风,特别是龙神和猛虎神,一直主宰韶峰地盘,山中的飞禽走兽,地方神灵都得听他们的。圣帝爷爷一来,这些禽兽神灵都去朝拜,把龙神虎神凉在一边,他们心里很不舒服。
  虎神找到龙神,私下里一商量,当晚就来了个“龙虎相斗”,向圣帝示威。半夜时分,龙头山水雾暴发,雷鸣电闪,潜龙神在云雾里张牙舞爪,向虎神叫战。这边虎歇坪上,猛虎神弄得满山怪风呼啸,树木枝断叶落。韶峰山上,龙神和虎神就这样恶狠狠地斗了起来。
  圣帝爷爷正在山顶打坐养神,忽听得山中百兽仓皇奔走发出惊叫,便腾空而起,站在云中一看,只见龙神和虎神正斗得不可开交。
    圣帝见了火冒三丈,气得胡须都竖起来了。只听他大喝一声:“孽障不得无礼!”举手发出一道雷火,劈开了龙神和虎神。龙神和虎神正想试一下圣帝的法力,见雷火劈来,他两个霍然分开,向圣帝爷爷袭去。好个圣帝爷爷,只见他不慌不忙的将巨手一挥,两道金光把龙神虎神击落山涧,又命黄巾力士把他们各打了二十仙杖,一个镇住在龙头山,一个镇住在虎歇坪,制住了龙虎二神。
  圣帝回到峰顶,心忖:玉帝封我永镇南岳,南岳有七十二峰都要治理,这里有龙神虎神作祟,弄得民不聊生,其它峰上肯定也会有不安分的妖神相扰,神殿不能设在这里,我还要去看看别的山峰。
  第二天,圣帝爷爷一大早就飞离韶峰,巡视南岳七十二峰。圣帝到衡山一看,见衡山山峰交耸,俯瞰七十二峰,峰峰相应,就决定在南岳设立神殿,主宰七十二峰,除暴安良。
  后来,人们就在韶峰顶上造了一座庙宇,名为“仙顶灵庙”,又叫“圣帝庙”。庙堂中设有精工雕刻、木质金身的圣帝神像。从此,到这里进香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韶山八景传说之二]凤舞韶山
 
  韶山仙女庵后面,有一座飞檐翘角的凤仪亭,凤仪亭虽然构造简单,却用工细腻,美观大方。凤仪亭旁边原来有一棵古老的梧桐树。“凤仪亭址”是韶山八景之二。
  相传还是在舜帝南巡的时候,舜帝随从人员奏韶乐九成,音乐召来了凤凰。在山地上,舜帝与人们一起和歌欢舞。在空中,凤凰展开优美的舞姿随人们起舞,百鸟和鸣。
  后来,凤凰随着舜帝到了九嶷山。舜帝在九嶷山升天后,凤凰又回到了韶山。每当彩霞挂在天边的时候,凤凰就翩翩起舞,鸣歌奏乐,凤音在韶峰的树林间回荡,直飘到远方。韶峰山脚下有一座石桥,百姓在劳动之余,最喜欢到石桥上聆听山间飘来的美妙凤音。
  凤凰就栖身在韶峰山腰的一棵梧桐树上,那梧桐树非常繁茂,枝叶散开几丈宽,像一把大绿伞。自从凤凰来到韶峰后,引来了万千飞鸟,也惊动了附近几个山头上的豺狗。
  一天晚上,豺狗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进入韶山,向熟睡的鸟群突然袭击,灌木丛中发出了凄惨的鸟鸣。凤凰听到豺狗来犯,急忙叫醒鸟类,与豺狗群进行决斗。凤凰教群鸟专啄豺狗的眼睛、耳朵,拔它们的毛。豺狗见是凤凰领军,就跑到梧桐树下,乱哄哄齐咬梧桐,想叫鸟类无法栖身。梧桐树被咬得一塌糊涂,许多豺狗被啄瞎了眼睛,但仍然龇牙咧嘴不肯后退。群鸟与豺狗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有死伤。
  有几只白鹤把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狮子山上的狮神,狮神听说豺狗闹事,马上赶到韶山,站在峰顶大吼一声,震得地动山摇。豺狗最怕狮神,吓得浑身发抖。狮神把大群豺狗赶到了一个山洞,这个山洞后来称豺狗洞。凤凰率领百鸟拜谢狮神相助之恩。这样,鸟兽争斗才平息下来。
  经这么一闹,百鸟栖身的梧桐树被毁掉,凤凰也迁居飞走了。
  人们日夜思念凤凰,称韶峰山脚下的石桥为“凤音桥”,称传递凤音的大坪乡为凤音乡,在原来的梧桐树旁边,精心修造了一座“凤仪亭”,山北面坡上修有一座“接凤亭”,只是人们再也听不到和悦的凤音了。

