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2-11 23:2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于抗战烽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仅就教室一项就可说明其艰苦程度了:联大刚到昆明时,所有的校舍全靠租赁解决,散布于昆明各个地方:理学院在联大师资雄厚

联大这所抗战时期的流亡大学,堪称"草屋大学",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后来有人说:"梅校长讲此话,完全是针对西南联大而说的。"事实也确是如此,西南联大没有大楼却有大师,而且是大师云集,荟萃三校,人才济济,群贤毕集,据有关史料记载:联大8年间共聘任教授302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杨振声、罗常培、浦江清、冯友兰、王力、罗庸、向达、潘光照、朱光潜、汤用彤、陈序经、吴晗、钱穆、吴达元、金岳霖、陈贷孙、张奚若、钱钟书、刘文典、费孝通等;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有:吴有训、饶毓秦、叶企孙、施嘉炀、江泽涵、杨武芝、赵访熊、陈省身、华罗庚、许宝碌、姜立夫、郑华炽、吴大猷、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张文裕等。西南联大的这些教授都是著名的科学大家、文学泰斗!

联大教授中还有许多外籍专家学者,如米士、温德、葛邦福、陆伯慈、白英等,著名的李约瑟、费正清等也都在联大讲过学。

西南联大教授阵容之强大,在中外大学中堪称绝无仅有,1939年联大教授有177人,占全校教职员工部人数的22.3%,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共有院士81名,其中西南联大的教授有26名,占32.1%。

西南联大拥有众多的名师,继承融汇了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的校风和学风,加之西南联大的学生多为一时之秀,因此它"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虽然当时的办学条件艰苦之极,但却培养出了大批的杰出人才而令世界瞩目和惊叹!西南联大9年(含湖南长沙临时大学的一年时间),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共有8000人,其中毕业生有3800人,在这些联大学生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各方各面的杰出人才,甚至是世界闻名的第一流人杰。

成就

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以及著名作家,更是难以计数,如刘国光、汪子嵩、黄丹森、任继愈、朱德熙、王均、马识途、汪曾祺、许国璋、王佐良、陈羽纶等。

西南联大学生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了著名的政治家,有的进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彭佩云等;其中有不少人担任了部长、副部长级干部,他们是:教育部部长何东昌;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财政部副部长李明、国家测绘总局局长李曦沐、驻美大使章文晋、驻坦桑尼亚大使何功楷。

今天,当人们回顾联大历史,看到的是:群星璀璨,熠熠生辉。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人杰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永远名垂名册。

西南联大短暂的9年时间里,为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人士都非常关心对这所学校的研究,一位花了30年时间来研究西南联大9年历史的美国学者在西南联大建校50周年纪念时说:"正当某些国家大量借鉴于西方教育的经验之时,中国人却能以他们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引以自豪,并且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能够产生一所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学,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

三校回归及纪念

1946年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宣告结束,三校北返之时,西南联大为报答三迤父老的养育之恩,经教育部批准,将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办学,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上个世纪80年代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人们漫步在校园里,一定会看到校园东北角矗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此碑立于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撤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返前夕的1946年5月4日,纪念碑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罗庸书丹,因而被称为现代的"三绝碑"。纪念碑碑体雄壮,书法遒劲,文采飞扬,意蕴深广,气势恢宏,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学价值。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纪念碑作为西南联大的历史见证,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和海内外的联大校友所珍视,观睹奇意,魂牵梦萦。1988年,为纪念西南联大建校50周年,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一致决定对矗立在云师大校园内的西南联大纪念碑进行复制,复制碑立于北大勺园内,翌年5月4日,复制碑落成。当年撰写碑文,如今年已94岁高龄的冯友兰先生,亲手为复制碑揭幕,并援引自己43年前撰写的碑文内的话对记者说:"西南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今天,联大精神仍应弘扬光大之!"

2006年05月25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