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合肥文化】合肥历史文化 合肥传统文化 合肥风土人情

【合肥文化】合肥历史文化 合肥传统文化 合肥风土人情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15 17:5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合肥文化】合肥历史文化 合肥传统文化 合肥风土人情

合肥节日

媳妇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七日

介绍:方言习称妇女为“奶奶们”,故又将这天称作“奶奶们节”。旧时,民间传统习俗,自春节到正月十五日,都为年期。此间,洗涮烧煮等诸家务活都是由媳妇承担的,过了正月十五,便是过了年期,一直忙忙碌碌的媳妇,在这时当歇一歇,松口气,故在媳妇节这天,家庭烧煮一类的炊事,概由男人承担。

龙头节

时间:农历二月初二日

介绍:民间习俗视此日为新年春耕生产的启始日,故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之谚。旧时,城乡在龙头节这天,俗兴举行“龙踩水”活动。当日清晨,人们将龙王神像从庙中抬出,沿着河堤上下跑动,谓之“请龙王神察水情”。一旦抬着龙王神像的轿子落地停下,其位置即被视为当年水位。水位高则主涝,水位低则主旱。在举行这一活动时,伴以锣鼓、踩高跷等活动,甚为热闹。“龙王察水”虽无准头,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水情的关注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从这个角度讲,其也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合肥当地特色

包公故里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闻名。尤以“包拯故里”著称于世。北宋时执法如山、为官清廉、被百姓誉为“包青天”的清官包拯诞生于此。如今合肥市内美丽清秀的包河公园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包公祠、包公墓等历史遗迹,充分表达了炎黄子孙世代怀念这位古代杰出清官、期盼出现更多此类清官的美好愿望。

千百年来,人民已把包公视作光明和正义的化身、看成是为官的标准。旅游合肥,尤其是为官者,最重要、最有意义的莫过于瞻仰包公墓、拜访包公祠、追忆包公事迹。包拯:(999-1062)俗称包公,我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一生为官清廉,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包公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他不仅是合肥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虽然是封建时代的高官,但他为官不仅清廉而且公正无私。他为民伸冤,惩治权贵,已成为一个戏剧人物,成为公正法官的经典形象。我国的传统戏曲曲目中的《铡美案》等都生动描述了这位清官是怎样的不畏强权,执法如山。

合肥庐剧

庐剧为安徽省著名地方剧种,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已有近200年历史。

庐剧分东、中、西三路且各具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生动活泼,传统剧目分为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近300出,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有“二凉”、“寒腔”、“三七”、“正调”、“衰调”、“丑调”等,花腔多为民间小调,有四十多种,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

建国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新,音乐由单纯的锣鼓伴奏增加了丝弦伴奏,并吸收了管弦乐器,尝试了电声伴奏。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说、唱为一炉,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即可表演古装戏,也适合表演现代戏,不少剧目经过整理有的成为保留剧目,有的拍成电影和电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合肥历史文化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合肥是东淝河与南淝河的发祥地,地承南北之利,故曰“合肥”,历为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尤其是三国时期魏吴在合肥长达32年之久的交兵,为合肥留下了逍遥津、教驽台、三国新城等众多遗迹。

1949年合肥解放,同年2月建市。1952年,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自此,合肥逐步成为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通讯和商贸中心。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众多的名人。影响较大的有五代十国的吴王杨行密、宋代清官包拯、晚清重臣李鸿章、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等。

合肥风俗介绍

倒七戏

倒七戏又称"小道戏",是一种富有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戏种。其唱腔比较丰富,属于曲牌体,分主调和花腔两类。主调擅长叙事、抒情;花腔活泼明快,近似民歌。它以当地民间歌舞和江淮语言为基础,在发展中,结合各地方言、民俗等特点,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中路流畅细腻,西路高亢粗犷,东路柔和委婉。其剧目有100多种,艺术性较高。

过年打香炭、放鞭炮

合肥人过年有两点与全国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达旦,节日气氛非常热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都要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刹时,浓烟滚滚,烟雾缭绕,这时闭上大门,以求净化空气,去邪避灾。吃罢年饭后,开始燃放鞭炮,从晚上到次日早上,连续不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大有千军万马攻城之势。如今,此风虽有所消退,但较全国而言,仍属数一数二。

婚娶"传袋"

传袋也称传代,是一种古老的婚礼仪式。合肥景区农村至今仍沿袭此风。当新娘到家之际,以红袋铺地,新娘脚踩在袋上缓步走进婆家门,两三个布袋,随着新娘的脚步轮流前传,所以称"传袋",意喻"传宗接代"。有的地方一边传袋,还一边唱顺口溜,以博个好彩头。

包河藕--无丝(私)

合肥人过中秋节与众不同,除传统的习俗外,还要吃无丝藕和冰糖。据说此风俗源自北宋,还与包拯有关。传说包拯晚年,宋仁宗将庐州一段护城河封给他,他无法拒绝,便对家人作出规定:包河可种藕,只可济民,不许营利。加之此藕孔大节疏,质嫩无丝,从此合肥景区便留下一句歇后语"包河藕--无(私),以誉包拯铁面无私。包拯后人格守这一遗训,每到八月中秋这天,都要全族团聚,品尝包河藕加冰糖,以示"此藕无丝(私),冰心可鉴"。久而久之,流传乡里,遂成美德风俗。

合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