[韶山八景传说之三]三女成仙
 
  韶峰山腰有一座仙女茅庵,它是韶山八景之三,相传因有三位女子在庵中学道成仙而得名。   
  唐朝有个皇帝信道,遍寻长生不老之药,炼长生不老之术。因之许多平民百姓也醉心学起道来。青州府有三女——韶氏、桓氏和黎氏,离开府第,寻找仙山洞府,选择修道成仙的地方。
  一日,三女来到韶峰。苍松招手,翠竹点头,奇花异卉含笑鲜苔中,景色宜人。三女陶醉其中,决定就在此修道。   
  三女先在这里搭了个茅棚栖身,后来商议建造庵房。她们每天除上山采药外,就移石垒墙,建一小庵。
  三女把采来的草药调配好,有的制成丹药,为百姓除病去痛。病人经她们治疗后效果很好,因此,来求医者、答谢者络绎不绝。人们见三女居室简陋,便想要为她们建造庵堂。这个消息一传开,许多人一齐赶来,搬石伐木。三天三夜后,一座石墙茅庵建起来了。众人又按三女的设想,在庵内修造了养神莲座和炼丹炉,一切停当。自此,她们为善积德,潜心修道。
  当时,人们习惯地把茅庵称为“三女庵”。
  过了多年,太上老君云游到了韶峰,见茅庵香烟缭绕、瑞气笼罩,便降落云头,召来韶峰山下的南屏潜龙和北障猛虎道:“三女在此已修道多年,今令尔等试其道行。”说完,化作一阵清风而去。
  第二天,猛虎变作一个恶少闯入茅庵。三女正在养神,忽听一声大吼。抬头一看,只见庵门口立着一个彪形大汉,这汉子铜铃眼,连腮胡,身挂腰刀,满脸凶气,嘴中吼道:“山是我的山,庵是我的庵,谁人大胆,敢在此处修行,快给我滚出去!”三女齐道:“善哉!山为天移,庵乃民造,施主何必如此动怒。”
   
  虎神大汉见三女稳坐不动,跑上前,只一拳将莲座砸下一块,跃起身将屋面茅草掀开一角,口中乱叫,扬言如三女不走,便要火烧茅庵。三女心静如镜,只是闭目养神。虎神大汉见此情景,只得悻悻而走。
  又一天,茅庵来了个俊俏后生,头戴相公帽,正中嵌了一颗硕大的红宝珠,身穿绣花绸长袍,手摇一把象牙骨雕折扇,腰缠绿底绣金宽带,显得格外潇洒,后面跟着一个挑担书童。这后生满面春风,进庵后频频施礼。
  一女摆上用竹筒盛上的淡水和一些野果,道:“小庵清贫,竹筒代杯,清泉当茶,野果为食,望谅之。我观施主红光满面,气血调和,不知为何而来?”后生道:“家母四肢麻木,不能走动,闻听三位仙姑有妙手回春之功,特备薄礼,相请驾到弊庄医治家母。”随叫书童从箱内取出绸缎十匹,雪银百两呈上。三女拒不收礼,并说明山地修身,医道肤浅,难治疑难杂症。后生跪倒在地,流泪恳求。三女见此人孝道,又是治病救人,便留一人在庵,两人随同后生前去看病。
  二女跟着后生走出数里,便见一座华丽庄院,上书“潜龙庄”。后生引二女入庄院,过堂屋,进厢房。房中有一老妪卧床不起。二女忙上前询问病况。老妪似乎对自己的病并不关心,见了二女特别欢喜,说家中有万贯家财,只儿子尚未娶妻,意欲留二女为儿媳,力劝二女莫受清贫之苦,坐享人间清福。二女耳若无闻,心不为动。看完病,取出自制丹药付给后生道:“我等药物虽可通筋活血,但见效尚慢。若要根治此病,还须另请高明。”说罢,二女告辞回庵。
  翌日,太上老君返回询问,潜龙与猛虎将始末情形如实相告。太上老君手捻长须,微微点头,一屡清风直上,将三女修道之事奏明天庭。上苍感三女修道心诚,着丹凤御天书引渡三女。
  这一天,三女正在打坐,忽见凤鸣三声后飞进茅庵。它嘴衔天书绕屋三圈,将天书置于莲座之上,复鸣三声而去。三女会意,沐手燃香,打开天书,方知是学道真经。三女悟觉根本,茅塞顿开,不日成道登仙,飞升而去。
  韶峰半山腰的那座茅庵,人称“仙女茅庵”,只是庵中莲座缺少一角。庵中供有仙女像,朝拜之人众多,香火不绝。

