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龙应台散文四篇《家》、《山间小路》、《雨儿》、《一个国民党主

龙应台散文四篇《家》、《山间小路》、《雨儿》、《一个国民党主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31 07:0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龙应台散文四篇《家》、《山间小路》、《雨儿》、《一个国民党主席的三鞠躬》 (2011-11-15 16:39:07)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





家   龙应台

    ①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②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踏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③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④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⑤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⑥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⑦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⑧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本文有删节)

     16.文中在①②⑥段多次写到“栀子花”,请简析它们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4分)

     17.作者在最后一段说,“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什么是永恒”的看法。(5分)

     18.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墙,是暂时的。”

       (2)“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16.(4分)第1处写栀子花香清幽宜人(1分),表现在家中“被人呵护”的儿女安适愉悦的心情(1分)。第2处写黄昏中栀子花的冷清(1分),衬托家中“一个一个走掉后”的父母的孤独寂寞和内心的凄苦(1分)。第3处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写记忆中的栀子花香(1分),表现“有了儿女”的父母的满足幸福之情和对儿时的家的深深怀恋(答出任一点都可得1分)。(分析两处则可)

    17.(5分)家体现了永恒的特征。家稳固安定,使人温暖安心;家人的亲情终生不渝,并给人留下永久的美好回忆。因此,亲情就是永恒,相亲相爱终生不渝的感情就是永恒。

(评分说明:以文本为依托,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18.(6分)(1)“墙,是暂时的。”———表面写落脚的家在不停地变动,暗指情感的基础不稳定:不仅家在变动,而且彼此的情感有可能变质,所以情感的家也可能是暂时的。

       (2)“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形象地写出了变质的情感让想爱之人彼此间冷漠相对,情感没有了稳固的基础,没有了安定的家,没有了依靠,只能分手(离婚),开始漂泊和再次寻找。

 

 

                           山间小路   龙应台
  ①海登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和草莓,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史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船。
  ②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间小路。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木式、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③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④九月的一个小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间时光恍惚,仿佛望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木式会面,他要与张木式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里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个渡湘江来回的地方被老百姓唤作朱张渡。
  ⑤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a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⑥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日后朱熹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30年后,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伪学”又变成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横暴地玩弄b文明于股掌之中?
  ⑦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我知道,这屋瓦回廊并不是都这么平静的,作为c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壁残垣,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⑧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⑨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股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不从或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⑩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中外散文》,有删节)
  16.作者在描写岳麓书院的兴衰中,表明了哪些观点?请补写出两点。(4分)
  答:(1)书院兴,是因为社会文明的力量在前进。
       (2)                                          。
       (3)                                          。
  17.第六段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4分)
  18.文中描写百轩泉的泉水,用意是什么?(4分)
  19.最后一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20.你对作者以“山间小路”为题是怎样理解的?(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