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故事 > 打破邻里冷漠 青岛市北区打造“邻居节”

打破邻里冷漠 青岛市北区打造“邻居节”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9 17:33 编辑: 网络 查看: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城市里楼房越盖越高、越盖越密。在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城里人也无奈地发现,伴随居住方式的变化,邻里关系渐渐疏远了,往往变成了“点头之交”,甚至是“从猫眼里看世界”。
  但是,邻里交往作为沟通情感、舒缓情绪的方式之一,恰恰又是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在钢筋水泥里,我们的邻里关系将何去何从?这不仅是个人生活的情感需要,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报记者选取了青岛市的多处新、老社区,蹲点调查。
新老小区的温情反差
  水饺、豆包、小豆腐、菜团、粽子……
  4月25日,青岛市市北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邻居节。在海琴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内,几十名居民各自带来一道自己做的具有民间特色的面食或菜肴,来了个“好邻居厨艺大比拼”。大家边吃边聊,场面热闹。
  “哎呦,好吃!”吴金峡大姨做的菜团受到普遍欢迎,一会就被抢了个空。她说,现在,很少有城里人会做这个东西了,有的可能连听都没听过,自己特意做了很多,让大家都尝尝。
  海琴社区是一个老社区,共有居民3200户、102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2000人。居委会主任夏玉波说,由于居民多是原来印染厂、国棉厂等老国有企业的职工,相互比较了解,联系比较密切,即便是后搬进来的,也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比较能融入社区。
  说是邻居,但吴金峡和周美英、徐淑英并不住一个楼座,而是分别住在不同楼上,相互串门还要走上一段,但这并不影响她们成为好朋友。
  “我老公去世后,多亏吴姐帮忙。”徐淑英说,当时,吴金峡不仅帮她料理丈夫的后事,还经常过来陪她聊天,帮她排解痛苦。说这话时,两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徐淑英说,自己有两个女儿,但不住在一起,自己有什么心里话,更多的是和邻居们说说。
  当然,并不是所有社区都像海琴社区一样,邻里关系比较密切。如今在青岛,很多居民搬进高楼之后,往往关门闭户,和邻居缺乏交往,有的甚至门对门住着都不认识。
  城建·竹韵山色小区位于崂山区,是一个新建的商品房小区。从外面望去,一栋栋洋房和小高层比邻而立。在宣传语上,这个自称面向城市精英的新建小区,力在帮助业主实现美好居住梦想。
  从硬件上说,城建·竹韵山色外观漂亮,户型适宜,电梯直通住户,居住条件不错。但在邻里关系上,这里的居民并没有感到太多温情。
  “很多邻居,我都不认识。”居民陈先生说,自己工作较忙,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晚上7点多才回家,回到家后,就想好好休息休息,很少和邻居接触。陈先生喜欢打篮球,很想在社区找几个球友,但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只好作罢。
  接触少也带来信任缺失。有一次,陈先生低头在包里找手机,不经意在邻居家门口逗留了一会,结果,女主人瞅了他一眼,非常警惕地把门关上了。
邻里疏远,原因复杂
  随着城市建设提速,特别是大规模的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越来越多青岛居民搬进了新楼房。居住方式的变迁,给邻里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先在人际交往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邻里关系,逐渐走向平淡、疏远、甚至冷漠。
  “搬进楼房之后,邻里关系确实淡了。”市北区龙潭路社区居委会主任郭凤英介绍,龙潭路社区是一个老社区,绝大多数是本地居民。本来,这里就是大杂院,谁家有个喜事,门口围着一大群;谁家有点难,大家都来搭把手。后来,老城区改造之后,大家住进了楼房,居住条件普遍好了,但是,邻里交往疏远了。关上门,每家每户自成一体,外人就很少接触了。外边有个动静,就隔着猫眼看看。
  分类来看,青岛城区居民的住房主要分为新建商品房小区、单位宿舍、城市居民的回迁房小区等不同类别。总体来说,老小区的邻里关系要比新小区融洽一些。
  “老小区,人与人之间还是比较关心。”夏玉波介绍,海琴社区邻里关系比较密切,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这里的居民多是老国有企业的职工,大家把老国有企业的那种氛围也带到了社区。并且,这里老年人比例较高。白天,上班的上班了,上学的上学了,社区里就剩下“一老一小”,大家闲余时间多,也有情感需求,比较容易组织起来。特别是,现在有活动场所了,大家更愿意往社区靠拢了。
  另外,社区居委会在老小区邻里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998年,夏玉波就开始担任海琴社区居委会主任,是青岛有名的“小巷总理”。她介绍,社区只有5、6个工作人员,人手非常紧张。于是,他们就动员党员、居民参与进来。居民成立了温馨家园协会、文体协会、新市民协会等10多个协会,不仅加强了交流沟通,也解决了不少邻里问题。
  与老小区不同,新小区往往住户来源较多,原本互不相识的人住在了一起,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生活经历等都不相同。特别是,小区居民以年轻人居多,平时忙于工作,即便到了周末,要不在家补觉,要不外出放松,和邻居没有太多交集。
  另外,新小区多是封闭小区,门禁管理严格,小区管理由物业担任,平时主要是负责卫生、停车等问题,比较少像社区居委会那样组织一些邻里活动。
