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9787511345806

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9787511345806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9 11:34 编辑: 网络 查看:

基本信息

书名: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原价:29.80元

作者:白竹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1345806

字数:

页码:42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做到对人类文化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了解。即便是专业人士,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不过是人类文化的冰山一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存在着难以计数的文化盲区,即使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回答上来。但这并不表示人们乐意做一个无知的人,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储备往往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世界文化知识精华,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个人开阔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增长知识,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结合丰富的知识类别,娓娓讲述各类文化的精华部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建筑、哲学、宗教、教育、体育竞技、数学物理、医药卫生、天文历法、通讯与传媒、商业经济、法制、军事战争等多个篇章,既有一般常识,也有逸闻趣事和鲜为人知的典故,基本涵盖了世界文化各个方面的知识精华内容,回答了人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世界文化的基本问题。
《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覆盖面大,涉猎面广,具有超强的参考性和指导性,既是一部容纳世界文化百科知识的实用工具书,又是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快餐。这是一本浓缩了世界文化精华的知识宝库,以科学的体例、通俗的语言加以呈现,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和深厚的趣味性,既是一本方便实用的文化速成工具书,又可以作为一本随身阅读的消遣读物,帮助广大读者轻松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

目录

中国卷
语言文字
“汉语”与“中文”之别
“语文”的由来
汉语拼音的演变
雅言·官话·普通话
平仄与四声
仓颉造字的传说
汉字一共有多少
汉字之最
通假字
汉字部首的由来
古人如何为汉字注音
“天窗字”趣谈
“曌”字并非武则天所造
《说文解字》

文学
原始型二言诗
四言体诗
楚辞体

乐府体诗
古体诗
骈体文
近体诗
笔记
小说
词与词牌

散曲
杂剧
《诗经》
《尚书》
孔子
《战国策》
《论语》
屈原与《楚辞》
《垓下歌》与《大风歌》
《子虚赋》与《上林赋》
《过秦论》
阿娇与《长门赋》
中国第一部叙事长诗
《论衡》
《四愁诗》
《古诗十九首》
建安文学
曹氏一门三文豪
《洛神赋》
……
世界卷

作者介绍

文摘

“董西厢”与“王西厢”
《西厢记》的故事取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张生寄寓于山西蒲州普救寺,孀妇崔氏携女莺莺回长安,途中亦寓该寺。恰逢兵乱,张生与蒲州驻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母女幸免于难。崔氏设宴答谢张生,席间,张生见到莺莺,为之动情,后得丫环红娘相助,两人得成欢好。但剧情的结局却是张生去长安应试后抛弃了莺莺。因为《莺莺传》情节曲折,文辞华美,故事流传很广。到了金代,董解元创作了被后世称作“董西厢”的《西厢记诸宫调》。
“董西厢”对《莺莺传》从立意上做了根本性的改造,张生从轻薄文人变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则富有反抗精神,剧情的结局为莺莺随张生私奔。
《董西厢》全书用了14种宫调的193个套曲,共5万多字,结构宏伟、情节曲折,直接影响了王实甫的《西厢记》。
董解元,生卒年不详,名字、籍贯、生平事迹均不可考,据《录鬼簿》记载,他是金章宗时人,蔑视礼教、狂放不羁,具备深厚文化修养。所著《西厢记诸官调》又称《弦索西厢》《西厢搦(chou)弹词》,通称《董西厢》。
王实甫(1260-1316年),又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生平不详。创作时代大致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有杂剧作品13种,今只存3种,即:《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一说关汉卿作)。另存《芙蓉亭》《贩茶船》各一新,散曲数首。王实甫的《西厢记》更多地借鉴了“董西厢”,故事框架基本一致,但结构更为紧凑,戏剧性更为突出,剧情也有调整,如结尾处张生在惜别莺莺半年后,得中状元,有情人终成眷属等。
《西厢记》,即“王西厢”,超越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崔、张二人追求的已不是封建时代夫贵妻荣、门当户对的婚姻思想,而是真挚热烈的爱情,自始至终,对爱情的执着一直被他们置于功名之上。结尾处,该剧更是第一次在文学和舞台上正面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在戏剧结构与表演模式上,《西厢记》也称得上是一部创新之作,打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管理,由张生、莺莺、红娘等轮番主唱,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该剧的艺术表现力。
《西厢记》一经问世,便备受瞩目,元明时人把它称为”杂剧之冠“”天下夺魁“,有人甚至把它与《春秋》相提并论。尽管王实甫《西厢记》的原本已经失传,但自明代以来,坊间出现了大量的《西厢记》刊本,版本不下百种。
……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