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订阅
王睿 把品酒当作生活乐趣
人物简介
王 睿
1981年生,是一位专业的品酒师。在石家庄这个“土庄”里,品酒师是个比较少见的职业,女品酒师就更罕见了。但王睿已经做了三四年,一直乐在其中。
33岁的王睿脸色非常好,皮肤细腻,笑意盈盈,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王睿是一位专业的品酒师,她的工作就是和各种酒打交道。“对我来说,品酒是一种乐趣,喝酒是一种生活。别人请我吃饭我可能不去,但请我喝酒我一定不会推辞,因为喜欢!”这就是王睿的“酒经”。
品酒是很主观的事儿
在许多人眼里,品酒师是神秘的、优雅的,因为酒是个根系繁多的体系,涉及很多的文化和地域,酒又是个大雅大俗的东西,王公贵族爱它,文人雅士爱它,村夫莽妇也爱它。而作为品酒师,他们喝过的酒,可能比很多人喝过的水都多,他们的酒知识,他们的味觉、嗅觉、视觉,都远远高于普通人。
“其实没那么邪乎,品酒本身是个很主观的事儿。”王睿说,涉及到口味的都是主观的,品酒和品茶一样,有人喜欢单宁重的,有人喜欢饱满的柔和的,她也有自己的口味。但有一些客观评判的标准,如口感、平衡性等,在这个标准上对酒的品质有个总结和概括,进而来评判这个酒的品质怎么样。“所以当你品评一种酒时,自己喜不喜欢是一回事,但它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
在品酒的方式中,有一种叫“盲品”。就是盖上酒的包装,让你来品评,看哪个酒品质更好。“这个时候,你尝过其中一种酒,它可能不是你喜欢的品种或者不对你的口味,但你不能因此就说它不是一种好酒。”王睿说,这就是品酒师的价值所在——能够比较全面、公正地评判酒的优劣。
曾到波尔多 见识葡萄酒文化
“我接触品酒就是想寻找点生活乐趣,看到北京有报考品酒师的班,就兴冲冲去上了。学了之后发现,这一行跟我原来想的一点都不一样。它没那么简单,涉及到酒的产区、品种、口味、方式、产地、制作方式等很多知识,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庞杂的文化。”王睿介绍,她所学的主要是葡萄酒和烈酒的品评,她个人更偏爱葡萄酒。
“对于葡萄酒,很多人的理解有误区。首先,大家经常把葡萄酒和红酒混为一谈,其实红酒只是葡萄酒的一种。或者说,红酒只是红色的葡萄酒,而葡萄酒还有很多其他颜色,如白色、桃红色等。了解葡萄酒,首先要把这两者区分开。”说起酒,王睿侃侃而谈,“其次,提到葡萄酒,很多人首先想到法国。其实葡萄酒起源于欧洲,最早在意大利出现,从历史、目前年产量来看,意大利的葡萄酒都在首位。只不过法国的波尔多善于做商业推广,大家听得更多。当然法国也是品质葡萄酒的代表,葡萄酒确实也深入了它的文化。”
王睿去过波尔多,那里有很大的葡萄酒庄园,庄园里树立着古老的城堡,庄园的主人就住在那里,自己生产、制作、销售葡萄酒,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见识了那里的历史味儿和传统感,你会对自己手上的葡萄酒更加另眼相看。它们真的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风范。”
最好的酒来自最好的自然环境
说到波尔多,就不能不提勃艮第。这两个法国现在销售葡萄酒最多的产区,号称“一王一后”。勃艮第位于法国南部,出产的葡萄酒以品质、个性著称,有些品种非常昂贵,比如著名的罗曼尼·康帝,最贵的要十几万元。
王睿说,勃艮第的酒贵是有原因的。抛开历史和品牌价值不谈,勃艮第的自然环境就能种出最好的葡萄,酿出最好的酒。“在欧洲的葡萄酒文化里,非常重视‘风土’,说白了就是种植葡萄的环境。罗曼尼·康帝酒庄的条件特别好,纬度、土壤、日照无一不是最好的,所以它酿出的葡萄酒就是最好的。而它隔壁的酒庄,条件虽然也非常好,但就是比它差一点,没那么出色。”
葡萄酒唯一的原料就是葡萄,因此它的品质70%是由葡萄决定的,酿造手段基本是发酵。“我们国家的白酒,则是粮食酿造的蒸馏酒。世界其他国家的烈酒很多都是蒸馏酒,像俄国的伏特加,在酿造过程中会加入活性炭,是最纯净的蒸馏酒,有70度。另外还有杜松子酒、苦艾酒、茴香酒等,各个地域和国家都有符合自己的独特口味的酒。”
国产葡萄酒前路尚远
作为品酒师,王睿在石家庄属于“稀有物种”,在全国也算是冷门职业。
“葡萄酒在中国的根基较浅,不过这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除了几个老牌子,又有人在贺兰山一带开发了高端产业区,很值得期待。”王睿说,而石家庄的葡萄酒行业,很明显这几年做葡萄酒的人多了,这也是因为消费的人多了。“三五年前,超市的葡萄酒只有几种国产酒,现在种类很多了,还有专门的促销员来讲解葡萄酒知识,我觉得很好。”
对于经常有人感慨买到假葡萄酒的说法,王睿说,葡萄酒的真假其实很不好鉴定,如果说按照原瓶进口的来界定,他用了人家的瓶子来装自己生产的酒,他的酒也是葡萄酒,你也不能说它是假的,不过品质差一些罢了。
“我们国产的葡萄酒还远不能跟那些欧洲顶级酒庄的名酒相提并论,这也跟文化有关系。那些大酒庄是把酿酒当作家族事业来做。比如在法国的波尔多,有的葡萄酒庄园主开创了庄园,开始种植葡葡萄,但要等到他的第三代才会出售葡萄酒。因为从遴选葡萄,到建立口味,到开创品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欧洲的庄园主把它当作事业和传统来开创和继承。而中国的葡萄酒制造商,自己是不种葡萄的,他们的原料来自收葡萄,这样一分割,区别就大了。”王睿说,“怎么说呢,这也不能责怪谁,只能说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吧。”
“我做这个,就为喜欢”
接触品酒,是在王睿结婚以后。结婚后辞职在家,很无聊。2011年,她无意中发现可以考品酒师,加上自己非常喜欢,就去学了。她上的是英国一个品酒师培训机构在北京开设的培训班,学葡萄酒和八大烈酒。拿到资格证后,她回到石家庄,曾在相关公司做过管理酒窖、培训员工、举办酒会的工作。后来认识的朋友多了,她就辞了职,当起了自由职业者。
“我做这个,就图个喜欢。”王睿说,“我现在的生活挺乐呵,不用上班,拿我老公的话来说就是‘每天吃吃喝喝’。挺好,我很享受。”
除了喜欢酒,她还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做品酒师简直是如鱼得水。“我还真喜欢喝酒,别人请我吃饭我可能不去,但请我喝酒我一定不会推辞。”王睿觉得,能够把爱好当职业很幸福,“当然了,我也是有追求的,我会继续在这行做下去,证书也要往上考。葡萄酒就是个大海,我现在只舀了一小瓢,越来越觉得很多东西不知道。”
■文/本报记者郑炜■摄/本报记者崔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