[韶山八景传说之四]二妃寻君
 
   “胭脂古井”是韶山八景之四,井中水呈粉红色,相传为舜帝二妃之胭脂所染。   
     尧帝在位时,非常器重虞舜,将爱女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他。舜继位后,力图大业。巡视江南,体察民情,不幸于苍梧驾崩。   娥皇、女英思念舜帝。几年过去了,仍然不见舜帝归朝,她俩决意南下寻君。二妃挑选两匹骏马,步着舜帝足迹一路寻去。   
     二妃来到黄河渡口,把马牵上渡船,乘风摆渡。船驶到河心,一个巨浪打来,把驾船的老头卷下水去了。二妃好不容易才稳住舵,忽见船头水面“呼啦”一声冒出个妖精来。那妖精鼓起两只大眼,一张大扁嘴,黑头巾,黑靴子,身穿一件黑袍,大叫:“今日要饱食一顿了。”说罢翻身上船,落脚一点将船蹬翻。二妃与马均落入水中,一股漩涡把她们拖入水底。妖精张开血盆大口正朝二妃扑去,忽一枝金镖劈水而来,刺入妖精心脏。那妖精大叫一声,现出原形,原来是一条黑鱼。二妃被救醒,睁眼一看,只见骏马俯伏身边,远处隐见舜帝身影冉冉而去。   二妃跨上马向前赶,行至华山深处,遇上了九头怪。九头怪两丈多高,双脚双翅,四手九头。见二妃长得漂亮,伸手就将二妃抓住,飞到华山一山洞,要与二妃成亲。二妃用酒灌醉九头怪,逃出山洞,正遇上骏马来寻主人,二妃骑上马就跑。   
     她们翻过七七四十九座高山峻岭,涉过七七四十九条河流。一路上迎雷雨,斗风暴,踏冰雪,顶酷暑,走了九九八十一天,来到洞庭湖中君山。忽听得舜帝驾崩,二妃顿时昏倒在地。苏醒过来后,二妃相拥痛哭。哭声震撼天庭,电母悲伤,雷公焦虑,风神摇头,雨师掉泪。二妃泪洒青竹林,遍山青竹泪痕斑斑(名为湘妃竹),泪洒洞庭湖,顿时湖水上涨三尺三。   
    娥皇、女英在君山一连七天七夜吃不下、睡不着,哭干了泪水,痛断了心肠,一缕灵魂云游天界。二人飘飘忽忽直上南天门,找玉帝索要夫君。把守南天门的四大天王拦住英灵,二妃不能入内。这时天庭的王母娘娘心血来潮,心知二妃灵魂已到,忙飘出天门,对二妃道:“虞舜造福于民,英名永在,他是百姓拥戴的好皇帝,你们应感自慰。你俩忠贞守节很是可贵,特赠仙丹,助你俩去俗成仙。”说罢,各塞一粒仙丹,吹口仙气,二妃飘身降落在洞庭君山。   二妃到放马处寻找原来的坐骑,谁知二马见主人已死,跳入洞庭湖。一马溺死,一马被渔民救上。骏马见到主人欢喜异常,兴奋得不断长嘶,提腿,点头作揖。二妃共乘一骑,继续南下。   
    不一日,二妃来到韶山地界的狮子山,山上狮神昂首相迎。二妃问狮神:“你可知舜帝到过此地?”狮神答道:“舜帝曾在西山安营,逗留了好些时日。”二妃下马,将马留在狮子山西侧,飘然来到舜帝活动过的地方——韶峰。她们登塔岭,攀石壁,进石屋,听凤音,观韶峰峭壁。二妃对舜帝栽种的草木,住过的地方,奏演韶乐之处都去看一看,摸一摸,感到格外亲切。二妃路过一泉井,见井水如镜,便取出梳妆物品,在井边解开云鬓,梳洗施妆。一不小心,将所用胭脂掉落井里,顿时井水粉红。   
    从此,后人称此井为“胭脂井”,留在狮子山旁的骏马化成了“烈马山”,又称“勒马山”。后来常有人见二妃在韶峰林中隐现,因此,韶峰又称“仙女峰”。

