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心情日志 > 浪费一滴水就会流出最后一滴泪

浪费一滴水就会流出最后一滴泪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0 12:5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3月22日和3月22日—28 日,分别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城市水资源管理”;中国水周的主题是:“严格管理水资源,推进水利新跨越”。

作为人类在上个世纪末的最后一声呼喊,最后确定的一个节日就是世界水日。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问题。

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93年1月18 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世界水日过去了,中国水周还在进行中。这一天,这一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都不是很平静的。水,太重要了,人们须臾不可离开。水,太重要了,它是维系生命与健康,保证人类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

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

据资料介绍,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 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且分布不均。

因此,世界上有超过10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摄取足量的、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是与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毋庸置疑,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然而,如今现代社会的人口激增,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对有限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巨大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水质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门间竞争性开发所导致的不合理利用,加之人们对水的浪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节约用水还没有成为大家普遍的行动,使得水资源进一步短缺,水环境更加恶化,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人类的需求。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后来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便从1994 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28日。这样,实现时间的重合,更使宣传活动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以利于唤醒国人对水的呵护和渴望。

今天,我们回顾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感悟世界水日主题和中国水周主题,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为了明天不让地球流尽最后一滴水,我们每一个人就要从现在起,自觉合理适用或节约宝贵的一滴水。

我们要看到,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更是处于贫水的困难境地。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大半数的人喝不上清洁水,将近 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

而我国人均淡水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有29% 的人口正在饮用不良水。其中,已有数千万人正在饮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过百亿元,因水资源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则更是惊人,高达数百亿元之多。

因此,保护和更有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是地球村每家每户共同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积极行动,城市和农村都要以最大的努力、最科学的办法有效解决合理而又节约用水的问题。

我们不能没有水,更不能让子孙后代没有水喝。从人类积累的经验来看,最科学适用而具有长期效果的办法,莫过于拦水和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最好的出路。同时,注重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则是拯救人类遭遇水荒的长治久安之策。而工业方面提倡节水产业、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废水处理,农业方面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方式实行水利灌溉,更应大力提倡。

在我国现有水法律法规中,虽然有不少关于取水许可的规定,但针对地下水却无专门法律法规的规范。随着我国国计民生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地下水的作用也将更加珍贵。

对此,我们要一方面运用好以往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好经验,一方面要加快专门立法进程,走依法实行合理和节约用水的道路。尤其要在充满希望的“十二五”时期,破解好这个课题,会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不断增强人们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和水的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科学、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和管理好水资源,是我们所有的城市,所有的农村,所有的人,必须承担的义务。

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水,则将寸步难行;人类需要水,水一旦归零,人的生命则将停止。今天我们浪费一滴水,明天必然流出最后一滴泪。行动起来吧,为了明天不流泪!(薛宝生)

[责任编辑:张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