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美食 > 食材 > 原生态天然蔬菜的味道如何?

原生态天然蔬菜的味道如何?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9-28 18:2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连日来在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调查发现,这些蔬菜不少是在还没有成熟时被抹上“催熟剂”,提前上市,进入百姓餐桌的。令人担忧的是,催熟剂是否可以随意使用,到底有没有害,有关部门竟给不出明确说法。

外表红彤彤的西红柿,捏起来硬邦邦的,切开后籽是绿的,吃起来像是没长熟;黄瓜通身碧绿带刺,“身板”笔直,顶上还有一朵小黄花……这些外表诱人但似乎有些“异常”的蔬菜,在各地菜场并不少见,它们都是用“催熟剂”“催熟”的。因为连相关部门对不能说“催熟剂”对人体有没有害处,所以公众也不能对其下一个确切判断,就如同前段时间的“添加剂”一般。有害无害虽不能确定,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用“催熟剂”催熟的蔬菜水果同天然成熟的蔬菜水果,口味肯定不同。

为何“催熟剂”能够大行其道?业内人士表示,使用催熟技术是蔬菜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客观需要,但不规范使用则是许多利益的驱动。

一方面,“催熟剂”可以让蔬菜早一点上市,能够让菜农早一点“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催熟剂也可以增加产量,比如一位菜农对记者说,用不用“催熟剂”差别很大,正常长的黄瓜亩产5000斤左右,用了可以到8000斤。除此之外,用过“催熟剂”的蔬菜更容易储存,不易坏,同时外表也更加光鲜亮丽,容易吸引顾客。用一位菜农的话形容:“大家都用这个东西,你如果不用,价格没有竞争力,消费者不认可,自然就会被市场‘淘汰’。”

用“催熟剂”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可谁能否认?西方经济学上有一个古老定律:劣币驱逐优币,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旧钱”,而把“新钱”保存起来,这样就会导致市面上流通的多是“旧币”,即劣币,而非“新币”即优币。这里似乎也存在这种情形——天然的蔬菜因为不易保存、上市晚、有时还不光鲜亮丽,色泽上难入人眼,导致市场上的蔬菜更多是“催化剂”“催熟”的蔬菜,天然蔬菜反而越来越少,直至退出市场。之所以把“催熟”的蔬菜比作劣币,就在于我们真不知道“催熟”的蔬菜中到底含有多少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元素。

但用化学制剂来进行所谓的“现代农业”生产,在我们这里已不是新鲜事,甚至谁种菜不用化肥、不打驱虫剂、不打农药、除草剂就表示他不会种菜。有家日企山东种地,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种了5年地,却仍没见回本,这成了当地农民的笑柄,甚至慢慢“失望”。日企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地里长满草,农民觉得是在糟蹋土地,但日企说他们是为了十年以后的中国高端奶市场(7月12日《新京报》)。不一样的理念,值得深思。

笔者曾听过,一些菜农出售到市场上的蔬菜自己是不吃的,自家吃的菜是单种的。一些在农村有亲戚的城市居民也喜欢让亲戚给自己捎点菜,想来应该是自家吃的菜安全味道又好。对“催熟”的蔬菜,我们并不陌生,但陌生原生态天然蔬菜,那种菜的味道如何?许多人应该想知道吧。(戈海)

[责任编辑:李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