[韶山八景传说之五]鳜鱼伏法
 
  “石屋清风”是韶山八景之五。石屋,又称“玉石宫”,座落在韶峰北侧的鳜鱼峰上,常有热气从门口冒出来,石屋也在似云似雾的热气中时隐时现。  
  石屋是怎么来的呢?还得从舜帝南巡讲起。那时候,韶山这个地方水流不畅,铁皮桥上,马颈坳下都是汪洋一片,那才是真正的云湖境界。舜帝南巡到韶山后,带领人马疏通水道,使大水滔滔往东海流去。  
  东海有条千年鳜鱼,已经炼成半仙道行,总想到外界闯闯世面。这天,鳜鱼仙闲得无聊,无意中游出东海,他顺着水流直上。到了云湖后,鳜鱼仙听说韶山美景如画,就化身为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手拿一把纸扇,穿一件浅绿色长袍,慢慢悠悠地登上韶峰。他见韶峰有如仙境,便产生了留占韶峰的念头。
  鳜鱼仙走到韶峰庙堂中,围着圣帝爷爷金身转了几圈。然后,他用纸扇指着圣帝的鼻子说:“南岳七十二峰,你的地盘够大的了,这韶峰一处,就让给我吧。”说完,伸手用折扇一指,一股劲风平地而起,“轰隆”一声,圣帝金像被怪风吹倒。鳜鱼仙用扇再横扫一下,就见金像凭空飞起,徐徐向韶峰山下飘去。鳜鱼仙哈哈大笑,背手昂头站在庙堂中。谁知圣帝金像飘到半空,忽然掉过头来,飞回庙堂,又恢复了原样。但见丈二金身金光灿灿,开口大笑:“我乃玉帝所封正神,何方妖孽敢来胡闹?”鳜鱼仙心知圣帝神灵已到,也未放在心上。他仗着自己道行高深,傲气十足地对圣帝说:“你把韶峰香火让给我罢,如若不从,连你的老巢也要踹掉!”圣帝爷爷哈哈大笑道:“要我让地方,这要看看你本事有多大,如果你能使东水西流上韶峰,这里就归你管。如果没有这份能耐,就给我档北风去吧。“
  圣帝的话本是一句戏言,谁知鳜鱼仙倒很认真。他请来几个小神作证,自己作起法来。只见鳜鱼仙站在云头上,口中念起咒语,纸扇东指西指,一声响雷,乌云随风翻滚,水果真按原来的渠道反流上来。圣帝面带微笑,悄悄用脚踢下一块石头,那石头往下滚,滚到哪里,哪里的水就顺着石头往下流。鳜鱼仙费劲心机也无法返水上韶峰,他心中着慌,脚一蹬驾云就走逃。
  圣帝早料到他会有这么一着,令黄巾力士将鳜鱼仙抓了回来。圣帝对鳜鱼仙说:“你既然输了,还是履行诺言吧。”鳜鱼仙心中不服,但又无话可讲,被圣帝一掌推在韶峰北面,现出一条大鳜鱼来。圣帝怕鳜鱼仙逃走,从袖中掏出一只小巧玉石香炉,镇在鳜鱼身上,鳜鱼仙大叫一声,化为一座山,这座山由东向西,正好挡在韶峰北面。镇在鳜鱼仙背上的香炉立脚不稳,香炉侧倒过来,变成一座石屋。
  如今,韶峰北面的鳜鱼山还在,山峰上一排排突出的怪石叫做鳜鱼脊。压在鳜鱼脊上的玉石香炉也在,这座玉石香炉变成的石屋,可容下二十多人。石屋门是个方桌大小的洞口,人走进石屋,清风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因此,人们叫它“石屋清风”。
  清朝末年,向氏家中的一条牛掉入石洞,他们把牛吊出来以后,就用石头填了洞口。现在,石屋洞口只能容一人出入了。

