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明星情感 > 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

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

来源:网络转载 2014-10-15 18:2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我常常收到青年教师的来信,要我谈谈教学成功的诀窍。按理说,教学成功是靠“水磨的功夫”,并无诀窍可言。说穿了,“诀窍”就是“掌握规律”。这虽是四个字,要做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这有限的篇幅里,说一点体会,那就是教学如要成功,尚需以情感为纽带。
    首先我们得十分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我常常觉得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断地感受童心、童真,这人世间最纯真的情和爱的熏陶,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
  但是我们常常会忘记了孩子是有情之人,多情之童,把他们当作小大人,板着脸讲概念,讲道理;忘记孩子最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是形象;忘记了孩子在家需要妈妈的爱,在学校需要老师的微笑,他们会因为爱老师而爱老师上的课。倘若让他们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学习活动,其效果会令人惊喜不已。何况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呢?那我们便可以说,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见图)
        教材

     老师    学生
   一、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它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拂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当我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我仿佛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我从新课启始,就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常常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结局来组织考虑我的导语。
  《寒号鸟》是一个民间故事。在揭示课题时,我对孩子们讲:“今天我来讲一个民间故事(一句话使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端坐好,因为他们最爱听故事)。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的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你从这山脚下经过(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开始进入情境),你会听到在石崖里传出来的小鸟哭叫的声音,‘哆嗦嗦,哆嗦嗦’,叫声十分凄惨(“小鸟为什么会哭”这哭声开始牵动孩子的心),人们就给小鸟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接着板书课题,教学“号”读第二声,是“号哭”、“号叫”的“号”)。你们一定觉得这小鸟的叫声多么难听,又多么可怜。(犹如微风掠过小河,孩子情感的波纹动起来了)。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冬夜哭号呢?那我们可以去问它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石崖对面的大杨树上(随手用粉笔勾勒出石崖和大杨树,然后贴上剪纸的寒号鸟和喜鹊)。”
  这一段启始课的导入,帮助学生搞清楚了课文的主要角色,居住的空间位置,并且以角色的特点触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他们的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被激起,开始关注寒号鸟悲惨的命运究竟是怎么造成的。于是便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许多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上课前,他们总是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情感的酝酿,早早地来到教室前,从上课一开始,就注意渲染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小心地拨动儿童心灵的情弦,非常有意识地让教材蕴含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活动相联接、相沟通。可以说,“情感为纽带”是在上课之始,就牵拉启动了。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题材、各种文体的课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各自的特点,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入情。所谓“披文而入情”。其实,学生此时对教材内容的入情,也是学习动机的形成。这已激起的动机本身,便是一种期待欲,期待着故事如何发生,如何一步步发展。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入情”是说“情”的萌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是“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是“生成——淡化——泯灭”。在初读课文学生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博,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语文教学中儿童情感的强化,往往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我们得很好地把握教材。可以说,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儿童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所以我主张“强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要描写的对象。” 我们也可以说: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让他的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 当然这种“看见” 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 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中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这使我记起中学时代读过的一首盲人女诗人写的诗中的诗句:“我用我的心灵去看呀!”这真是打动我们心灵的诗句,以至到现在我还时常忆起,并体会其中的美妙。我以为这是“感受”最生动的一例。
  让学生去感受需要多种感官的兴奋,是一种综合效益。因为感受输送的兴奋是弥散的。所以我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我总是想方设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了,也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在学生眼前再现语文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从童话角色,寓言形象,故事中的主人公乃至常识课文中,那海底世界里光怪陆离的奇异景象,宇宙天体的运转,月食的形成,太阳的火热……,结合课文语言,学生都感受到了,心驰而神往,孩子极大的关注和激情被唤起,我常常会听到他们在下面窃窃私语,或独自喃喃地说:“太有趣了!”,“真有意思!”,“多可笑!”,“我都为他担心!”,“我们去那儿才好!”……这些唤起孩子极大的兴奋, 打动了他们的心。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他们忘我了,教师也忘情了。围绕着教材,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中。
  当然,这里需要铺垫,就像戏剧一样是一幕幕推向高潮的。儿童的情感也有一个心理流程,就拿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来说——
  导入新课:读这篇小说《麻雀》,我觉得就像在看一幅一幅图画,你们读读课文,看能不能看到,看到了哪些画面?(根据小说主要是以刻划形象展开情节的特点,通过想象画面,使小说中的形象成为儿童眼前的视象,抽象的语言文字,就有了生命,儿童很感兴趣。)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四幅简笔画:“我带着猎狗去打猎”;“小麻雀被大风刮落在地”;“老麻雀从树上飞下与猎狗搏斗”;“猎狗后退”。(简笔画画面为儿童认识理解课文形象提供依托。)
  利用画面,细读课文,找出课文描写小麻雀和猎狗的词语。分别让女同学男同学轮读,形成鲜明对比,一弱一强,渲染感人的气氛。(孩子开始同情小麻雀。)
