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自驾游 > 上海黄浦:老年活动室成“文化地标”

上海黄浦:老年活动室成“文化地标”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2-20 12:44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新华社上海12月19日电(记者陆文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如何改头换面?从“老年活动室”变身高品位的“文化地标”?上海市黄浦区用实践和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引入社会力量,让更专业的人干更专业的事,让群众满意不满意成为文化服务的评价标准。

  黄浦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说,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个小小的支点,加强基层工作,使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起来。

政府:从“台前”走向“幕后”

  过去,社区文化活动往往是政府“包办”。人力的缺乏、专业化的缺失,常常导致“政府投入不少,群众满意不多”“活动组织辛辛苦苦,活动现场冷冷清清”的困局。

  要改善这样的局面,就必须转变政府的职能,政府退居幕后,将舞台交给有专业水准、有活动热情的社会力量。黄浦区创新社会文化活动的运行模式,提出“政府主导但不包办”的主张,委托专业机构对社区文化活动策划、物业服务、团队管理、日常运作等工作进行管理。同时,引进了多个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建设社区文化,大大提升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种类和专业层次,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立体的文化产品。

  黄浦区打浦桥街道书记周驭说:“过去,社区文化中心让人感觉是老年中心,政府搭台唱戏,居民感兴趣的不多;现在,政府从台前退居幕后,社区文化的舞台就大了,考核评价权交给社区居民,群众满意是文化服务到位的唯一标准。”

社会力量:从“配角”到“主角”

  “广场舞”是社区文化活动中颇具人气的一项,然而,伴随着广场舞的风靡,广场舞噪音扰民、活动场地之争等矛盾也日益成为社区文化工作中的“老大难”。街道在这类事件的协调工作中,往往有些力不从心、“两边不讨好”。

  而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这个看似难解的问题却得以轻松解决——街道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了由社区居民组成的120人的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发挥团队优势,利用社交人际途径,较好地化解了问题矛盾。

  将政府部分职能让渡给社会组织,让社会力量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角”,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也为公共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个街道几万人,文化工作全靠分管的一两个工作人员负责,实在难以协调周到。现在,社区积极发动学校、社区、企业中热爱文化艺术的人才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构建专业人员、文化社工等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社会力量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角’。”五里桥街道书记徐静说。

居民:从“大锅饭”到“点菜吃”

  以往,社区文化活动单一,政府对文化活动“一锅炒”,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大锅饭”兴致索然。在对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的探索中,黄浦区提出以“市民需求导向”,让街道从居民切实需求出发,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为社区文化工作的落脚点,让居民“点菜吃”。

  在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34.8%,还有一大批白领青年、外籍居民工作和生活在这里。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社区不仅建立了全市首家数字院线社区影院,还建立了配备教练和专业设备的社区百姓健身房,吸引大量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之中。瑞金二路街道主任甘凌波说:“从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层次多元,才能让社区文化百花齐放,让社区文化中心成为汇聚每一个社区居民的文化大家庭。”

  让居民“点菜吃”,这不仅提升了社区文化“食堂”的“厨艺”,丰富了“菜色”,也让居民对社区文化更加“有胃口”了。据悉,打浦桥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每天开班数和团队活动数在15个以上,日均接待1700人次以上,年均已达6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