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office恋情 > 人间至爱是亲情

人间至爱是亲情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8 07:15 编辑: 网络 查看:

当前位置: 首页 >> 情感读本 >> 情感读本·情感教育 >> 正文

 

人间至爱是亲情

 2011-4-26 15:32 徐鲁 >>进入论坛
发行部电话:027-68880376 广告部电话:027-68880382

  一、风雨中的亲情伞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亲情的民族,向来认同“血浓于水”。中国人十分重视“家”的概念。

  家是什么?家是爸爸妈妈盼归的期待;家是子女们避风的港湾;家是亲人们团聚在一起的笑语喧哗。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温情的怀抱。哪怕它是贫寒的,哪怕它可以没有豪华的门楣和漂亮的客厅,可以没有流油的烤鹅和喷香的苹果,但它毕竟会有一团温暖的灶火,会有一个弥漫着一家人欢乐和幸福的饭桌……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有“家”就有亲情,没有“家”的地方亲情仍然存在。亲情比家更具有粘和力。所有的感情状态升华为至爱,就成了亲情。

  古今文学宝库里吟咏亲情的名篇不胜枚举。从古老的《诗经》到今天的新诗,都可举出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

  《诗经》里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里的“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恃”即依仗、凭借的意思。后来这个词变成了父母的代称。)

  三国时代的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人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汉代《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

  这些诗词写尽了人间亲情的各种情态。

  现代诗人作家里也有许多抒写亲情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冰心的诗《纸船》写的是深情的母爱。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的是默默的父爱。

  鲁迅的散文《风筝》写的是手足兄弟之情。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亲情伞》写的是对童年时代母爱与亲情的回忆与感念。

  每一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把把撑开在风雨中的“亲情伞”。

  中国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辞世前夕,他的一位老学生、老助手梦见恩师正在伏案作书,直到写至最后一页时,灯火忽然熄灭,寂夜了无声息。不一会儿,弟子听见恩师与早已亡故的师太在窃窃私语……三天后,哲学大师的灵魂出窍,去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令千古哲人都揣摩不透的地方。

  “他是去和自己的老母,和自己的亲人团聚去了……”跟随着哲学家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助手这样说道。

  所有这些诗篇和文章都说明一个真理:人间至爱是亲情,亲情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主旋律。

  二、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所有亲情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最为神圣和牢固的。

  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诗人纪伯伦也说过同样的话:“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所能发出的最美好的呼唤,也是‘妈妈’。”

  中国现代文学家郑振铎说:“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你失败时的伴侣。”

  民间也有句俗话:“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也是无敌的。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正是妈妈,在孩子的心底种植和培育了第一颗善良和智慧的种子。细心的妈妈会用一言一行轻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接纳大千世界的种种甘苦,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帮助孩子建立起美好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回忆自己的妈妈说:“她是我最爱的慈母,也是我最好的朋友。当我能够叫出‘妈妈’这甜蜜的名字,而她又能够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更自豪呢?”

  中国学者王元化先生在《思辨随笔》序言中写道:“本书即将问世,我可以实现我多年的夙愿了,那就是要将本书奉献给我的亲爱的母亲……”母亲离开人世间已经8年了,但他怎么也不能忘记她的慈祥、仁爱与贤惠。“在日伪统治下的恐怖岁月里,她为我受尽惊吓,给予我只有母亲能给予的关怀和帮助。”他回忆说,“在以后二十多年的坎坷命运中,她的爱是我得以排遣寂寞、孤独、苦闷,从颓唐中振作起来的力量源泉。那时,如果没有母亲和几位亲人,我不能想象,我将活得多么凄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在获奖后有一个简单的演讲,演讲写得非常精彩,有的媒体用的标题《妈妈,妈妈,我得了个奖》。它里面写到一个细节,他说,我母亲会骄傲地听到获奖的消息,也许会骄傲地放声大叫:我的儿子是诺贝尔奖得主。因为不管怎么说,我们在通往诺贝尔奖的途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如果不是为了母亲,又是为了谁呢?有一天,我向母亲叫喊:妈妈,妈妈,我得了个奖。妈妈可能会这样回答我:太棒了,宝贝!快点趁热把这个胡萝卜吃了。在他拿着奖跑回家得以对我们的顽皮、淘气有所补偿之前,他想到一个很沉痛的事实:为什么我们的母亲早已入土了呢?他的演讲里面写到一个细节,那就是他获得这个奖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得知这个消息会怎么样。她的母亲会高兴,但是马上又说趁热把胡萝卜吃掉,关爱着自己的儿子。

  中国作家赵丽宏先生写过一篇《母亲和书》。我觉得是他最为动人的散文作品之一。赵丽宏出版的每一部书,第一本都是送给自己的妈妈。后来出的书多了,就忘了给自己的母亲。但母亲每次都是自己到书店去买儿子的书,收集齐全。赵丽宏在他的文章里面这样写到:

  一次我去看母亲,她告诉我,前几天,她去书店了。我问她去干什么,母亲笑着说:“我想买一套《赵丽宏自选集》。”我一愣,问道:“你买这书干什么?”母亲回答:“读啊。”看我不相信的脸色,母亲又淡淡地说“我读过你写的每一本书。”说着,她走到房间角落里,那里有一个被帘子遮着的暗道。母亲拉开帘子,里面是一个书橱。“你看,你写的书,一本也不少,都在这里。”我过去一看,不禁吃了一惊,书橱里,我这二十年中出版的几十本书都在那里,按出版的年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本也不少,有几本,还精心包着书皮。其中好几本书,我自己也找不到了。我想,这大概是全世界收藏我的著作最完整的地方。

  赵丽宏的这篇散文,不禁让我们领略了人间的母爱亲情,也再一次证明了蓬塔里斯所说的,在许多作家那里,“写作是为了让母亲看的”这个说法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