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诗歌大全 >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七年级下册 苏教版 语文试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七年级下册 苏教版 语文试

来源:网络转载 2017-10-04 03:0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七年级下册 苏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预览

七下诗歌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朝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通幽蕴含的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3.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字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它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 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悦”“空”两字进一步表现了寺院环境的幽静。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提示:围绕“反衬”,“以声衬静”不回答)不矛盾。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籁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

登岳阳楼(唐朝 /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2. 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所以流泪; ② 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3.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写洞庭湖的状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坼”字,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蝉 (唐朝 /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   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

2.说说“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有什么含义?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高。

3.第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孤雁(唐朝 /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①颔联: 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惑、焦虑、迷茫的心情。)

  ②)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鹧鸪(唐朝 /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①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凄迷的意境,伤感的氛围。)     ② 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

2.颈联“游子”“佳人”的作用是什么?

   颈联从鹧鸪转而写人。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借鹧鸪啼声之悲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卜算子咏梅花(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在笑。

1.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答: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2.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答: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的立意也就不相同。

①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这和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看到中国的胜利前途密切关系。

②陆游作为一个主战派,他饱受主和派的反对和打击,感到孤立无援,所以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则是孤傲清高之情。 

观刈麦 (唐朝 /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