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故宫的那些禁地:故宫为什么不开放冷宫(2)

故宫的那些禁地:故宫为什么不开放冷宫(2)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6-07 15:2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1986年,清东陵管委会副主任于善浦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内,发现了有关珍妃的史料,并在《故宫博物馆院刊》发表文章《珍妃与珍妃之印》。他列举珍妃之死的几种说法,包括清人王照与旧宫监唐冠卿所言。两人的回忆都指向当时李莲英的二总管崔玉贵。他无疑是在场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这里就是所谓的冷宫。后来我跟多年的老太监打听,东北三所和南三所,这都是明朝奶母养老的地方。珍妃住在北房三间最西头的屋子,屋门由外倒锁着,窗户有一扇是活的,吃饭、洗脸都是由下人从窗户递进去,同下人不许接谈,没人交谈,这是最苦闷的事。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饭。一天有两次倒马桶。由两个太监轮流监视,这两个老太监无疑都是老太后的人。”

  这是关于冷宫生活比较细致的讲述了。但北三所的具体地点究竟在哪里,现在却鲜有史料能证明。如今的故宫地图上,只有景祺阁西边的北五所,但找不到北三所的踪迹。

  三、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冷宫”,还有男版“冷宫”——逍遥宫

  逍遥楼,始建于南京金陵淮清桥北。据说是跟工作狂朱元璋相关。其在制定国家休假制度时规定,一年只休息三天,分别是过年、冬至和自己的生日。除此之外,他还设计了一个令人瞠目的规定:但凡街上有赌博、遛狗、遛鸟的游手好闲者,便将其拘入楼中,让其逍遥——饿死。

  但紫禁城内没有逍遥楼,只有逍遥宫。据国家图书馆退休人员王铭珍撰文介绍,逍遥宫的拘禁对象是阴谋篡夺皇位的皇叔,“犯死罪而不杀,只幽禁在逍遥宫中,任其逍遥待死”。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因随朱棣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受封乐安洲。其兄朱高炽身矮体胖又多病,虽然很为他不屑,但朱高炽是堂堂正正的皇子继位。只是朱高炽短命,一年后驾崩,其子朱瞻基在从南京到北京路上,朱高炽路上伏击未果。之后朱瞻基继位,号宣德。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炽号召京城旧部,企图叛乱。朱瞻基亲自率兵奇袭乐安洲,朱高煦只好乞降。

  据《明史》记载,(宣德)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在西安门内建造房屋,将他们禁锢于内,名曰“逍遥宫”。以铁链缚其手脚。

  有学者考证,此逍遥宫在西安门街路南光明胡同内,明代为西苑的一部分。  (风水)

  

  关于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依旧无法体验到完整的故宫。这被隐藏起来的未开放区域,面积大约有故宫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大小。

  公元1420到公元2014

  对平民而言,北京城中央的紫禁城宫门曾永远紧闭着。

  这个统治着世界上最广袤领土和最多人口的帝国,皇室与它的臣民们往往被世界上最高大厚重的围墙隔开,可谓是“孤独而神秘”地生活在平民视线之外。

  紫禁城,后人又称它故宫,它就履行着将皇室与平民分开的责任。从公元1420年建成开始,故宫从来不是帝国处理国家公务的机构,而是皇室的私家庭院。皇室之外的所有人,包括那些有皇族血统的人,很少能够有权进入到皇宫里面。在平民看来,能够进入其中,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当然,故宫接纳外人的故事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一次,往往却没有被记住:公元1899年12月19 日这天早上,蒙古高原吹来的大风不断地袭击着当时满清帝国的都城北京,这也让故宫高大结实的城墙上遍布黄尘。突然,它巨大的红色宫门,沉重地打开了一道缝隙,一个人匆匆而入。

  走进紫禁城皇宫的,是一位提着巴黎风格精巧皮箱的洋人,他是一名医生,叫多德福。人们知道的是,这个洋人是来为光绪皇帝看病的;人们不知道的是,当这个洋人走进了紫禁城,整个世界窥视满清帝国的目光,第一次与满清帝国向外部世界好奇打探的目光相遇了。

  与光绪皇帝见面后,法国医生拿出了一件件体检工具。但无论是听诊器还是压舌板,在皇宫里的太监们看来都是一件件谋杀的工具,尤其当洋人竟然扒开中国皇帝的眼睛看时,他们惊呼了--在中国,这是检查一个人是否死亡的典型动作。最终,洋人给光绪皇帝体检的结论是:生病的不是中国皇帝的肉体,而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

  5个多世纪的最高权力中心、明清两代皇宫、24个皇帝的起居之地;位列世界五大之首的殿宇海洋,收藏百万无价之宝的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毫无疑问,现今的故宫是中华之傲骨,想象力足以震撼世界。故宫开放后,人们也足以亲身去领悟当年那些王朝所经历的奢华与富贵、权力与残忍。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依旧无法体验到完整的故宫。这被隐藏起来的未开放区域,面积大约有故宫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大小,它们或被铁锁紧闭,或被“游人止步”的牌子阻拦……追溯时间来看,它们从自紫禁城建成500余年来,仍然是禁地,从未与世人谋面。

  民间的好奇心总是驱使着大家对神秘区域进行遐想。于是,各式各样关于未开放区域的传言在民间流传,有模有样。

  有人说,这片土地上宫殿的名字,隐藏着不亚于《推背图》的预言:元代大都时期,元人修建起了一座大明宫,后来果然被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取代;朱棣迁都北京后,在明代紫禁城中修建起干清宫,随后崇祯皇帝又相继在京城里建起“永昌殿”和“顺治殿”--满清入关和李自成起义都被成功言中(李自成建立大顺时年号为“永昌”),再后来,满清又在紫禁城中建了一座中正殿。

  有人说,这些未开放的宫区之所以上锁封门,是因为里面经常有人见到异像:如每天晚上,都能听见无人的宫殿里有人奏乐,或在墙上能看到宫女太监排队走过的影子,更玄乎的说法更是神乎其神。

  也有人说,里面有众多无价之宝--这种说法有据可依,曾经从1913年11月18日起,共有3150箱,二十三万余件文物从热河行宫、辽宁沈阳故宫运抵北京,其中奇珍异宝无数:玉器、瓷器、臣画、围屏、宝器、书籍、珐琅、字画,盆景、钟表、竹漆器、如意、佛供等。这些宝藏的库存地,正是未开放区域中的宝蕴楼--它是整个故宫中唯一一幢西式洋楼。

  传说亦真亦假,但都在阐述一个事实:在现今中国可供参观的所有著名的历史景点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与故宫未开放区域一样如此令人着迷。

  前日,故宫博物院传出消息:未开放区域正在检修,部分区域将于近年内逐渐开放--这让故宫的粉丝们兴奋了好一阵。不过,故宫方面随后又说,具体开放日期还有待商议斟酌,且开放后也有许多禁忌,如文渊阁,出于保护文物需要,即使开放也只能在殿外参观,不能入内与这“中国第一藏书阁”亲密接触,更不能欣赏那金丝楠木装裱,曾存放《四库全书》的极品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