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高谈阔论 >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_读只有一个人生有感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_读只有一个人生有感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8-31 11:0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只有一个人生》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数代年轻人的心灵。想知道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1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闪回着这样的画面:一个人,安静的一角,一段足够长的时间,把它摆放在一边,写一篇我的读后感,像以往一样,献给曾荡起心湖涟漪的每一本书。模糊的记忆,蹩脚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及文字的力量。唯有,寂静的文字,才能清晰表达我的所感所悟。

  《只有一个人生》,书名就传达着哲理。女性,情感的载体,与理性的哲理,颇有水火不相容的感觉。读起来,便不忍丢下。丢下,也不想拿起。读它,需要凝神静气,从眼中进去的是文字,从心里流出的是感悟。

  书中第十一辑 “未知死焉知生”回答了我所有关于生死的疑惑。庆幸觅得一个知音。

  为何我们避讳谈及这个话题?世上所有的苦难,都可以用逃避、忍耐、甚至用死来解脱。唯独死是既躲避不掉,又无解脱之路,除了接受,别无选择。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其二,我们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实在太习惯了,而对于死却感到非常陌生。陌生得不认识它了。

  为何我们惧怕死?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不应感到可怕。但死的可怕,恰恰在于死后的虚无,在于我们将不复存在,一个独特自我的绝对寂灭,永远的寂灭。

  面对死亡,不是哲人的我们,不回避,也不用寻找它的理由。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我们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与限度。如此我们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我们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我们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此刻,邀请读字的你,轻拂去弥散周身消极情绪的薄雾,是否能和作者,还有我,一起清晰可见“向死而在”的场景?立足于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独一无二的价值。

  对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对于生的价值并非没有意义。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2

  笑着羡慕周先生在现代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可以如闲云野鹤一样对话自己的人生。大家都如此忙碌,如此世故,谈人生成了奢望。人们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在周先生眼里,人生的百味杂陈,酸甜苦辣都值得品味,我们“只有一个人生”,虚度了,就没了,没地方借去。周先生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必有所不为。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与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很多类似的妙语,不一一摘录了,留待大家自己去品味……

  只有一个人生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在媒体业发达的今天,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捧红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名人,易中天、余秋雨、于丹、钱文忠等文化名人,或纵论历史、或评点文化、或论辩时弊、或展望未来,凭着他们雄辩滔滔的口才,机智敏锐的思维,独到见地的观点而一夜成名。相比之下,周国平在电视上露脸,则显得有些“笨嘴结舌”,然而他的作品却受到上至大学教授,下至平民百姓的极大欢迎,《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岁月与性情》、《人与永恒》,一系列作品本本畅销,以至书店几乎需要一个专柜来摆放他的系列书籍。与别的文化名人不同,周国平的文章不谈论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等外在的问题,他的笔端更多触及的是人的内在的问题,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话题,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他擅长在人们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并用细腻的文学笔法进行梳理分析,寓哲理于常情中,平易之中多见理趣。确实,一个人可以不了解中国历史,可以不思考传统文化,可以不探究伦理道德,但回避不了自己生命和情感的困惑。而他的文章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自己的人生体会娓娓道来与大家分享,启发读者从更高的视野去审视各种人生问题,以更超脱的态度去面对各种人生困惑。我想,这就是他的作品能受到大家欢迎的原因吧。他的文章经常有发人深思的精彩妙论。当今社会,假冒伪劣商品横行,诚信道德成了稀有资源,人们都深深感叹信仰的缺失。何谓信仰,他说:“依我之见,一切信仰的核心就是对于内在生活的无比看重,把它看得比外在生活重要得多。这是一个可靠的标准,既把有信仰者和无信仰者区分了开来,又把具有不同信仰的真信仰者联结在了一起”(《从容中有一种神性》);“我们历来缺少那种形而上和宗教意义上的信仰,只有社会伦理和社会政治意义上的信仰,不是寻求人生与某种永恒神圣本体的沟通,而是把人生与一定的社会理想联系起来。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3

  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用我们的爱去谱写曲目,奏响生命的乐章。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才是本文的主题。

  所谓真性情,是一种对内在情感的看重与外在功利的看轻,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处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是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想起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情趣,念起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观,忆起阮籍青白眼示人的爱好,如此种种,不都是性情使然吗?雪莱说:“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何足挂齿!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运转与归宿有算得了什么!”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会把它当作一种乐趣,沉醉其中,慢慢奋斗,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直到谢幕的那一天……

  >>>下一页更多精彩“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