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九·一三”事件人物张逸民(7)

“九·一三”事件人物张逸民(7)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9-15 02:5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诚然,张逸民的那个时代,离今天已有半个世纪了。今天的现实社会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张逸民和他的战友们当年那种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战胜任何顽敌和困难的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向现代化军事科学技术攀登的精神,则永远是我们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最强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些精神,仍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强有力的武器。

 

英雄的业绩摧人奋发,启迪后人。但这还不是这部回忆录的价值的全部。它的价值和意义,至少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部回忆录填补了我军鱼雷快艇战斗史诗的一段空白。长期以来,鱼雷快艇6支队这么一支在海军战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部队,一直没有一部完整的史料著作记录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本书则弥补了这缺憾。张逸民的经历同鱼雷快艇6支队的发展建设是紧密相联的。他从自身经历这个特定的视角,完整地勾画出了鱼雷快艇部队的兴盛发展经历。建国初期,在国力十分虚弱的情况下,中央优先考虑发展海军,动用宝贵的外汇一下子从苏联购进40多艘鱼雷快艇,又专门成立了快艇学校,建立起了鱼雷艇部队;那些刚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下来的陆军战士,一换上海军服就投入到了攻克文化课、现代化技术难关这个新的战场,一路小跑,在最短时间里担当起了掌握现代化武器的主人;鱼雷艇部队刚刚崛起,便随着国家军事战略重点的转移,被军委首长作为“国之利器、手中奇兵”而一次次放置到关键的战斗前沿,并不辱使命,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鱼雷快艇部队组建过程中,得到了苏联专家的帮助。但同时,所有训练、作战大纲,也由他们原封不动地从苏联照搬了过来,在训练作战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内容有悖于我国国情、军情。以张逸民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大胆冲击全盘苏化的阻力,针对我国的海域特点和特定的小型打击目标(与二战中的大型目标比较而言),探索创造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实战证明行之有效的战术动作,我军的近战、夜战优良传统也在创新的战术中得到了充分发扬。至上个世纪60年代,鱼雷艇的战术技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到70年代鱼雷快艇逐步被更现代化的导弹快艇所取代而退出了历史舞台。鱼雷快艇驰骋海疆30多年间的轨迹脉络,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个中艰辛,展示得清清楚楚,有血有肉,生动而感人。

 

打造一支英雄部队,除了这支部队成员的努力外,还需要依靠方方面面的配合支持。作者在书中除了叙述他和战友们为了快艇事业而竭尽全力外,还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热情讴歌了从将军到士兵、从军内到军外所有为鱼雷艇部队建设做出过贡献的建设者们:每当鱼雷艇有重大行动,第一线上总会看到陶勇司令员、彭德清副司令员等老将军忙碌的身影,他们忠于职守、呕心沥血的许多生动细节,感人肺腑;1962年正是我们国家三年天灾人祸期间,粮食和副食品供应极为困难。地方支前办的一位领导对参加紧急战备的1大队拍着胸脯保证:不管困难多大,也要保证快艇部队的供给需要,这任务我们包下了。他兑现了承诺。可以想象,在落实过程中支前办的同志要克服多少困难,老百姓要做出多大的奉献啊!快艇每次海上待机,总离不开渔民兄弟的支援帮助,他们驾船为快艇作依靠,与水兵们一起经受寒风恶浪的煎熬。当快艇在海战中遇难或遇险后,渔民兄弟更是营救队伍中一支十分重要的依靠力量……这些为鱼雷快艇部队建设做出过贡献的每个人,和艇上的干部战士一样,都是快艇部队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的记录使得他们青史留名,让他们的精神光照后人。

 

二、这部回忆录以相当的篇幅,生动地描绘了大海的秉性状貌,让我们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海洋气息。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左右的海洋国土。但自古来,我们的祖先注重农耕,冷落了海洋国土的开发利用,清朝政府为求所谓的稳固而压抑海运,施行海禁,致使近代中国的海洋事业远远落后于西方诸国。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文学创作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由于对海洋缺乏重视与深入探索,彰显大洋大海雄浑魂魄的优秀海洋作品便十分鲜见。本书作者深知捍卫和开发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呼吁人们要熟悉大海,重视大海。他满怀对这片蓝色疆土无比深切的感情,用他的笔触轻车熟路地将我们带进了一个神秘奇妙、丰富多姿的海的世界。在他的笔下,大海如此浩瀚壮阔,丰饶美丽,与陆地一样神圣又可爱;一方水土一方人,各地海域不同的风光面貌,南北渔家各异的风俗习惯,引人入胜,大开眼界;大海也是有性格的,平静时柔情祥和,仪态万方,甘愿承载航船万吨重担,慷慨地向捞海的人奉献出丰盛的鱼虾海味;发怒时,则凶猛暴戾,掀浪覆舟,越是对弱者,越是毫不留情……作者长年以海为伴,不仅深谙大海的习性,更身怀驯服大海的胆魄和绝技,他敢于在风急浪高的夜海上孤艇独雷出击;勇于在台风中心以排山倒海之势迎面扑来时,率领12艘战艇在难以想象的险恶环境中奋力抗击,最后以战胜风浪告终,12艘战艇毫发未损……这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我们身历其境般地领略了大海的伟力与凶猛气势,更感受到了鱼雷艇水兵浪高一尺、志高一丈的豪情。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与大海的较量中,只有以比大海更加顽强威猛的霸气战胜对手,才可真正成为驾驭大海的主人。军人的魂魄正是在这种较量中屏射出了灿烂的火花。读到这些兴会淋漓、生动形象的描述,真让人感到荡气廻肠,心胸激荡。一个没有亲身征服大海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写出如此生动真切的文字的。

 

对于喜欢海洋读物的读者,此书确实不妨一读。

 

三、这部回忆录充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养心益智,给人启迪。作者是一位勤于用脑、善于总结的军事指挥员。他对自己经历过的战例,无论是“过五关”,还是“走麦城”,都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精彩纷呈的战斗场面和战斗过程,而且将指挥员的思想韬略、心理活动和指挥员的心智随着战场态势的瞬息变化而变化的细枝末节,描写入微,淋漓尽致。我以前读过一些战例,包括权威出版物中的崇武以东海战,几乎都是停留在过程的叙述层面,至于战斗成败的深层次原因,“其然”后面的“所以然”,不是模糊不清,就是避之唯恐不及,全凭读者自己去揣测、去“见智见仁”吧!个中原因,主要是这些战例并不是亲历者所撰,执笔者不可能掌握到指挥员在交火时的心态变化,而正是这种变化往往直接影响到战斗(战役)的结果。张逸民叙述战例的不同寻常处,或者说可贵之处,是他融进了自己心灵深处的东西,将战斗的因和果揭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书中的崇武海战就是一例,作者纠正了以往出版物中一些谬误不实的成分,还原了本来面貌。一个叙述真实、精确的战例,可以让有心的读者,尤其是军内指挥岗位上的读者,轻松地从中获得真正的经验教训,吸取真正的精华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