  当前,邻里关系疏远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社会学者普遍认为,邻里疏远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第一,人们对陌生人怀有戒备心理,下意识地避免和陌生人说话;第二,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工作、学习繁忙,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和邻居多交往;第三,社会流动性增强,不同情况的人住在一起,彼此之间的感情从零开始,增加了交往的难度。
  还有的研究者着眼于空间形式对邻里关系的影响。他们认为,邻里关系与空间形式息息相关,现代居住区的住宅层数越来越高,建筑密度越来越大,这样高密度的居住方式,导致公共空间变小,大大减少了人们交往的机会。城市社区建设,应当在保证私密性的基础上,强化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
邻居节是个好方式
  2011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并且,80.9%的人感觉邻里关系越来越疏远了。
  在现实中,邻里关系疏远,也导致各类矛盾不断出现。私占绿地、噪声扰民、争抢车位、宠物惹事等,成了引发邻里矛盾的常见问题。
  尽管邻里关系存在各种问题,但在内心深处,人们还是非常渴望邻里关系能够融洽。“在邻里关系上,现实情况和内心需求差距较大。”市北区宣传部副部长孙宗强表示,在社区里,大家都想追求友善、互助,但又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找不到出路,往往只能一声叹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就隔着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了,也就建立起联系了。但在生活中,往往由于接触机会少,或者是主动接触意愿不强,导致相互生疏。
  邻居节就是市北区改善邻里关系的一大尝试。九年来,这一全省首个邻居节常办常新,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春天,居民们就以社区为单位,举办各种活动。现在,邻居节已不是仅局限在每家每户的“小邻居”之间,还扩大到小区范围内的学校、企业、部队,甚至外国友人也参加进来。今年,市北区各个社区共将举办“邻里踏青游”、“社区趣味运动会”、“邻里同种友情树”、“好邻居百家宴”等600余项活动,持续18天。
  龙潭路社区居民袁爱慧说,有了邻居节这个平台,大家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多了,邻里关系更融洽了。
  孙宗强认为,邻里关系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却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在邻里关系上,社区扮演着“黏合剂”角色,区里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社区在融洽邻里关系上发挥更大作用。
  政府之外,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开始探索,注重在小区内规划建设公共空间,并针对居住群体的特点开展公共活动,以求打破钢筋水泥的隔阂。
  市北区万科·金色成品小区是一个新建商品房小区,于2009年底开始入住,已有住户1600余户,年轻人占到87%。小区内配套设施完善,有2处室内活动室,还有篮球场、儿童娱乐场等9处室外活动场所。
  青岛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苏博介绍,针对年轻业主,小区物业组织了学习垃圾分类、播放露天电影、文明养犬大家谈等比较时尚的活动。小区居民也根据自身需要、兴趣,自发组成了篮球社、摄影小组、妈妈团等团体。在联系方式上,除了日常交往,年轻人们还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微博、论坛。
■记者手记 
邻里冷漠也是
一种“城市病”
  当今,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邻里冷漠与交通拥堵、雾霾天气等一样,也是“城市病”的一种。
  尽管,这种城市病并不是肉眼可见的。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往小了说,它会造成人们情感上的孤独,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往大了说,作为基础社会关系,邻里不和睦还会引发矛盾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现代城市社区或许早已超越了费孝通笔下“熟人社会”的经济基础,但时代的飞速发展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付出“淡漠感情”的代价。治愈邻里冷漠,重拾社区“邻里情”,是当前社会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需要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居民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作为政府,应当将邻里和睦作为一项责任。市北区举办的邻居节就是一种增进邻里关系的良好探索尝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不能为了经济利益一味追求高容积率。而应该重视居住环境的品质,在规划建设中多增加公共空间,在日常管理中多促进邻里交流。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渴望温暖和交流的心。因此,改善邻里关系,需要我们每个人打开心锁,放弃矜持,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