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文龙:蔡旭散文诗的理与法

文龙:蔡旭散文诗的理与法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12 18:2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文龙:蔡旭散文诗的理与法 (2016-12-12 10:02:58)

标签: 散文诗评论

            “一看就懂,越想越深
             ——浅谈蔡旭散文诗的理与法

                                 文 龙

  “一看就懂,越想越深。”这句话是蔡旭对散文诗艺术境界的独特表述,简短的一句话,明确主张散文诗的思想内涵与创作方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可以看成是蔡旭“散文诗创作原则”的集中体现,也是他长期以来创作实践中努力追寻的方向。
  让读者“一看就懂”,在形式上要求大众化、通俗化;让读者“越想越深”,在内容上要求有灵魂、有坐标。基于散文诗这一文类的特殊性,既拥有散文客观的描写、叙事之长,又不失诗性主观的抒情、议论之便,写起来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实际上散文诗受到的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篇幅、主线、转换节点等方面作者都无法随心所欲。内容必须有内容的考量,重在“有理”;形式必须有形式的布局,重在“得法”,二者和谐统一,才可以称得上佳作。
  散文诗引入中国百年,先驱与后继者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从未停止。栖居散文诗50年的蔡旭,“散文诗观”简而言之就是三句话。一是什么是散文诗?答:“散文诗是散文形式的诗。”二是在散文诗中散文与诗是什么关系?答:“散文为体诗为魂。”三是散文诗有哪些要素?答:“抒情、哲理、内在音乐性是散文诗的三要素。”第一句话关于散文诗的边界,蔡旭认同公众的定义;第二句是蔡旭概括的,关于散文诗的创作方法;第三句由蔡旭提出,关于散文诗的内涵,现在似乎已得到学界多数人的公认或默许。
  蔡旭在观念上对散文诗的明确主张,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一,从作品思想内容方面看,尽显出一个思想者深刻、丰满与强大的情怀
  蔡旭的作品题材极为广泛,贯穿着日常态、平民化,笔触所及,历史与当下,海外与神州,小人物与大事件,陌路过客与亲朋故交,山川大地与鸟兽昆虫,人文情思与社会活动,现实批判与自然生态,等等,几乎无一不可作为倾情寄意的对象,在立意与选材上始终突出思想性、社会性、现实性和启发性。
  试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个例。
  1、向上,传递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正能量
  《木棉花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时,它就适时落幕了。/铺一地红毯,让春天大踏步前进。
  木棉花“适时落幕”,心中依然怀着释然与喜悦,这种轻名利、重奉献的人格,指向的分明就是蜡烛精神,人梯精神,铺路石精神。
  2、向好,投射出散发真善美的人性之光。

  为真正的爱情讴歌,她的崇高与持久,不在于表象与形式,不在于物欲的满足,而在于一颗“真心”。          
  3、向远,点燃心灵感悟的哲学智慧。

  这棵返老还童的枯叶树究竟有什么奥秘?人世间其实有很多这种神奇之树,他们的“履历”既是苦难史又是奋斗史。人和树在精神层面息息相通,“奥秘”就是自强不息。
   4、向高,不带偏见,还原历史真面,颂扬民族精神。

以史为鉴,忠于史实,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反复查阅考证,这样才能做到如数家珍。蔡旭在运用历史事证时线索清晰,一丝不苟。
  《迟到白石街》:1833年10月15日……1000多米石板街……它是用英国人的3000两白银赔款修筑的。/我脑中,浮现出一部中国近代史,每一页都是斑斑血泪。/每一页都写满了不平等条约,写满了割地、赔款。/走在白石街,铺写着中国近代以来,因胜利得到的第一笔赔款。/也许亦是唯一的一笔胜利赔款。/即使后来在现代史上的大胜,也没有得到过赔款。/走在白石街上,我不禁油然而生敬意。/真是孤陋寡闻啊,迟至今天来到白石街,我才知道这段历史。/其实许多中国人,还不知道这段历史。
  写历史人物与事件,重在信实,这里的数据重在强调事件的背景与特别的意义,令人扬眉吐气。蔡旭多有古迹寻踪之作,也有不少凭吊民国人物的篇章,皆能秉持民族大义,为人间正道张目。
      
