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汕头文化】汕头历史文化 汕头风土人情(3)

【汕头文化】汕头历史文化 汕头风土人情(3)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05 00:5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音乐的组成部分,以打击乐为主,是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它以大鼓为指挥,配上潮汕特有的铜制打击乐器——深波、钦仔、大锣4至36面,大钹2至18对(大锣、大钹多寡视实际情况而定),小钹、亢锣、月锣和管弦乐队所组成的一种合奏形式,通常用大、小唢呐作为领奏乐器。潮州大锣鼓源于古中原文化。在唐代,有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潮汕人的先祖从古中原南迁而来,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就有关于击管乐的记述,这种击管乐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明宣德七年(1432年)的演出剧本《刘希必金钗记》有“三棒鼓”和“得胜鼓”的锣鼓文字记述,清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荔镜记》、《看灯》对潮州元宵节的描写有诸如“鼓乐吹唱”、“满街锣鼓闹喧天”的文字。潮州大锣鼓流行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潮州大锣鼓的传统演奏分为长行套和牌子套,长行套起源于过去的游神赛会,常见于节日喜庆和盛会游行场面。牌子套脱胎于正字戏的锣鼓音乐,后来又融合了外江戏、潮剧的一些牌子曲、锣鼓点,成套曲目大多数以历史故事和戏曲为题材。

潮汕民间工艺

潮汕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享有盛誉的潮绣、抽纱和陶瓷是潮汕历史悠久的著名工艺品

潮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中的一大流派,以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富有装饰性和较高欣赏价值著称。潮绣被历朝誉为刺绣珍品,为国家所收藏或馈赠贵宾。艺人们用垫、绣、贴、拼、缀等100多种针法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和线绣等品种,色彩鲜明、气氛热烈、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龙凤、博古、飞禽、走兽、花卉等题材,针针见针脚,形状层次分明,纹理清晰,物象活灵活现,使潮绣产生晶莹瑰丽的艺术效果。

潮绣是广东传统民间工艺的瑰宝。潮绣也曾是潮汕经济的支柱产业,历史上曾有过绣装遍地、艺人众多的辉煌时期。但在当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这门流传千年的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目前潮绣艺人传承日稀,潮绣的收藏价值正逐步受到业界的重视。作为濒临失传的民间优秀艺术,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抽纱是从潮绣衍生出来的一种工艺,是传统刺绣工艺与欧洲流入的抽通技艺相结合的产物。其技艺精巧,轻盈淡雅,被誉为“南国之花”。抽纱纯粹用手工制作,是富有艺术装饰性的日常工艺品,抽纱中的花边技艺则是汕头开埠后从西洋传入,产品又是从汕头口岸出口,因此历来称之为“汕头抽纱”。抽纱以刺绣的垫凸和抽通为特点,以多层镂通和剔透玲珑的空间艺术为特色,巧妙运用多种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变化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图案,生产出手巾、台布、绣衣、床罩、被枕套、靠垫、餐套等品种,是厅堂、房间高雅的陈设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物。抽纱历来是以外销为主的商品,近几十年来,抽纱外销世界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潮汕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出土文物显示,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汕已有陶器生产。唐宋时期是潮汕陶瓷的成熟期和繁盛期,宋代达到繁盛期,已普遍使用龙窑和阶级窑烧陶瓷器,直至近代,彩瓷的出现,为工艺美术增添了艳丽的花朵。4000年前的普宁广太虎头埔新石器时代窑址中发现烧成火候在1000度以上的几何印纹陶瓷。潮安、饶平、揭阳、潮阳也均有陶器发现。瓷器出现在晋代,造型多样、雕塑精巧、青釉纯净、胎骨坚硬,瓷化程序较高。

陶器,从石器时代一路走到现代文明,已深深嵌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器具,已成为我们最根本的一脉文化之源。如今的陶器,加了釉,添了彩,却依然不改其浑厚与质朴的本性。在经历了唐三彩、紫砂壶的巅峰之后,制陶,也成为更多意义上艺术和文化的一种传承。潮汕人喜喝茶,茶壶要用能吸香的砂壶,最好之品便是本地泥制的壶。潮汕不乏技艺高超的制陶艺人,在车盘飞速地旋转下,艺人通过捏、抵、塑各种手法,赋予一块泥土美的灵魂,将它慢慢变成一把茶壶、一个茶罐经过烧制的制陶,涅槃成色泽古朴的陶器

潮州香包,是广东潮汕地区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也是我国最著名的香包。

潮州是香包的故乡。相传南宋时,潮州便已流传儿童佩戴香包辟暑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制作“扎绒粽球”或用香木雕成“粽球”状,裹以色彩艳丽的绸缎或布料,名曰“辟暑笼”,供儿童佩戴辟暑驱邪,并以示纪念屈原。当时的“辞暑笼”便是香包的始祖。

后来,人们对“辟暑笼”进行改进,把包香木改为用绸缎缝制小袋,内装香料,因其香气袭人,故称“香包”。此外,形制亦变化为千姿百态,并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到了明代,潮汕的姑娘把香包作为爱情和婚姻的信物。故潮汕的姑娘婚嫁之前都要预先绣制一批香包,以备装饰洞房和作为赠品,一方面显示其灵巧的针工手艺,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向往幸福美满婚姻的愿望。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解放后。

潮州香包的制作,工艺较繁复,其吸取了“潮绣”的针法和技艺,工绣重彩,精雅别致。它选用华丽的绸缎或色布,刷上物象轮廓图稿,然后用五彩丝、绒线或金银线、珠子等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再剪裁、滚贴成片,然后分片绲边,缝合成型并填充棉絮、香料,再饰以金银线盘金刁锁及玻璃珠、胶片、缨络等饰物。香包的艺术装饰一般采用均衡、对称,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纹、图案;其设色大胆采用对比强烈的大红大绿。

潮州香包品种繁多,丰富多彩,且寓装饰于实用之中。其传统的品种有:香囊、“粽球”、针包、纽绒、结带和瓜子鸡等,现不仅有用于装饰新房和姑娘婚嫁馈赠的小品及礼品,也有用作烟袋、荷包袋、眼镜袋及用于装饰床帐、宫灯、扇子、匙扣和民族乐器的吊坠等。目前,潮州香包有两百多个品种、上千个花色,飞禽走兽、虫鱼、瓜果、古钱、器皿、圣诞礼品林林总总,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