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故宫人对蒋介石充满赞誉(3)

故宫人对蒋介石充满赞誉(3)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5-01 15:4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为防白蚁,故宫人在箱子底部垫上鹅卵石。白蚁畏光,它们要进入箱子的唯一办法是在鹅卵石上用土筑成隧道。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故宫人一天两次伏在地上,拿着手电筒查看鹅卵石上是否有隧道,一旦发现隧道,就要把一堆箱子全部卸下来检查,并在鹅卵石下挖深坑,倾倒防蚁药水,再回填泥土。为防止文物霉变,天气晴好、相对平安的时候,就得把文物定期拿出来晾晒。每一次晾晒都要有专家在场,有卫兵把守,几个人一起签字。

  在严密典守制度的保障下,故宫人没有忘记博物院的文化使命。19356月,上海招商码头,那志良等数位故宫人带着700多件南迁文物精品登上了英国“萨福克号”远洋舰,远赴英国举办故宫文物展,这是迄今为止故宫博物院最大规模的出展。在百万文物大迁移路途中,故宫人还挑选了数百件精品,在上海、南京、成都、重庆、贵阳等地举办展览。重庆展览期间,敌机经常来袭,展览说明书上提示:“如遇敌机空袭,大家依次撤退。”这样的展览说明书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吧。

       全民护宝,文化抗战

  自19397月陆续迁来,至19472月迁离,故宫9369箱国宝在乐山存藏了7年又7个月,无一损坏,无一遗失,完璧归赵。告别乐山安谷乡村民时,马衡带来了亲自手书的“功侔鲁壁”木匾6块,木匾上端加盖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分别赠予曾给南迁文物提供庇护的朱潘刘三氏祠、宋氏祠、赵氏祠、陈氏祠、易氏祠和梁氏祠6座祠堂。“功侔鲁壁”将乐山安谷乡人民护宝的行动,与孔子第九代嫡孙孔鲥在家中墙壁夹缝里保存圣人书籍的功劳相媲美。

  之后几十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在经历着精神和物质的急遽变化,安谷乡的祠堂废败、消失,6块木匾或被毁弃,或被锯断。2010年,年逾古稀的王联春和刘文龙自己出资重建了朱潘刘三氏祠,设为故宫南迁史料陈列馆。他们和安谷老伙伴们四处寻找文物南迁时留下的物件儿,有丢了壶盖的白瓷茶壶、锈迹斑斑的烛台……还有3块“功侔鲁壁”木匾的局部,恰好可以完整拼出那四个字。

  王联春还从乐山市档案馆复印到了故宫先辈欧阳道达于1946年离开这里时留下的感谢信:“……本院迁储贵县辖境安谷乡文物,感荷贵县政府始终爱护,并于典守事宜随时惠予指导。八载于兹,文物赖以安然无恙,而先后移运工作,复存热心协助,籍以利便进行……”更叫王联春惊喜的是,他还收到了欧阳道达的儿子欧阳定武从北京寄来的南迁文物老照片和欧阳道达先生生前用过的毛笔。

  欧阳定武把自己看作“半个乐山人”,出生在乐山并在这里生活过6年的他,有一桩“故宫文物差一点丢了”的童年记忆。“听母亲讲,工作人员某天清查文物时,发现一个箱子不见了。赶紧号召当地村民,无论如何都要把国宝找回来,如果谁发现了这个箱子,就送到土地庙去。第二天一早去土地庙,丢了的箱子果然被送了回来,里面一件东西都没少。”欧阳定武还记得,当地人搬文物箱子轻拿轻放,比熟练的搬运工都要仔细。1939819日,日军轰炸乐山,城区半毁。兵荒马乱中,护宝队伍要途经大渡河,如果不是安谷百姓帮忙整治险滩,疏理河道,故宫文物根本无法顺利运抵渡口。故宫人及保护文物的军人,与当地老百姓亲如一家,甚至还联姻了呢,在乐山和峨眉共成了5对儿。

  如今,这一段段佳话正同时在两个地方讲述,这一边是故宫宝蕴楼的“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展”,那一边是乐山安谷的故宫南迁史料陈列馆,这既是一种有情有义的呼应,更是对民族记忆的共同强化。文物南迁不只是故宫人的倡行,更是政府、军队、老百姓共同参与的全民护宝的壮举,是中华民族文化反侵略的伟大胜利,是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保护中的延续与浓缩。

文物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