[韶山八景传说之六]梦公顿石
 
  “顿石成门”古迹,是韶山八景之六,相传为梦公所立。  
  韶峰仙女庵里,自从韶氏、桓氏、黎氏三女修道成仙后,一直烟火不绝。庵内道姑传经数代后,庵里住有紫云、白云、霞云三位道姑。霞云芳龄十八,称紫云、白云为姐姐。她们同吃同住,修身养性,有时候为老百姓寻药治病。只是霞云红尘不绝,受不住山庵的寂寞和苦累,表面上虔诚悟道,心里头却想入非非。  
  一晚,三人同睡一床,慢慢的都进入了梦乡。霞云忽飘然而起,身不由己地出了庵门。门外皓月当空,夜风拂动她那薄纱衣,霞云一个冷颤,猛觉得周围万马奔驰。她再定神细听时,又鸦雀无声,只见松树和翠竹俯下身来轻轻抚摩她的身子,弄得霞云酥胸起伏不止。   
  一会儿,忽然看见前面一团红光,好奇心使得霞云不由自主地向红光走去。到了发光的地方一看,原来是一枝鲜红的灵芝。霞云好喜欢,双手合在胸前,闭上眼睛,默默地谢过神灵后,伸手将灵芝摘了,送到嘴边轻轻一吹,却似一股甘露渗入肺腑,一下子感到心舒神往。  
  霞云正在尽情享受时,忽听得一声吼叫,一只吊睛白额猛虎窜起一丈多高,朝霞云身上猛扑过来,吓得霞云大叫一声,醒来一看自己还是躺在床上,床前的蜡烛像是灵芝一样亮着,原来是个梦。  
  紫云和白云都被她叫醒了,问她做了什么噩梦。霞云怕她们说她学道无心,搪塞了几句就睡了。从此以后,霞云心神恍惚,总觉得腹中异样。四个月后,又感到腹中胎动。霞云觉得奇怪,又羞又怕,身边虽有两个相好的姐姐,但这事说不清、道不明,真是哑巴吃黄连,有口难开。 
   霞云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她扎紧腰带,还得穿件较宽大的衣服。每逢紫云、白云询问,她只说身体不舒服。  
  一天,紫云、白云去百姓家治病,霞云一人在庵不自在,就沿着山道往山上溜达。她刚走到山坳上,忽然感到阵阵腹痛。不一会,一个白胖男孩落了地,这孩子左眉中有一颗黑痣。霞云顾不得许多,举起孩子想摔下山岩,但一听到孩子“哇哇”乱叫,又忍不住放下手来。霞云回忆梦中怀子的情形,撕下一块布,咬破手指在布上血书“梦生”,并写上他的生辰八字,将小孩包扎一番,放在山坳上一块像脚盆似的石台上,又跪在一旁默默祷告过往的神明保佑后,才艰难地返回庵中。见姐俩还没有回来,才换衣睡下。  
  霞云耽心梦生子,几天后,她到石盆处一看,梦生子已无踪影。她伏在石盆上大哭了一场。从此,她每隔几天就要到那山坳上一转,盼望梦生子早日归来。  
  原来,梦生子被霞云放在石盆上不久,林中就窜出一只豺狗要伤婴儿。忽然石盆旁边跳出一只猛虎,一声怒吼,吓得豺狗转身就逃。这老虎却日夜守护在梦生子身边。   
  山坳上云雾浮沉,露珠滴滴。说也奇怪,有一树枝的露水珠正好滴入婴儿口中,有如母霞乳汁,哺育着这个山野婴儿。  
  第四天,一个中年人上山采药,不知不觉到了这山坳上。等他慢慢抬起头来,猛见一只猛虎就在眼前,惊得他魂飞魄散,坐倒在地。采药人好半天才清醒过来,已不见了老虎。他拔腿就往山下跑,没跑出几步,就听得婴儿连声啼哭。采药人回转身来,找到了石盆中红光满面的婴儿。他见四处无人,叹了口气:“谁将小孩丢在这儿,真是作孽!”只好把婴儿带回家。  
  采药人是单身汉,山中得子,心里十分高兴。他左摸右看,发现了婴儿包内的血书,才知道梦生子在山中已躺了三天三夜。  
  采药人经常为人治病,家境倒还过得去。几年后,他让梦生子读书。梦生子虽然聪慧,却不想学文,只喜欢拳脚武艺。采药人顺其所好,让梦生子弃文就武,后来就投军参战。梦生子勇猛机智,作战有功,上司很喜欢他。仗打完后,他解甲归田,供养父亲。  
  梦生子回到家乡,大家都叫他“梦公”。回家的第二天,养父就带着梦公来到仙女庵后山,找到他原来躺过的石盆,把虎守婴儿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他。 
   梦公手摸石盆,默念生身父母。他跑到鳜鱼峰上,选了一块碑石,竖在石盆旁,然后跪下哭拜:“我非天生地长,父母现在何方?”梦公正哭得伤心时,忽听得一声炸雷,碑形石猛涨到两丈高,好像门一样的竖立在山坳上。  
  梦公还在惊魂不定,树林中又转出霞云道姑。霞云把梦公从头到脚看了一遍,见梦公左眉黑痣,眼睛一亮,问道:“你叫梦生?”梦公答:“小可便是。”霞云忽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梦公上前一把扶住。霞云缓过气来后说,我就是你的娘亲。梦公不敢贸然相认,经养父询问明白,梦公才跪身下拜,母子抱头痛哭,梦公养父在一旁相劝。梦公又把养父哺养之恩告诉母亲,霞云便与采药人见礼称谢。
  霞云回仙女庵辞别紫云和白云后,和梦公下山而去。
  后来,梦公驱邪扶正,做了很多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在韶峰南山腰建了一座“梦公庙”。
  多少年过去了,梦公顿石还竖在韶峰山上,人们称为“顿石成门”。那个山坳叫做“顿石坳”。顿石旁边的石盆称为“养子盆”,年年都有人到那里拜石求子。

