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汕头文化】汕头历史文化 汕头风土人情(2)

【汕头文化】汕头历史文化 汕头风土人情(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05 00:5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潮汕民族艺术

潮剧

潮剧是潮汕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广东省四大剧种之一。它的前身是宋、元时期南戏的一以,距今400多的的历史。明代中叶,潮剧已形成了自己的唱腔体系和演出形式。明清时已有潮腔、潮调、泉潮雅调、潮州戏之称,以后又称潮音戏、白字戏等。潮剧的称谓,最初在清未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定称为潮剧。

潮剧的传统剧目众多,据载,1959年前已收集到1300多个,编入[潮剧剧目纲要]的有885人。其剧目主要有三类:一类来自南戏、明清传奇,如[荆钗记]、[白兔记]等;一类选自当地的民间传说,如[苏六娘]、[柴房会]等;还有一在是时装戏,如清未年上演过的[林则徐]等。这些剧目或是以诙谐幽默的笔法讽刺封建社会的黑暗;或是描写青年男女冲破牢笼,寻找自由的爱情故事;或是歌颂忠臣良将面对强权,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色彩。如今,许多曲目作为爱憎色彩。如今,许多曲目作为折子戏上演,深入民心,经久不衰。

潮剧俗称潮州戏,潮剧产生于潮州,而后流行于潮汕及福建南部、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潮剧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均有收藏。在潮侨最多的泰国,潮州戏班竟有30多个。

潮剧的行当(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行(俗称“乌面”)、丑行(小丑、老丑、女丑等)。

潮剧在表演程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悦耳动听。生旦表演技巧灵活、细腻、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轻捷,诙谐风趣,很受人们的喜爱。舞台*,一切身段动作都有程式规范。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

潮剧的伴奏分文场(畔)和武场(畔)。文场音乐采用整套潮州弦乐的乐器,武场主要是潮州锣鼓。

潮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7年、1959年潮剧两次进京献技,党和国家领导人*、*、*等先后观看了演出,还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1991年底,市潮剧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艺术团体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桂冠。近年来,潮剧团多次赴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英歌舞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潮汕英歌”,取材自梁山好汉元宵节攻打大名府解救卢俊义故事的潮汕英歌舞,被行家称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少有的男子群体舞之一”。当地也因此有,潮汕英歌不会舞别想娶老婆的说法。这一有着3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的传统“土风舞”经近年来的发掘、整理、加工,名声渐传渐远,粗犷豪放的舞姿展现于北京、天津、广州等地。春节、元宵期间,潮汕地区的英歌队频频收到广州、深圳等地的邀请前往表演,成为那里佳节喜庆活动中的重头戏

舞狮

在潮汕地区,无论是开业剪彩、工程落成或是喜庆节日,总可以看到一个热烈的场面——在潮州大锣鼓快、慢、轻、重的打击乐声中,一只或数只威武的醒狮在舞狮者的导引下,或昂首阔步,或俯颈低头,或摇头摆尾,或搔头洗耳,或舔毛擦脚,或噬炮吞烟,或登高抢球。围观者兴高采烈、击掌叫好。这就是潮汕舞狮,它是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也是一个倍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游艺节目。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以后。中国原不产狮子,《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西域一个小国)进贡狮子,当时叫“狻猊”,从那时人们便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拟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开始时盛行于宫廷之中,后来才逐渐发展到民间,成为节日和社戏中的主要娱乐节日。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有一种规模很大的表现勇士戏狮的“五方狮子舞”,被列入部伎八部之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了这样的诗句:“西凉位,西凉位,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把当时盛行的狮子舞的形象和舞姿刻划得细腻诙谐、栩栩如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变革,舞狮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以北派和南派为主。北派舞狮形式(也称北狮)表演者一人或二人全身被狮被遮盖,下身着与狮同样颜色裤子,双脚穿花靴,引狮者扮武士,手拿绣球,在京鼓、京锣的打击乐中表演。而南派的舞狮形式(也称南狮,也就是潮汕常见的舞狮)却没有全身遮,舞狮时,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头尾互相配合。

铁枝木偶

明代嘉靖年代刻本《荔镜记》描述潮州元宵夜“打锣鼓动乐抽影戏”,“抽影戏”即指纸影戏,原属灯光投影,用皮革或纸板雕刻成形,透过灯光在棚窗纸幕上显影。清代以来,纸影戏有很大递变,捅破纸棚窗,改平面为立体,用木雕身躯,用铁线连接双手,穿戏服,接泥头,靠3条铁线连身、手,以操演人物动作。今晚在东方社区展演的铁枝木偶,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陈谦汉、陈良浩、陈良生组成的家庭木偶戏班,他们能表演木偶射箭、翻跟斗、扇子功、刀格斗、甩鬃等多种特技,值得一观。(图为为七十一岁的铁枝木偶民间老艺人陈谦汉和妻子在操纵铁枝木偶表演《京城会》。)

潮州大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