    突出重点,用音乐强化情境:播放一段节奏快,力度强的音乐,进一步渲染弱者奋不顾身地去与强者决一死战的紧张的气氛。(音乐的旋律扣动着心弦,孩子都很紧张,十分关注老麻雀和小麻雀的命运。)
  音乐的语言,眼前的画面,课文语言的形象又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扣人心弦的搏斗场面,促使孩子们焦急不安,忧虑的情感油然而生,有学生说:“我好像听到麻雀尖厉的叫声”“我担心猎狗会把麻雀一口吃了,我不敢透口气。”“我听到猎狗的叫声似乎变得无力了。”
  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课文描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绝望地尖叫”“呆立着不动,准备一场搏斗”等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有了形象及情感色彩的感悟,而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
  当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语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教学成功的契机,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从细读到精读并无明显的界限,常常是即时进行的。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这是由汉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决定的。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到精读阶段,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的驱动下,会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如《麻雀》中老麻雀小小的身体,分明是轻轻的,为什么说是“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眼前”,一个比喻“像一块石头”一个动词“落”,该是何等生动地写出了麻雀落到猎狗眼前,一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的情态。既然是“强大的力量”,凝聚着“这么大的勇气”,当然是很有分量的,绝不是轻飘飘的,从而使学生更为老麻雀为了拯救小麻雀奋然不顾自己,敢于藐视猎狗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会更深一层关注,情感会更投入,并会不知不觉地移入到老麻雀身上,与老麻雀一起抗争猎狗。
  在领悟课文语言神韵时,要能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这虽是儿童一种情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是需要外力的作用,那就是:⑴借助比较区别;⑵借助想象展开;⑶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例如《小音乐家杨科》,最后一段写着“扬科躺在长凳上。……树枝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教学时——
  1、老师轻声描述:这时候, 我们仿佛看见小扬科躺在长凳上,他的呼吸已经很微弱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听什么?他的身边还放着什么?(通过想象的展开,仿佛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扬科,在生命最后一刻还恋着音乐,更深地体会扬科对音乐的酷爱。)
  2、指点:这里“树皮做的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 这句中你觉得哪个字眼让你觉得小提琴仿佛特别懂事? (“躺”)一个“躺”字,用得好在哪儿?(说明只有扬科自己用树皮做的小提琴永远伴随着他,舍不得离开它的小主人。)倘若用“摆”呢?比比读读,体会体会。
   一个提问,一个字眼,学生的感情更加深沉,他们读着课文,声音也哽咽了。他们仿佛也变成小提琴,变成乐师,让小扬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听到美妙的乐声。
  △描述:生活里的音乐还是那样好听,小提琴还是那么可爱,可是我们的小音乐家却要和我们永别了,我们却不忍心说“小扬科死了”,作者是怎么说的?( “小音乐家扬科,眼珠已经不动了。”)
  紧接着抓住儿童的情感的脉络,扣住课文中写扬科的传神之笔,加以深化。课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扬科的眼睛,那是怎样的眼睛?当扬科被叫到管家面前时,他的眼睛又怎样了?
   “闪闪发光的眼睛”“惊恐的眼睛”“瞪着眼睛”“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
  以小扬科眼睛的变化,更深地体会到一个富有音乐天才、酷爱音乐的孩子被折磨致死的悲惨。 因此, 当老师提出“小扬科睁着眼睛,如果他还能说话,他想说什么?”的时候,学生义愤地说:“他要责问这个世界,他们为什么要打死我?”“我还小,我多么舍不得离开妈妈和我的小提琴!”“妈妈,你一定要为你的孩子报仇啊!”
  孩子的朗读,孩子的答语,明显地表明,孩子在动情之中,情感已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身上,所谓“我他同一”,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使情感弥散而趋于稳定。
  一篇课文,这样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在整个内心世界中仅是一次积淀,如此反复、迭加,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是不难培养起来的。在比较中欣赏,凭借想象为契机,教师主导语言为媒介,从语言的神韵中加深体验,这与课文语言的理解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学生的情感及语言能力都因此得到培养。
  四、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读,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其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学的需要。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明确。
  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抒发学生内心的感受呢?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任务来说,可常用的形式:一是表情朗读;二是语言训练。
  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要求有情感的表达,这是包括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的。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者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感情。所以孩子都特别喜欢表情朗读,而且由于朗读是发出声的,他们一边读着,一边又能听到自己及同伴共同表达的情意,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表情朗读,让“我”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言为心声”。
    恰当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抒发情感的极好形式。当然我们必须忌讳那些无病呻吟,“假大空”的语言训练,那会损伤儿童情感的纯真。好的语言训练应该有感而发,恰到好处。
    例如前面所举的“例如小扬科还能说话,他会说什么?”这就是有意设计的让学生抒发情感的语言训练,事实表明,这一训练,使学生对扬科的同情,对扬科所处社会的憎恨更为强烈,从而使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既定的目标。
  通过语言训练抒情时,不仅要考虑内容符合儿童的心理, 还要考虑语言训练的时间, 即欲言未语之时。例如《少年闰土》,当闰土从捕鸟、拾贝壳讲到看瓜,讲到沙地里的跳鱼儿,从冬天下雪后讲到夏天的月夜,“我”听罢感到无限新奇、向往、钦佩时,出示“闰土的话,把我带到____________,带到______________,带到________________。我真想______________”句式训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表述。因为他们自己已经被闰土带到沙地、海边瓜田,恨不得和闰土一起捕鸟、拾贝壳、刺猹,这样的训练会使儿童对农村孩子纯朴的爱得到抒发,并在不断的抒发中得到强化。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学生的入情、动情、移情、抒情的情感涌动的流程,会十分有力地推进教学过程,学生化被动接纳为主动参予,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决定了教学必然取得成功。
  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学生的好学精神也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促使学生在爱学、乐学中逐渐懂得了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小学语文老师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而做的的奠基工作,是微妙而长期的,也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