[韶山八景传说之七]塔镇蜈蚣
 
 “塔岭晴霞”是韶山八景之七,原来韶峰南山腰有一座宝塔,塔岭由此而得名。那座塔六角六层,合六六三十六天罡之数,传说是为了镇住塔下的蜈蚣精。  
  很久以前,韶峰南山腰的一块大石头底下,聚集了成千上万条蜈蚣,它们用毒气捕捉猎物,山上的禽兽从那里经过,很少有活着逃走的。只要是捕得大一点的猎物,那些蜈蚣会主动散开,围成一个圆圈,石头底下就迅速爬出一条大蜈蚣来,等大蜈蚣饱食一顿爬回石头底下后,才轮到其它蜈蚣争抢。  
  大蜈蚣在石洞里面修炼,经过好多年以后,它开始喷发毒雾。毒雾从石头底下冒出来,每三天喷出一次,一次比一次多。这些毒雾像不散的浮云,笼罩在韶峰南山腰上,挡住了太阳光,使那一片山坳阴沉沉的。   
  一天,毒雾过后,上万条蜈蚣爬出来围在大石头旁边,那石头忽然“蓬”的一声被毒雾冲开,一团黑雾裹着一条硕大的蜈蚣冲天而起,原来,大蜈蚣已经炼成精怪了。  
  蜈蚣精专吃生灵精血,先是捕捉禽兽,后来不断伤人。有一夜,蜈蚣精潜入仙女庵,咬死了一个尼姑。那时候,仙女庵内都是女的,她们见经常有妖怪闹事,便一个个都转到其他地方去了,和尚接管了仙女庵。   
  有一天,太乙真人隐姓埋名云游天下,慕名来到仙女庵。他见过主持后说,这庵中原来为尼姑所居,连庵名也叫仙女庵,怎么现在尽是和尚了?庵内的主持就把精怪害人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太乙真人。他说,近来妖怪闹得更凶了,和尚们只好白天睡觉,晚上集中打坐,并且在房子四方贴上雄黄桃符,长夜点灯。好心的主持劝太乙真人早点离开,免受精怪侵害。太乙真人听后只轻轻地摇了摇头  
  当晚,太乙真人住在庵内,三更时分,忽然刮起一阵阴风,一团黑雾滚进庵内。太乙真人拂尘一扫,黑雾团便化成蛇形长雾转缠过来,想缠住真人。   
  太乙真人见精怪厉害,忙念动真言,只见拂尘银光闪闪,发出呼呼风声,仅三个回合,精怪便现出原形来,原来是一条身长两丈的千脚蜈蚣。蜈蚣精身子一转,一阵风向南山逃去,潜入了洞穴老巢。  
  太乙真人驾云紧追不放,见蜈蚣精藏身入洞,忙从怀中取出一个玲珑宝塔,喊了声“起”,把宝塔祭在空中,迎风一抖,宝塔竟长了几丈,“蓬”的一声,宝塔落在蜈蚣精洞穴上。瞬时消灭毒雾,作恶的蜈蚣精被镇在塔下,天空重又现出美丽的朝霞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太乙真人祭塔镇妖,在韶峰附近造了一座“太乙观”,立塔的地方叫“塔子坳”。站在塔子坳上,天上的彩霞,从南面水中映出,真似全身浸在彩霞中一般,”塔岭晴霞“因此相传下来。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西游記成人版

后一篇:湘潭的历史人文风景名胜及特产(二)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西游記成人版

    后一篇 >湘潭的历史人文风景名胜及特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