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婆媳关系 > 新婆媳相处之道:回馈是一种欢愉

新婆媳相处之道:回馈是一种欢愉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8-17 01:5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原标题:回馈是一种欢愉

我是在22岁那年,认识我的婆婆刘秋华的。当时我是个大四学生,第一次去男朋友家。深秋了,他们家周围北京八大处的树叶有红有黄,看上去很美。

他妈妈出现在客厅,以我当时的年纪,立刻把她看成一个胖乎乎的老太太。其实,1985年,她只是60岁而已。那天婆婆做了两个菜,我这辈子吃了无数的饭菜,多数都消化于无形,忘得了无踪影,那顿吃的什么却还记得。西红柿炒鸡蛋,炸虾仁。婆婆烹饪手艺乏善可陈,不过对于整天吃学校食堂的学生来说,一顿家常便饭也是人间美味了。她用的西红柿,我还是头一次见识,是装在医院吊瓶那种容器里,夏天盛产时把西红柿洗净切成小块塞进一个个玻璃瓶里,密封上。天冷了再慢慢倒出来做菜。

这种过日子的节俭,后来成了她的儿媳妇之后,我就多有认识了。

读研究生时,我夫妇二人属于无房户,只好栖居于婆婆家。又逢我怀有身孕,就在婆婆家里待的时间很多。平时,饭桌上基本是“三丝”轮流当家,素炒土豆丝、白菜丝、胡萝卜丝。如果吃面条,就是现在俗称的热汤面:葱花放进大勺略炒,添水,煮面,旁置一小碗,里边珍而重之地倒入N滴香油、酱油、醋、葱花。面熟了,把这一小碗调料撒进锅里。大家,唏哩呼噜,开吃。婆婆通常边吃边说:真香!在我看来,她纯粹是给自己的全素斋打气呢。不然,那么好吃,怎么每顿都给我公公另做有肉的小灶呢。那时,我实在太馋,只好跋山涉水,从北京大西头坐地铁倒车到学校食堂,就为吃一个鱼香肉片。怀孕期间,饭菜依旧。儿子生出来,居然体健貌端。

婆婆并不长于烹饪,都是阿姨做饭,间或我也会下厨。少放油,少放肉,鸡蛋两个还是三个,白菜帮不能扔,诸如此类,婆婆的指示具体得很。

《上海的风花雪月》那位作者,一个沪上大小姐,绝对过不出我婆婆这种日子。我婆婆的老家,门外一条滹沱河支流,两岸没有稻花香,种的山药刨出来笔直挺拔。老乡说一口冀中土语,嗓门大如洪钟。我婆婆在八大处的小院里,就是用她庄稼地里呼喝惯了的大嗓门,清晨时分一声“肖(小)高——”把住在院子南头的勤务兵叫过来,同时也把我从酣睡中震醒。婆婆参加抗日妇救会,不到20岁即“雌风凛凛”。有一次日本鬼子开进了她们报子营村,乡亲们钻进地道,住在婆婆家的一个县委书记的妻子,突然发现文件落在上面没有拿。刘秋华二话不说,钻出去把文件抢了回来。正喘着粗气呢,鬼子进院了。后来当上妇救会长的婆婆,参加八路军做后勤工作。

20岁的刘秋华在敌后邂逅了还没有文名的河南青年魏巍,从此人生轨迹改变。这样的家国大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突变,现在我才明白,一点都不意外。小学文化的刘秋华后来上了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速成中学。

刘秋华省吃俭用,做公益倒大方舒爽。我公公的长篇小说《东方》出版,1977年,稿费不到一万元,她按照公公的嘱咐,二话不说拿出全部都买了书赠给战士,一共一千七百套《东方》。公公在老家郑州市里有祖上传下来的两间旧平房,拆迁所得二万八千元,她拿出二万五千元捐给郑州当地刚刚兴办的黎阳学校。那可是20年前呀,这笔钱要是投资做点别的,八大处的素食餐桌能端出来多少佳肴啊。

她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丈夫。照顾他,陪着他,直到60多年后的2008年。公公的去世,使忙活了一辈子的婆婆陡然赋闲了。

她还是住在八大处自己的家里。每个周末我们从城东回去看她。有时我也接婆婆来我自己家住一夜让她换换环境。前年,婆婆90岁了,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指挥家里的大事小情了。她的舌头不由自主地外吐抽动,话越来越少。半夜起来坐着,谁劝也不理。大小便渐渐不能自理,婆婆得了老年痴呆症。

我的生活呢,则惬意万分了。20多年不用寄居在婆婆家,早就有了自己的住房。想吃什么就做什么,用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很多地方。这年头流行生女儿,大家的共识是,长大了女儿对自己的父母最好。我的一双儿女健康正面,让我想起他们就开心。可是,虽然不是她的女儿,我能不能为婆婆多做一点?我提议把婆婆接到我们家里来。

要解决的困难首先是搬房间。我把书房腾出来,放两张单人床,这个房间有朝南的大阳台,能推进轮椅的独立卫生间。再考虑阿姨:得找一个专职看护老人的耐心人士。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件比较棘手的考题,考你的看人眼光、对待这种特殊员工的办法。

第一个安徽阿姨,干了没几天,坚决要走。是,看老人夜里最麻烦。人家走拦不住,只好跋涉到石景山保姆公司,那时是招人的淡季,找工作的只有一个山西妇人。没得挑,我只有载她回来。一路上,这妇人跟我说她前边一家照顾的是个山西省级领导干部,干了几年,人家居然给她的儿子送了一辆奥迪车!我说,那你就在那家干吧?她说,老头去世了。这个阿姨做了一天就跟我辞工,又得四处张罗阿姨。

想起在婆婆家时家里其实有4个家庭。我公公婆婆,他们大女儿和她的儿子,二女儿的儿子,我的儿子。这三个男孩子平时都吃住于八大处,周末所有父母回来,大家吃午饭,一个桌子盛不下,挤挤挨挨坐着。这个大家庭虽然有阿姨搞卫生、做饭,但那时持家的婆婆依然很辛苦。即便这样,我不回家的时候,都是忙了一天的婆婆带着我儿子睡觉,给他讲故事。20多年后,我问在伦敦工作的儿子,你小时候奶奶于你是怎么样的?儿子回复我:“我3岁的时候,妈妈在美国进修一年期间爸爸也去了3个月。这一年里,奶奶在我的生活中就填充了一部分父母留下的空缺。记得当时,我和两个表兄弟住在一起,有时看到他们和父母在一起时的温馨,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奶奶在那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在我小小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奶奶在我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我提供了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需要的温暖与爱。”

现在,轮到我来回报她了。

扶她起身如厕、喂饭、擦口水、处理大小便、晒太阳、分药吃药、洗澡剪头发清洁口腔……照顾老人跟照顾婴儿比较类似,她就是一个完全不能自理的婴儿了。至今,婆婆来我家快两年了,没有感冒过,没有任何意外事故发生,一切都不错!

婆婆来到我家,居然还带来一枚勋章!抗战胜利70周年庆祝那阵儿,有人联系我们,说要给婆婆送东西。代表组织来的人,看到的婆婆,是一位端坐在沙发上的平静老人,灰白的头发剪得平顺齐整,那是我的手艺。纯棉素色衬衫,黑绒面软底布鞋,虽然90多岁了,面容依稀可辨青春时的秀气。这就是70年前的抗日老战士。来人在我家的客厅里,给婆婆戴上抗战胜利纪念勋章,把大红的参战老战士证书打开给她过目,还送给她一笔老战士纪念费用。婆婆已经不会表达激动了,我替她流下两行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