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奢品 > 奢华前沿 > 当时尚超越冲突:直击以色列战火中的时装发布会(2)

当时尚超越冲突:直击以色列战火中的时装发布会(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3-22 22:2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也有例外。申卡毕业班上的一名鞋类设计学生在高级项目中往鞋底刻了个三维阿拉伯单词“自由”,所以不管谁穿这双鞋子都将留下明显的足迹。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服装本身不是关于矛盾、文化冲突或者局外人可能期待的其他主题。

“我觉得这很奇怪,”申卡的高级讲师奥里特·弗雷利齐说,“有时我问学生,‘你们不想做些与周围环境有关的东西吗?’他们说不想。他们梦想的是别的东西。”

一个名叫马斯奇特的重生的公司做出了榜样。它是以色列的第一家(也许是唯一一家)奢侈服装公司,1954年由以色列军人/政治家摩西·达扬的妻子露丝·达扬(已故)创立。该公司把巴勒斯坦、德鲁士、黎巴嫩和犹太的传统刺绣用到当代奢侈服装上,从而为移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也发扬了该地区的文化遗产。虽然它在20世纪60年代非常成功(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穿过该品牌著名的鸡蛋外套),但1994年还是倒闭了。去年,一对夫妻档——尼尔和莎伦·塔勒(Nir and Sharon Tal),他们分别曾在德勤和亚历山大·麦昆工作过——和投资人斯泰夫·韦特海默(以色列的富豪,是工业设备公司伊斯卡[Iscar]的创始人,他最近把这家公司卖给了沃伦·巴菲特)一起买下了这个品牌,目标是创造一个“本土奢侈品牌”。

虽然在刺绣方面他们继续采用马斯奇特的时装外交,但是塔勒夫妇最为关注的似乎是为未来的设计师们创造一个商业模式:为下一代创造一个环境,设想一条在以色列发展事业的道路。要真的实现这一点,他们必须得提高审美特点(目前,他们的服装大多是过去风格的优秀再造),但是他们的目标反映了以色列时装业的另一个未来,这个未来正是时装的魅力所在。不管未来在哪里。

“我知道它完全是巧合,但是我们毕业秀的闭幕歌曲来自深受喜爱的以色列诗人和歌手阿里克·爱因斯坦,”佩雷斯说。这首歌播放完之后,她站起来宣布取消香槟余兴派对,每个人都应该回家,保持安全(以美的名义进行的反抗到此为止)。

“所有的人都哭了,”她回忆说。虽然不是因为人们被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压倒了,也不是因为压力被释放了,而是因为那首歌反映出这项活动更关键的一点。“歌名叫《你和我将改变这个世界》(You and I Will Change the World),”她说。

换句话说就是,希望,在以色列,以及其他处于危急状态的国家。

【延伸阅读】

以色列人眼中的“护刃行动”

2014-07-29 09:58:12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7月25日,一辆以军装甲运兵车在以色列南部与加沙边境行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孟博 发自耶路撒冷

7月22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抵达以色列,为此轮以巴军事冲突实现停火进行斡旋。这一天也是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开展“护刃行动”的第15天,这一天加沙地区因冲突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累计超过600人,以色列的死亡人数也超过了30人。以色列人眼中究竟会怎样看待这场战争,15天过后这场战事又将何去何从?带着这样的疑问,《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再次来到了加沙边境,采访到了这样三名以色列人。

市民:“观战”是因为失业

斯代洛特是以色列南部遭受加沙火箭弹袭击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记者听说在这里有一个高台,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军对加沙空袭的情景。这个高台,实际上是斯代洛特郊外靠近加沙一侧的一个小丘。爬到小丘顶部,可以看到已经有三三两两的记者架好了摄像机,正在拍摄不远处的楼宇间冒起的滚滚黑烟。

小丘上一个独特的“景致”是两个并排摆放的双人沙发和几把破旧的椅子。沙发上已经坐着几个人,一边聊天一边对着浓烟的方向指指点点。看到来了一个会说希伯来语的中国人,一位名叫列维的斯代洛特市民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来。

“你看到的远处的黑烟就是以军在加沙进攻的炮火,眼前几百米处的这道隔离墙后就是以色列和加沙之间缓冲区,再往前十几公里就是加沙了。”记者顺着列维手指的方向看去,可以清晰地看到加沙地区里的建筑,以军坦克行进时卷起的滚滚黄沙,当然,还有那炮火留下的浓浓的黑烟。

“你来的不是时候,现在的天气太热,到了傍晚会有很多人来这里看以军对加沙的空袭,大家会在这里喝酒、抽烟、聊天,运气好了还能看到直升机投放的照明弹。”记者低头果然看到了满地的烟头和啤酒瓶,真是不难想出傍晚时分这里热闹的场景。

“作为一名斯代洛特的市民,你觉得这场战争对你有什么影响吗?”记者问道。

“影响很大啊,我们眼前的这条公路昨天全部被封锁了,就是因为有从地道钻过来的加沙地区武装分子在这里和以军激战。我们接到通知,都必须待在家里,并且锁紧门窗,但是我在家里也能听到密集的枪声。我们每天都要躲好几次防空警报,我们这儿离加沙很近,只有15秒的时间,我还有三个孩子,有时候真是招架不住。”列维喘了口气说,仗打起来了,我也比较害怕出门,所以现在就等于失业了。”

列维的言外之意记者已经意会,他之所以坐在这里“观战”,全是失业所害。

学生:“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正在记者准备下山离开的时候,蹦蹦跳跳地下来了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兴奋地借着摄影记者的长焦相机观测加沙的战况。

记者和其中来自耶路撒冷的乌兹交谈了起来。他和几个同伴都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利用假期来斯代洛特做志愿者,乌兹自己在一家老人院工作,他的伙伴们有的在幼儿园、有的在精神病院工作,今天他们的工作就结束了,他们是利用临行前的一点时间来这里看看。

“以色列的高中毕业生不都是要去参军吗?你会不会去?以色列已经有二十多名士兵阵亡,你会不会感到害怕?”记者问乌兹。

“我当然会觉得怕了,但是只要我的国家需要我,我就会去参军。我有一个好朋友就在伤亡最惨重的以军Golani作战旅,我每时每刻都为他担心。至于我自己,由于我是正统派的教徒,所以我在高中毕业后,会先上两年的宗教学校,之后才会去服兵役。”

“哈马斯把火箭弹射向以色列,我们就有权利反击。我们并没有其他的选择。”在乌兹的谈话中,他至少重复了三四遍“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当记者问道,据巴勒斯坦卫生部门统计加沙地区死亡的600多人中有70%左右都是平民,对这个问题他怎么看时,18岁的乌兹并没有给记者一个明确的答复。

士兵:“我既羡慕他们又替他们担心”

离开斯代洛特后,记者来到了一个部署在田地深处的以色列炮兵阵地。这里的炮兵使用的是155毫米M109自行榴弹炮,从以色列一侧向加沙境内射击。

记者刚一下车,就听到一声发射榴弹炮的巨响,将“震耳欲聋”这个词用在这里没有丝毫的夸张。

记者刚刚靠近阵地,一名负责警戒的士兵就将记者拦下了。“这里面是军事禁区,记者不能进去。”不过,记者从他平和的语气中读出的画外音是,只要不进去,站在外面聊聊天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