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在去德黑兰途中的反思:中国人去伊朗被这一幕震撼

在去德黑兰途中的反思:中国人去伊朗被这一幕震撼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6 14:05 编辑: 网络 查看:

华讯财经 > 股市风向标 >  数据说话  > 正文

在去德黑兰途中的反思:中国人去伊朗被这一幕震撼

文章来源:  时间:2012年06月05日 11:35:48   [] 我要推荐此文给好友

  (一)在去德黑兰途中的反思

  刚才走进这架伊朗航空公司的飞机机舱时,同行者S与我几乎同时惊叹,“飞机还挺大的嘛。”其实,这架飞机也够不上A380的级别,是属于3-4-3座位的正常的国际航班大小。感叹伊朗的飞机大,主要是因为半个小时前我们在候机时都一致认为,这可能是一架“小飞机”。

  顿时,我发觉,对伊朗这样受争议的中东、发展中国家的轻视与不了解,可能是浸透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以至于我们看到的东西很多时候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行前在家准备行李时,我与家人说:“我挺紧张的。”

  “你可一定要小心啊。我们都盼着你平安回来呢!”

  “我指的紧张不是那种害怕不安全的紧张,而是行程没有准备充分的紧张”。我答道。

  虽然这几天我恶补了一些伊朗知识,但是对伊朗陌生感的慌张仍是明显的。这与我去欧洲、美国和日本那些发达地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像我这样的国际新闻人,报道欧美日就像是吃饭一样,而评论伊朗就像是嗑药。这个药只适合于特定情况下才“嗑”,比如战争、冲突、恐怖主义事件。但报道美国、日本、欧洲时的新闻却很宽泛,从娱乐体育到政治经济,从社会文化到军事地理,在这些信息偏好下,中国人对美国日本的了解,许多时候甚至强过对新疆、西藏的了解。

  行前我搜了《环球时报》过去10年的报道资料,发觉大约90%关于伊朗的新闻都与对美博弈、战争、以色列、恐怖主义、危机、威胁等负面关键词有关,关于文化、经济、社会的少之又少。我相信,这不是特殊的《环球时报》现象,而是出于中国读者偏好而出现的中国媒体“争议国家偏执症候群”。这些国家还包括伊拉克、古巴、朝鲜、利比亚、委内瑞拉等。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脏、乱、差”基本上就是争议国家的主题。而这些国家的争议又基本上来自于对美冲突,以及欧美媒体对它们的报道。换句话说,我们的国际信息潜意识与美国的逻辑是相似的。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