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长沙春节有什么习俗

长沙春节有什么习俗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1-30 16:2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长沙春节的习俗多了5分

太多了

  当今长沙过春节的习俗

  我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在长沙渡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在武汉读的大学、研究生,又回湖南参加工作,再到北京在职读博士。对湖南、对长沙蛮有感情,特别是当时作为学校院系培养的第一届研究生,明明可以留校任教,我却毫刁<犹豫的选择了回老家工作。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他们认为武汉九省通衢,发展的空间比长沙大,况且留在母校,有熟悉自己和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可当时的我说不出更多的理由,只是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想回老家,并不是哪个城市好与不好,发展大不大的问题。回湖南后,我通过再进—步接触湖南人、了解湖南人的后,我才明白湖南人具有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这种情感,包括湖湘在内的楚人身上表现特别强烈,特别突出。《离骚》曾说:“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蜷局顾而不行。”项羽和刘邦都是楚人,他们在胜利之后,都想要回归故乡。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哉!
  我作业的题目是当今长沙过春节的习俗,讲述的虽然是当今长沙城市的民俗,与乡间、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地区的民俗相比,或许不是那么原始,那么地道,但我一直以为,时代在变化,民俗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就拿我的家乡湖南长沙来说,春节的一些习俗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个题目。
  长沙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它持续的时间最长。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这个习俗延续了几千年,与南朝梁时《荆楚岁时记》所记基本相同。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过年的气氛似乎来得更早。一进入阴历十二月,奶奶就叮嘱我;不要乱说话,比如说:“死”呀,“烂”呀,“坏了”之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马上就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就说“酒泼红地”。避免因此而带来不吉利的事情。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举家休息聚餐,称“细伢子(案:长沙方言:指小孩子)过年”。这一天,经济宽裕的家庭还会给小孩除压岁钱之外的礼物,怪不得“细伢子”盼过年了,相传这一天是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人们在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打扬尘”。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所以“打扬尘”现在并不单指清扫蜘蛛网、墙顶灰尘,而成为做清洁卫生的一个代名词。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的主妇们自己不再亲自动手,而是请家政服务公司的钟点工、服务员代劳。但不管怎样,这个爱卫生、讲清洁的习俗却没有改变。除了家里的卫生外,个人的清洁卫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头发的整理是很重要的一环。新年里长沙人取“从头开始”之意,人们不光是把头洗得干干净净,理—个美观大方的发型,更重要的是希望忘却旧的一年里所有的烦恼、不快和失意,满心期盼迎来—个崭新的、灿烂的、美好的来年。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长沙管除夕这—顿吃的饭叫“团年饭”,一般是指晚餐。有几道菜是必备的。如必有一条l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有的家里的餐桌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现在日子过得好了,不必等到过年才有大鱼大肉吃,平时也经常有好洒好菜,倒是因为现在大家忙于工作,把团聚在一起看得比吃更为重要,孝顺的儿女们也刁<再要父母为一餐团年饭辛苦操劳好几天,而是到长沙几家有名的饭店,如“玉...... [编辑本段]简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天被视为最吉祥的日子。[1]
[编辑本段]习俗日历

腊月二十三

朱仙镇木板年画《聚宝盆灶》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漫画《祭灶上天》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2]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漫画《扫舍去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农事风习之“栽禾师傅扮禾客”

