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明星情感 > 调查:陈明杨钰莹等94代明星生活情感现状(7)

调查:陈明杨钰莹等94代明星生活情感现状(7)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2-12 04:4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以前的戴娆模样青涩。

现在的戴娆看起来云淡风清。

  代表歌手专访  南都娱乐×戴娆

  “有些压力是生理性的,圈中很多人借吸毒逃避”

  陈琳在北京的追思会,同是当年“94新生代”北方歌手的戴娆并没有去,她说不敢去,只是在心中默默送陈琳一程。作为那批歌手中少有的至今还活跃的一个,她经历了90年代中期的好年头,见证了同代歌手的改行与陷落,自己也曾一度出走转型开公司,五年前重新回归流行乐坛,如今更接近一种返璞归真的工作状态。

  南都娱乐:1998年到2003年你在音乐上停顿了,同代歌手大多也面临过这道坎?

  戴娆:对,那时候公司有些变动,我忽然觉得不知所措,当时考虑了很多,人生也到了某一个点,于是出来开公司做广告和电视策划,公司业务很忙碌,在1998、1999年的时候我感觉特别疲乏、迷茫。其他朋友也肯定有那么几年,有的人都转行了,或者当爸妈了,毕竟人生也到了某一个点。当你发现新人不断地出来,而你的热诚用完了,会感到特别慌。但我一直活得比较警醒,危机感来得特别早。

  南都娱乐:从歌手到老板再到歌手,回来后歌坛已经变了,心态怎么调整?

  戴娆:我现在是回复到简单的生活状态、简单的人际关系。在那五年里,我觉得不管有多么忙碌,没有音乐的指引也会感到迷茫。

  南都娱乐:现在选秀歌手每年能出来一批,和他们同台会不会有压力?

  戴娆:面对新人,压力肯定有。这两年更新换代的感觉特别深,每年选秀出来的歌手很多,歌迷也都换了。但是我一点都没恐慌,还是做自己的音乐吧,他们能让那么多人尖叫,我也能让那么多人静下来。我经常和他们一起演出,私下关系都挺好。其实我特别怕的是市场不景气。

  南都娱乐:印象中北方的歌手似乎更容易走极端,你觉得是这样吗?

  戴娆:可能他们性情相对不易妥协。做音乐需要有张力,太平和只能做出温吞的作品。很难要求他做音乐很有张力,做人又很平和。

  南都娱乐:因为压力不小,吸毒现象在圈中也挺多吧?

  戴娆:有,有很多。也很无奈,能交心的我们都会说说,其他的只能是眼前能做什么就帮一下。人总会到一定关口,那种压力完全是生理性的,挺挣扎的,除非心理特别强大,它会不止一次地频繁密集地撞击你。到现在,我每次上台前都会紧张。有的人吸食毒品,是为了麻痹神经,但这样是逃避问题,一念成魔,一念成道,如果我花一年去埋头解决问题,有一天它就会明朗了。

  幕后制作人集体回忆94新生代

  1994年对于流行乐坛而言,似乎是一个注定火红的年头。原创歌曲井喷,明星歌手开始冒起,流行音乐影响覆盖面广,整个工业似乎方兴未艾,然而两年之间却迅速衰退。现在,那些曾在幕后呼风唤雨的制作人,对当年的潮起潮落各有言说,在让我们重返历史现场的同时,也多少映照出当下的尴尬。

  李海鹰

  94新生代起源于南北音乐人的一次大聚会

  1994年,北京和广州的歌手在南京一个体育馆里大聚会,那次之后仿佛大家都红了,有这么大的效应!原来有的歌手已经有些知名度,通过那次影响更大了,也是群体性的。当时台上是歌手齐聚,台下是南北音乐制作人聚会,当时我也在那里,在北京做陈琳的王晓京,在广州做毛宁、杨钰莹的陈珞,这些人都来了。唱片公司、制作人、音乐人、电台主持人、乐评人都在。

  苏越

  全社会倾力打造,几乎每个人都红了一首歌

  “94新生代”代表了一个精神,就是中国人也能做自己的流行音乐。“94新生代”的基本特点是,几乎每个人都红了一首歌,用作品来说话,这个是以后和以后的歌手可能都不具备的。当时主要是以打造歌曲的形式来打造歌手,歌手以歌曲的形式来红,不完全以形象。当时已经把这个事提升到一个高度了,倾尽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合力打造中国本土的歌手,从央视到地方唱片公司都这么想,但现在是谁的好听谁的,没那么关注了。

  陈小奇

  本来也就指望能火七八年

  每一个艺人、歌手都是想长久保持他的艺术生命。但问题是,这根本做不到。1994年前后出来那批人,2000年前基本上还是他们的天下,后来不行了。但我觉得其实也很正常,艺人都有艺术周期的,而且每年都有新人出来,总有人要被淘汰的。我以前力推毛宁的时候,也就想着能火七八年,现在看来,差不多也达到了这个目标。

  李广平

  内地乐坛淘汰率高,他们再难翻身

  内地乐坛和香港不一样,三四年就淘汰一批人,很少有能够保持很长时间活跃的。如今是个分众时代,就算当年这批“94新生代”歌手重新出来,他们可能也会比较迷惘,比如现在怎样推新歌,是和那些年轻的小孩一起在网上发布呢,还是像以前一样拍成MV在央视上播?

  邓伟标

  当年制作人与歌手有仇,

  要用“风水轮流转”的眼光看乐坛

  当时的顶尖人物其实只有毛宁、杨钰莹,除了他们以外大多数歌手,包括李进等,专辑也只是能回本,真正卖不到什么钱。但是如果没有下面一大堆垫脚石,就难以说有工业可言。而且当年歌手和制作人简直有仇,因为大家分账不均,比如歌手一年上百万收入,但制作人一年能有十几二十万收入就已经算不错了。但在台湾,制作人和歌手一般是六四分成,甚至新人刚出来时,和制作人是一九分成。

  有人说现在“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其实不对。你要承认娱乐工业的成功,当年不会唱歌的周慧敏、后来的Twins也能成为歌手就是一种工业奇迹,你不能从艺术看,要从娱乐的角度看。现在的音乐生活比从前丰富,但流行乐坛的确不如从前。不过,要用一种“风水轮流转”的眼光看整个流行音乐的发展,如今盛行做发烧碟跟1993年之前是一样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陈洁明

  广东歌手北漂后就没落了

  1994年,广东的毛宁、杨钰莹、李春波那一大批人红起来以后,其中绝大部分在一年以后和原来的唱片公司拜拜,北上京城接受招安。为什么?人家给的价钱高啊,演一场最少也有2万,这在当时的广东已经是天价了。不过北漂后,再没人出过好作品。这又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们要迎合北京的宫廷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口味,改变了自己的音乐方式,一改变,就失去了自己。那些从广东北漂的歌手和制作人,真的是缺乏一点远见。你能火是因为你接受和擅长的是大众音乐的一套东西,你去改变去迎合,始终没有北京本身的纯粹和成熟,所以一直没有好的作品出来,没有作品,也就没落了。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