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崔凤勤:从医经历40余年,医德医术誉满燕赵!

崔凤勤:从医经历40余年,医德医术誉满燕赵!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17 13:1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她是一位从医多年的主任医师,她数十年如一日,敬业爱民,德艺双馨,现已成为名符其实的邯郸市内分泌学术带头人,她就是崔凤勤,邱县新马头镇西街人。今天,让我们走进她的世界~

 

崔凤勤,女,1951年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邱县新马头镇西街人。她曾先后就读于马头初小、马头完小和马头中学。1968年毕业后到县棉麻公司当了棉检工。1972年作为工农兵学员到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学习。1975年毕业,分配到邯郸地区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先后被评为医生、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邯郸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邯郸市知名专家,河北省十佳医生。



1从小向往白求恩


对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白求恩是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也是人人学习的榜样。崔凤勤也不例外,而且她有着与很多人不同的家世和经历。崔凤勤的父亲崔桐林是个医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军并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在硝烟烽火的战场上他出生入死、抢救和护理过无数伤员。五十年代初转业到当时的邯郸专区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医生。他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精通普通外科、肝胆外科、妇产科及骨科,很受患者欢迎。后被委派到家乡工作,这就是邱县县医院的创始。

在凤勤刚上小学时,一天有三四个青年男子,架着一位“老太太”,肚子大的像扣着一口大锅,坠得她直不起腰来,与其说是走,不如说是跪着、爬着来到凤勤家。当时她的父亲正在吃饭,看到病人赶忙放下饭碗,让病人躺在床上进行了检查。然后他说可能是肚子里长了瘤子,但县医院条件差,做不了这么大的手术,病人及其儿子听后都哭了起来。

 可过了没几天,有一次中午凤勤的父亲回家很晚,一进门就兴奋的说:切下来了,瘤子切下来了,足有50多斤!几个月以后的一天,先前来过的三个男子和一位红光满、体魄健壮的中年妇女来到凤勤家,向凤勤父亲表示感谢。这时凤勤才注意到她就是那个大肚子“老太太”,其实她并不老。看着这一切,凤勤突然感到做一个医生是这样的伟大、这么的神奇!她暗暗立下志向:长大了也要做一名医生。

就是从那时起,当医生的种子就深埋在了她的心底。1972年,她如愿以偿的跨进了河北医学院的大门,成为一名医学系的学生。为了实现自己当一个白求恩式医生的愿望和理想,在校期间,她发奋图强、努力学习,终以优异成绩从医学院毕业,分配至当时的邯郸地区医院,踏上了从医爱医的历程。



2对病人爱心无限


崔凤勤成为一名医生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也清楚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更是不易。于是,她整天泡在病房里,细心观察每一个病人,虚心向老医生请教,早上班晚下班,刻苦学习,恪尽职守,业务水平进步很快。

 记得1976年有一位大名县的韩姓男病人,25岁,患原发性肝癌住到她负责的病床上。当时患者父母都70多岁,仅有一个哥哥在床边照顾,情绪非常低落,多次绝食,拒绝治疗。凤勤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为了帮他分担痛苦,告诉他得的是肝炎,慢慢就会好,且一有空就守在床边陪他聊天,讲故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还不断给他买来水果,做可口的饭菜。病人得到安慰和鼓舞,情绪稳定了许多,直到闭上眼睛,离开人世时脸上还带着微笑。家属对此十分感动,病人去世后,他的哥哥像走亲戚一样,隔不久就到医院来看望。这让凤勤体会到,要做一个好医生,就要像白求恩那样,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之后,她在工作中经常以白求恩为尺子对照衡量自己。

1977年,有一位叫刘金明的永年患者,因患高血糖、高渗性昏迷住进内分泌科,病人神志不清,低血压休克,生命垂危。 当时还没有胰岛素泵,抢救过程中需要输注两组液路,一组液路输注胰岛素,一组液路输注升压药,都需要精确计算滴速,还要观察尿量、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凤勤主动守在他的病床边,一边担任治疗,一边帮助护理,一连三天三夜,病人清醒了, 她却鼻子、嘴唇起满了血泡。为了表示感激,家属给她送来了一大篮子鸡蛋,说:“崔医生真谢谢你了,我们家穷,别的没有,这几个鸡蛋给你补补身体吧”!凤勤婉言谢绝后,又把鸡蛋送到了病人床边,家属更加感动!

1978大年三十晚上,一位外地地质工作者患甲亢并呼吸肌麻痹,四肢瘫痪,病情危重住进内分泌科病房。凤勤接到电话后火速赶到病房,一边询问病史,一边做体格检查,很快制定出治疗方案。没有自主呼吸,立即请麻醉科协助插管,人工辅助呼吸;不能吞咽吃药,就下鼻饲管鼻饲;同时积极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医护配合,争分夺秒,在新的一年黎明到来的时候,病人自主呼吸恢复了,得救了!这时她又想病人是一个外地人,没有家属陪伴,生活不便,就不顾自己一夜劳累,一边安排好科室同事照顾病人,一边跑回家去,给病人端来热乎乎的饺子。这位病人痊愈出院时,给她送来厚厚的一沓钱表示感激,又被她坚拒谢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