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人 在 途 中[凤凰语文论坛]

人 在 途 中[凤凰语文论坛]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14 09:13 编辑: 网络 查看:

——2005年培训日记

2005年刚刚过去,2006年已经降临人间。回首过去的一年,总有许多话要说,说什么呢?就把过去一年里培训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断断续续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吧。因为这些收获原本就不仅仅是我个人的。

2005年2月15日

今天是鸡年的正月初八,按说,这个年还未过完,可培训工作已经开始了,很有些“人勤春早”的感觉。今年培训工作首站是山东菏泽的郓城县。说到郓城,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那里是黑宋江的家乡。早年,我曾读过《水浒传》,只因为宋江一直被冠以“招安”的帽子,所以对他我一直没有多少好感,就是到了现在也是如此。

临行前,为了更多地了解郓城,特地查了查郓城新闻网。不料想竟然有了新的发现:虽然在1119年和1120年,宋徽宗曾两度颁布诏书:“招抚山东盗宋江。”但均未起到任何作用。义军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放弃了具有良好群众基础和优越地理条件的根据地梁山泊,移军南下造成的。义军途经沂州(今山东临沂)时,由于轻敌麻痹,遭到了知州蒋圆军队的袭击。1121年初,义军南下进攻淮阳军(现江苏邳州的西南,骆马湖以西),后又进至沭阳(今江苏沭阳),遭县尉王师心部队的攻击。2月,进攻海州(今连云港海州镇附近),遭知州张叔夜军队的围困。直到公元1122年8月起义失败。由此看来,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古人认为:要想获得真知,不但要“读万卷书”,而且要“行万里路”。我虽然书还不曾“破万卷”,但“行万里路”却是非开始不可的。2月15日,早晨8点30分,我和孙景华(原本还安排杨新富校长一起前往郓城,但因他突发痛风,只好由我俩承担这次任务了)由徐州出发,乘汽车先到菏泽,然后转道郓城。

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下午1时到达菏泽。因为这一天是大雪刚过,一出车站,就是一片泥泞,又兼饥肠辘辘,于是,增加热量和暂避风寒就成了第一要务。我们没有多少选择,径直在车站旁的一家饭店坐了下来。一碗羊肉汤,一盘牛肉,一块大饼……颇有几分梁山好汉“有饱肚的只管将来”的气概。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大盘“曹县牛肉”。看来我的“山东烙印”还是挺深的。

胡乱地吃了午饭,便又匆匆上路了。赶汽车成了一大难题:一辆车刚到,乘客们一拥而上,年轻力壮的自然容易些,我和孙景华那里是这些人的对手,只能站在一旁“自叹息”了。没办法,只好去与出租车联系,一位瘦瘦的青年司机答应送我们去郓城。由菏泽到郓城60多公里,近两个小时才到。因为不想给实验区的同志增添更多的麻烦,快进县城时才电话告知。郓城的同志倒是热情,已经派车前来迎接我们了。下午,三点多钟赶到了我们早已经住过两次的郓城县招待所。

真是庆幸,入住不久,飘飘洒洒的大雪从天而降。临窗而立,顺口念出《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几句:“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场大雪来。”

就在郓城县招待所院子里有一口井,名曰“乌龙井”。井旁立着一块石碑,但没有任何关于这口井的说明。据说这里就是“宋江怒杀阎婆惜”的地方,是真是假,不得而知。转念又一想:我何必“打破砂锅纹到底”呢?就把这里视为上演“宋江杀惜”的地方又何尝不可呢?“旧景随时入梦来”不也甚是美妙吗?

来到郓城,闲谈之中,涉及最多的自然还是宋江。据当地的同行们介绍:宋江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地主家庭。家住如今郓城西北部的水堡集村。他自幼饱读诗书,又喜欢施舍、接济穷人,所以倍受乡邻称颂。后来,家庭花钱给他买了押司的差使。公元1119年,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在梁山泊率众起义,打出了“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旗号。他们杀贪官、除恶霸,影响波及了山东、河北、苏北一带。

在《水浒传》中,宋江的绰号颇多,什么“呼保义”啦,什么“及时雨”啦。临来郓城之前,曾顺手翻一翻手头的工具书。

呼保义,“呼”,自称之意。“保义”,即“保义郎”。翻翻《历代职官表》,知“保义郎”乃宋代武官中官阶低微者。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称赞宋江“不假称王,而称呼保义”。由此看来,“呼保义”乃是宋江仅以保义郎自居的意思。

黑宋江,因为他脸黑个子矮,故称之。联想起电视剧《水浒传》之所以选定李雪健担任这个角色,外型倒是蛮像的。

孝义黑三郎,因他是驰名的大孝子,仗义疏财,加上脸黑,又排行老三,故名。

及时雨,因为他平日里济人贫苦,急人所急,所以江湖上称他为及时雨,意思是能救万物的意思。

很晚才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的雪,第二天天亮,地面雪竟然是星星点点。

雪后奇寒,但培训照样进行。

以往培训的地点都是在彭丽媛的母校——运城一中礼堂,考虑到中学的培训人数可能会多一点,就把小学语文的培训改在了一所小学。孰料想,中学语文参与培训的人反倒是不多。屋旷人稀,更增添了几分寒意。我们的培训地点由于室内装有空调,人数又多,热气腾腾。

说到彭丽媛,她是从郓城走出来的一位名人。如今的郓城一中就有一座搂命名为“丽媛楼”。我在电视上知道彭丽媛是她那首充满了激情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听陪同的赵主任讲,彭丽媛的父亲是文化馆的馆长,母亲是有名的戏剧演员。看来一个人的成长确实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求是不行的。我对彭丽媛的印象不错,很可能是她的长相、神态、演唱风格总有一种说不清的鲁西南人特有的气质和情缘。陪同的人告诉我:彭丽媛虽然成名了,但人一直还很淳朴、厚道。1993年郓城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她个人曾先后捐款16万元,为郓城灾后重建做出重要贡献。

俗话说:“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真的是话俗理不俗。我正在从事着培训别人的工作,但那块土地,那里的同行又何尝不在培训着我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 14:43: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