早稻多在清明前后下种,所谓“桐子叶马蹄大,作秧无挂碍。”谷种下泥,一般在田间扎以假人,或悬假鹞,以防鼠雀。第一次扯秧,要点香烛,鸣统放炮,叫开秧田门。插秧,俗名插田、栽禾,有的恭贺曰“栽米树”。栽禾往往由能手“劈页”(开页)——在大田对岸插一杆,下田先栽几蔸,瞄准成线,以此为基准,边退边栽,一排四蔸,由左至右,叫栽“随手禾”。到彼岸时,秧苗横直成线,犹如一页书,煞是好看,故名劈页。第二人从右边依“页”而栽,叫“削页”,余此类推,次第排开。若前者被后者超过,则被戏之为“关鸭子”、“钻布袋”。若中途拐了弯,则被笑为“过洞庭湖”。为抢季节,亲友前来帮工,叫“打报工”。栽禾被视为重要的竞技活,能手倍受尊敬,称为栽禾师傅。收割早稻,要称肉打酒,盛情招待,所谓“栽禾师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镰刀伤手。晒谷,多用篾制晒簟,或将晒谷场糊以稀牛粪,使其光滑无泥沙。谷晒干后,用风车吹,而无“扬场”的。

农事风习之“一季红薯半年粮”

除水稻外,长沙种植大麦、小麦、荞麦、高梁、包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叶、蚕桑、苎麻、棉花、黄花菜等农作物的历史也很悠久。豆类作物,常种蚕豆、豌豆、黄豆、黑豆、红豆、绿豆、饭豆、泥豆、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黄豆又分五月黄、六月黄、七月黄、八月黄等。泥豆又名懒豆,是制作浏阳豆鼓的上等原料。红薯和烟草是明代引进的,但发展很快,种植面广,有“一季红薯半年粮”之称。

农事风习之“屋前栽椿不过檐”

长沙地区林木资源极为丰富,除数百个常见的树种外,还有银杏等一批稀有品种。农家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樟、柏、竹、梓、枫、杉等风景树及各种果树,但有的地方有“门前不栽竹,屋后不栽桐,大门口不栽棕,院中不栽松”之俗。屋前栽椿,高不过檐。栽竹时往往逗哭儿童。人们买成片山林砍伐叫“判山”,全伐称“青山”,单一树种砍伐称“花山”,一般不砍“飞子树”(种树)。进山采伐禁忌很多,先要宰雄鸡沥血祭山神,以保清吉。在山上讲话特别谨慎,毛草马虎不得,一般上午只管做事,极少讲话,以防失口。

长沙原始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原始畜牧业的发展。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长沙畜牧业已经遍及每个家庭。

畜牧喜禁之“姜太公在此”

长沙养猪自东汉改放牧为圈养,即在偏屋(或称杂屋)内砌猪栏、猪楼。栏楼上有“上楼子”“下楼子”之分,外装栅栏,下安石槽。猪食叫潲,习用青饲料加碎米细糠煮熟。母猪、仔猪、架子猪的潲内酌加米饭、豆渣、麸子、酒糟等精饲料。谚云:“喂猪没巧,栏干潲饱”。

长沙农家猪栏墙上,每每写有“姜太公在此”、“姜太公到此”,还印有石灰五爪掌。这是因民间传说,姜子牙在岐山筑台封神时,其妻马氏阴魂不散,长跪请封,气得姜太公怒骂:“你这瘟神......”话还没完,马氏叩头就跑,自此做了危害牲畜的瘟神,农家利用马氏惧怕姜子牙五掌雷的弱点,借之驱逐瘟神。故事神奇得固然可笑,但在民间却世代流传。

畜牧喜禁之“爱牛一往情深”

长沙养的牛,多为役牛,奶牛很少。无论水牛黄牛,皆关养在室内牛栏中,只在春夏秋季的早晚,由童叟牵着放牧。农家认为牛吃露水草可清热滋补,人们牧牛时一般兼割青草,分别于中午或晚上撒入牛栏中。农忙使役时加喂食盐、谷米、酒冲生鸡蛋等精饲料,让牛生劲。冬天主要喂稻草辅之以谷糠之类。

浏阳上东乡在秋冬季节常赶牛上围山群牧,使江南水乡呈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草原风光。农夫爱牛一往情深。下雨,怕牛着凉而加盖牛蓑衣;冬天用稻草垫遮盖牛栏屋以避风......额....长沙的风俗太多了,说个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长沙的风俗太多了,说个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热心网友2010-3-24

jy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