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第二章 年羹尧死因之谜

第二章 年羹尧死因之谜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3 16:29 编辑: 网络 查看: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后改隶汉军镶黄旗,生年不详。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亦曾任土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年羹尧的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学。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当时年羹尧还不满30岁。年羹尧对于康熙的格外赏识和破格提拔,感激涕零,发誓要“竭力图报”,到任后殚精竭虑,政绩卓然。

  后来,年羹尧在击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战争中,为保障清军的后勤供给,再次显示出卓越才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军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尧升为川陕总督。这年九月,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年羹尧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

  雍正即位之后,年羹尧和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雍正还告诫云、贵、川的地方官员要秉命于年羹尧。同年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尧平息叛乱,令雍正喜出望外,遂予以年羹尧破格恩赏。此时的年羹尧已经成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不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参与朝中大事的磋商定夺。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更是频频询问年羹尧的意见,并给予他很大的权力。在年羹尧的辖区内,大小文武官员一律听从年的意见来任用。

  青海叛乱平定之后,雍正在给年羹尧奏折的朱批中写道:“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年羹尧进京期间。即与总理事务大臣马齐、隆科多一同处理军国大政。雍正还因为他“能宣朕言”,令其“传达旨意,书写上谕”。年羹尧俨然成了总理事务大臣。

  雍正跟年羹尧的私交也非常好,并且给予特殊的荣宠。为了把年羹尧的评价传之久远,雍正还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了: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雍正对年羹尧宠信有加,并希望他们彼此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他对年羹尧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这时的年羹尧,已经完全陶醉在志得意满之中、失去了应有的自律和警醒。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最终招致雍正的警觉和忌恨,以致家破人亡。

  分析年羹尧失宠获罪的原因,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第一,年羹尧参与了雍正夺位的活动,雍正帝即位后为杀人灭口,才对年羹尧下手。据说,康熙帝原已指定皇十四子胤继位,雍正帝矫诏夺位,年羹尧也曾参与其中。他受雍正帝指使,拥兵威慑在四川的皇十四子胤欐,使其无法兴兵争位。雍正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大加恩赏,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先稳住他,待时机成熟,即罗织罪名,处死年羹尧这个知情之人。有人认为,雍正帝继位时,年羹尧远在西北,并未参与矫诏夺位。但客观上讲,当时年羹尧在其任内确有压制胤欐起兵东进的作用。

  第二,居功自傲,擅作威福。年羹尧自恃战功,骄横跋扈,趾高气扬、气势凌人。比如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竟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僚视为下属。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羹尧却让他们为他“牵马坠镫”。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下达,地方大员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迎诏,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更加过分的是,年羹尧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年羹尧在雍正面前非常放肆,“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心中颇为不悦。

  第三,排斥异己,结党营私。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年羹尧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川官员为骨干的小集团。当时,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许多人见年羹尧大权在握,遂竞相奔走其门。年羹尧非常注重培植私人势力,每有肥缺必定安插其私人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

  第三,贪赃受贿、侵蚀钱粮。年羹尧大肆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而在雍正朝初年,雍正很重视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是一项要务。在这风口浪尖上,年羹尧明目张胆地贪赃受贿,雍正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第四,有人认为年羹尧的死是因为他想自立为皇帝。乾隆时学者萧奭在《永宪录》中提到:年羹尧与静一道人、占象人邹鲁都曾商谈过图谋不轨的事。他在皇帝面前“无人臣礼”,藐视并进而威胁皇权,甚至有自立为帝之心。年羹尧在西安总督府时,令文武官员逢五、逢十在辕门做班,辕门、鼓厅画上四爪龙,吹鼓手着蟒袍,与宫廷相似。有的学者也认为“羹尧妄想做皇帝,最难令人君忍受,所以难逃一死”。《清代轶闻》一书记载了年羹尧失宠被夺兵权后,“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说明年确有称帝之心,只因“事不谐”,方作罢“就臣节”。事实上,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年羹尧的命运是以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转折点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王公以下官员到郊外跪接,年羹尧竟然端坐马上,对这些同僚们视而不见。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微微颔首而已。受到冷落的官员,心中自然对年羹尧不满。

  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要慎重自持,这份朱谕就是对他的暗示,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那么雍正帝是以什么为契机置年羹尧于死地的呢?据传说有“虎人年家”一事。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初,突然有一只野虎进入京城年羹尧家中,官兵赶来将虎杀死。相传年羹尧出生时有白虎之兆,都说他是白虎转世,现虎死年家,显然是天令年死,年羹尧气数己尽。雍正帝便下了处死年羹尧的决心。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认为这是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四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最后一步是勒令年羹尧自裁。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雍正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雍正帝令朝廷及地方官员检举其罪状,最后刑部等衙门定他有九十二条大罪,应凌迟处死,雍正帝故作仁慈,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人官。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