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诗歌大全 > 诗歌教学方法浅谈1

诗歌教学方法浅谈1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5-22 08:2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实感意象  虚悟意境  领会意旨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邱兴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诗歌的教学,最符合这个目标要求,也正是要完成这个目标。毫无疑问,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事实上,许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讨论着这个话题。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诗歌教学,应该强调诵读、注重文本的理解、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诵读的确应该放在第一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警句,内涵便是强调诵读的。诗歌尤其要读,反复地诵读,直到能够脱口而出。诗重在读,反复诵读,变换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和背诵,在吟咏中领会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享受和品味诗歌外在的形式美和蕴涵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这也是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儒家以‘养气’、‘立志’为主要内容的人格教育讲究效法天地,陶冶性情,强调音乐、美育是伦理手段,而不只是求知方式,把各种知识教育纳入人格、道德教育过程,而不只是培养竞争能力。这些都是现代教育的有益参照。”①诵读,是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

反复诵读的基本目的和基础目标当然就是:读懂文本。诗歌因为其固有的运用意象描摹意境的特性,不是很容易就能够懂。含蓄、简洁、朦胧、跳脱、婉转、空灵,这些几乎都是所有诗歌共有的特征。而且,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用修辞,运用典故等,又是许多诗歌常常使用的手法。所以,读懂文本,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认为,要读懂文本,必须从切实把握诗歌使用的意象入手,进而感悟诗歌的意境,揣摩诗人的情感,领会诗人的意旨。简洁地表述,学习诗歌,必须做到:实感意象,虚悟意境,领会意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尽力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促动学生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文本,其实是诗歌教学最根本最关键最困难的工作。不同的诗歌作品,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以下这些方法进行诗歌教学。这里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一、勾勒体系法。

勾勒体系法即宏观展示中外诗歌发展历史的基本体系,勾勒诗歌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与前景。

尽管任何一种教材的诗歌编选都有各自的体系,所选用的课文都是极其优秀的作品,都反映了编选者的意向,但是,无论怎么选择,选择了什么,最终入选的作品量还是很小的。而这很少的一部分诗歌课文,很难让学生明了诗歌发展的整体状况。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教材都自有其局限性。因此,向学生简略介绍中外诗歌的发展过程,勾勒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前景,便是完全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

教材中的诗歌作品都是精选出的,都各具代表性,但毕竟是零散地分布在几册书中,所以有必要绘制中外诗歌发展历史的示意图,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够从全图中找到诗人和作品在诗歌史上的位置,了解诗人及其所处时代的基本情况,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的诗歌总图应该以时间为线索而绘制,内容包括各个时代的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文艺流派、文学运动及社团等。运用勾勒体系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把零散的诗歌知识串接起来,加深印象,达到巩固。

二、背景展示法。

背景展示法,即指在讲授诗歌作品前,向学生介绍诗人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以及情绪心态等,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由于古今中外文化传统与语言表达上存在的差异及其历史变迁,许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学生的实际是有明显距离的,这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困难,深层的感悟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讲解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背景,缩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歌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便成了必须的工作。

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为例。讲授课文内容前,我这样给学生作介绍:长沙,是毛泽东同志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11年,毛泽东考入长沙驻省湘乡中学,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其间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著名的《湘江评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1925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革命渐趋高潮。1925年2月至8月,毛泽东在家乡韶山从事农民运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独自去了橘子洲头,面对滔滔湘江水,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这样的介绍,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词中所抒发的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

运用背景展示法,不只限于教师的口头讲述,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完成。比如,可以使用图片和音像资料,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还可以布置让学生在课前查看课外书籍,网上搜索等,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做,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只是如果让学生搜寻资料,教师就必须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工作,要注意分析学生的资料的性质、来源及准确度,及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文的意旨,以免学生曲解课文内容。

三、意象分析法。

意象分析法就是抓住诗歌中某个或几个典型意象,通过分析或比较来体会诗歌意味的教学方法。所谓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的具体的物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也是理解作品的钥匙。

以余光中《乡愁》为例。诗中作者运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典型意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把“乡愁”这种心绪化为具体的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这些意象便是读者揣摩作者情感的关键。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几个意象丰富的内涵,领会作品的意旨。

四、意境演示法。

意境演示法,是用语言或者图画重现诗人笔下创造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的意境美感。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意的整体的艺术境界,是作品通过形象的描绘营造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描摹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诗人的思想感情是热烈而丰富的,但表现在诗歌中却是含蓄的,甚至是隐蔽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反映出来的。因此,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解读诗歌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