  二,从作品表达方式方面看,展示出一个力耕者创新、广角与老到的笔力
  在创作方法与技巧方面,蔡旭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突破自我。写同一组系列题材,写大众化的题材,写前人开垦过的题材,通过匠心独运的构思与布局,立意翻新。
    1、平中见奇,开头不动声色地铺陈,结尾则奇巧呼应,形成或峰回路转或水落石出或余音散荡的叠加效应。
    《红心鸭蛋》:外来者的天空,认不出哪一片是故乡的云。/在外地这座城市,也很难找到故乡的标记。……提一箱红心鸭蛋回来,我要让外地长大的儿孙,也记住故乡的味道。/即使像云一样在外面飘荡,也不是没有故乡的人。
  “故乡”是游子唯一无法携带的行囊,可是,只要心系故乡,“记住故乡的味道”,就永远不会失去故乡,即使关山阻隔千里万里。“红心鸭蛋”就这样被接驳到“故乡的根”。
    2、小中见大,日常事物总是让人习以为常波澜不惊,经过诗人的精心点染、提纯,立刻变得风生水起。
    《球赛》:足球赛是一场大戏,但没有剧本。/有导演,有演员,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就是没有编剧。……没有剧本的大戏,才是好戏。/不知情节的故事,才有更多故事。/世上开头就知尾的故事太多了,被安排好结局的大戏太多了。/怪不得,数以万计的人涌到球场观看,数以亿计的人守在电视机前,夜以继日、晨昏颠倒地观看。/看得欣喜若狂,看得啼笑皆非,看得不知今夕是何夕,忘了自己是谁人。
    “不知情节的故事,才有更多故事。”前一个“故事”指客观过程,后一个“故事”指结局的任意可能性。看球,球迷无外乎球终人散,悲欢自理。诗人紧扣球迷“结果难料却深有期待”的心理特征,转接到大众的人生态度,人生能有几次搏?看台上的疯狂,何尝不是内心对于“只管拼搏不计成败”人生观的一次自我实现?
    3、常中见深,把一个普通事件演绎成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标志


    4、短中见精,熟练因应篇幅短小的特点,表达更集中、更凝炼。
    《灯笼照亮的路》:纸怎样能包住火?/当然要靠智慧,但首先要有胆量。/先要有挑战那个似乎无法改变的命题的勇气。/即使一次次烧得体无完肤,还要敢说--/一切皆有可能。
  这是一首完整的短诗,以灯笼终究可以“纸包住火”的事实,立意在先,随即逐步展开迈向成功之路的诸般豪烈与悲壮。你要想“照亮自己的路”,就得敢思变、能浴火、铁自信。寥寥数语,惊心动魄,展示了一种百折不挠金盔怒马的快意人生。
    5、语言与章法:朴素中的繁华。不加修饰,纯粹的口语化,真正做到返璞归真。
    《年龄》:好不容易才挤上了公交车,却很容易就得到了一个座位。/是一位年轻人让给我的。/已到了有人让座的年龄,不知该高兴还是不高兴。/后来上了一位更需要的人。/头上白雪的面积比我大,脸上纵横的沟渠比我深。/她推托了几下,才接受了我的让座。/我忽然觉得很高兴。不知是不是因为感到了--我的年轻。

    6、情绪与分寸:冷静中的警策。关键在于一个“化”字,化平常为独特,化神奇为常理。
    《街边,民工们的牌局》:……沉浸在一副牌的快乐中,暂且忘却了下锅的米,病床上的老人,民办小学的学费。/忘了所有生活的暗伤。/把一切抛在牌局之外,只在偶得的一手好牌中得意忘形。/名副其实的苦中作乐啊!/他们也明白,在挥汗如雨的闲适中。/在乐得忘了一切的牌局中。
  “名副其实的苦中作乐啊!”蔡旭作品中感叹号极为罕见,主张文字本身的韵律与内涵自有其褒贬与忧乐,面对这道街景却不禁酸楚一叹!观察之细致,摹写之传神,看似心平气和,却把一份哀婉与怜悯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从理论探索互动方面看,表现出一个有成者谦逊、博采与熔冶的智慧
  蔡旭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诗友给予的任何意见都会兴致勃勃的人。已届古稀之年,依然意气风发热衷集体户外活动,大有“再行万里路”之概。他也经常诚心诚意向周围征询意见。新作刚刚完成,总是乐于分享给身边的诗友们一起讨论,精益求精,从善如流,一个字,一个词,务必精准,推敲备至,甚至段落的排列、标点的使用也丝毫不肯马虎。谦和,认真,坦诚,这种长者之风,是朋友们乐意与他开诚交流、直率建言的重要原因。
  阅读蔡旭老师的诗集,每一本都让人充满了眼前一亮的新鲜感,立意的角度新,设伏的路数新,剪裁的尺度新。蔡旭的诗,反应快捷犹如现实生活的速写簿;巨细兼容犹如时代风貌的横切面;颠覆俗见犹如登山渡水的独行客;“理”与“法”并重犹如轻捷稳健的双驾车。由诗到人,闪耀于当今的散文诗诗坛,蔡旭本身就是一个不注重惊叹号的惊叹号!

  据我知悉,蔡旭很多诗作并不是在书桌上写成的,而是在菜场,在候机楼,在婴儿车旁边,在球场看台,在医院的走廊,在风中雨里的海堤上-----完成初稿,回家后再斟酌成章的。在他的眼里,散文诗就是这个世界最多最好的物种。对于蔡旭老师这样一位触角敏锐、著作等身、苦心孤诣、“不退休的散文诗人”,一个忠实的读者所能表达的,除了敬意,更有期待。


                                (2016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