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恋爱技巧 > 家庭养育的不同方式与结果

家庭养育的不同方式与结果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4-03 14:3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同样的角色,家长扮演的方式却千差万别。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父母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对家长角色的理解,在各自的家庭上演风格各异的生活剧。

  1.昨日与今朝,家长观念在转变

  抚育孩子的看法和做法,不断发生着变化。80年代出生的婴儿是呆在医院的婴儿室里度过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几天的,而90年代的孩子则打出生起就没有离开过母亲的怀抱,因为人们相信初生婴儿与母亲的亲密接触有利于亲子纽带的建立。70年代的孩子星期天在街巷里结伴玩耍,去公园撒野狂欢,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周末奔忙于各种辅导班之间,夜晚还有“家教”辅导功课。因为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不断得到父母的强化,所以“家法”的概念越来越淡化,“棍棒教育”的观念逐渐为家长们淘汰。当今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是,家长对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变化。

  最近一次对120位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显示,家长已经开始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良好习惯、安全教育及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被放到首要位置,而且家长注意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在培养孩子责任感、提高孩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很多家长认为为时尚早,不很重视。与过去相比,家长的教育观念虽一如既往地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对孩子具体能力的培养计划却大有不同。过去,家长强调孩子对长辈或上级的忠诚,好孩子应该服从命令听指挥,不能质疑尊长的意见;现在则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培养孩子主动、客观、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过去家长觉得孩子能背古诗、心算快就是聪明、有前途,现在家长更在意孩子想像力、创造性的发展。过去“善于交际”常常是“圆滑、世故”的委婉说法,而现在家长却越来越重视孩子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过去家长经常告诫孩子做事要踏实,要在分配给你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而现在,家长更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观的变化,影响着家长养育观念和方法的转变。当现在的家长以新的理念去教育下一代时,也反过来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东边太阳西边雨,哪里苗更壮

  其他国家的家长抚养孩子的观念和方法与我们的有许多不同之处。我们无法以优劣来评价各自的特色,可以肯定的是,每个国家的家长都有值得互相借鉴的经验。以美国为例,可以看出西方的家长养育孩子的观念和方式与我们有什么异同。

  美国被誉为是“儿童的天堂”,因为看起来美国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尽情地玩耍。美国的家长认为玩是孩子的正经事,是儿童学习的特殊方式,所以他们不担心孩子心玩野了,学习受影响。美国的家长不以成绩论英雄,家长当然也希望孩子学习好,但决不苛求100分。他们更在意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孩子不受同伴欢迎比成绩不好更令家长担忧。“不诚实”被认为是孩子最不可饶恕的错误。“分享、轮流、有爱心、别打架”是幼儿的家长整天挂在嘴边的叮咛。合作和信守承诺是家长对孩子的普遍要求。大多数家长不赞成体罚孩子,家庭和学校都爱用“暂时隔离”(timeout)等温和的惩罚方式纠正孩子的行为。当然也有不理智的家长对孩子施以体罚甚至采用暴力。遇到家长打骂孩子,孩子或邻居可以拨打911报警。

  美国的家长将父母与孩子的权利、义务分得很清,更自觉地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他们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多,从早晨穿什么衣服,到考什么大学,凡是孩子的事,就尽量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很少为孩子设计将来,当然有一些父母也希望孩子子承父业,但得不到孩子的响应就拉倒。很多父母认为只要是正当职业,孩子喜欢就行。父母对抚养孩子看得很达观,自己尽到责任,该做的事都做了就心安了,至于孩子将来如何就是孩子们自己的事了。因此,大多数美国家长自孩子离家读大学后,就不再过多干涉孩子的事,谈恋爱、找工作都是孩子自己操心。美国家长一般不会因为孩子而放弃自己的生活,过多牺牲自己的需求。父母不会为了在家照顾孩子耽误自己的约会、应酬和休闲。很多家长每年都会安排时间单独出去度假,把孩子托给别人照顾。

  美国的孩子相比之下,大胆、坦率、独立,有自己的见解,表达能力强。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比其他任何国家的孩子都具有冒险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热爱自然,环保意识强,反映出美国家长重视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美国孩子善于交际,落落大方,与长辈交谈也不拘谨胆怯。这些特质与美国家长注重自主精神、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但美国家长的烦恼也很多,婚姻的不稳定是对家长和孩子的最大干扰。美国的离婚率很高,一半以上的孩子生活在单亲或重组家庭中。尽管孩子对离婚已见多不怪,但终究会因此受到伤害。一个家拆成两半,很多孩子放了学不知道往哪儿去。美国的人口流动性很频繁,举家迁移都很常见,离了婚的父母也往往各奔东西,相隔千里。即使孩子的父母没有减弱对孩子的爱,由于空间距离,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那一方也很难给予孩子实际的关心。因而离婚家庭的孩子难免感到爱的残缺。单亲家庭的家长最易受到贫困的威胁,也最容易因生活压力而心绪烦躁,从而对孩子的养育采取措施不当。

  外部环境中对孩子成长构成威胁的因素也很多,孩子一进入青春期,美国家长就严阵以待,但经常力不从心。毒品和性的问题如洪水猛兽,自由惯了的孩子很容易受诱惑。青少年母亲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惊慌失措的少年情侣为了隐瞒事实悄悄将孩子生下又杀死的案件时有发生。青少年心理问题也很多,家庭压力、社交压力和学业压力,使一些孩子轻则患上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抑郁症,重则自杀,甚至拿枪杀人。

  美国社会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种族歧视,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也不例外。少数民族的家长在鼓励孩子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的同时,还得帮助孩子准备应对可能遭遇到的孤立和排斥。

  与美国的孩子相比,我们的孩子学习辛苦多了。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孩子学校的功课已经很繁重,家长还出附加题。周末上补习班,寒暑假也不放松。中国家长同样决不容忍孩子说谎,但也不能忍受孩子吃亏,有时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占先,有意无意地鼓励孩子一些投机取巧的做法。许多家长承认自己虽不信奉“棍棒教育”,但打骂还是保留着作为杀手锏。大家也不会因此大惊小怪,因为人们相信“打是亲,骂是爱”。中国家长为孩子的奉献精神是无与伦比的。对大部分家长来说,孩子已经融人自己的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孩子的需要似乎理所当然总是排在父母的需要之前。如果扔下孩子自己去玩,许多家长会感到内疚。为孩子铺设前途也一贯是中国家长自认为责无旁贷的任务。在孩子青春期,中国家长的苦恼也多,但比起美国青少年家长的忧虑要单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