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第26章 颐和园(5)

第26章 颐和园(5)

来源:网络转载 2014-10-02 20:2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若说起精美的长廊本身来,其特征亦非常突出:重彩髤漆;彩绘亦非常不一般,它能使游人欢欢乐乐观赏到各具内容、无一雷同的大小1400多幅苏式彩画。这些彩画,除西湖风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外,还有人物故事,如“武松打虎”、“张飞夜战马超”、“大闹天宫”等,以及“翎羽花卉”等等。

    

    造园“装景”艺术大师们,将精美的长廊同万寿山与昆明湖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点缀和丰富颐和园山水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长廊依山面湖,因山势而曲。尽管它不像万寿山那样,具有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然而它却巧妙而富有变化地保持古建筑讲究“左右对称”的传统。具体表现在:从万寿山前山山脚下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的这条中轴线来分,长廊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亭子和一座临水亭,相当讲究左右对称,却并不给人呆板、平稳的感觉。这几座亭子,即:留佳亭、寄澜亭、消遥亭和秋水亭。长廊东侧的临水亭,名为“对鸥舫”;西侧的临水亭,叫做“鱼藻轩”。特别是留佳亭等4个象征着春、夏、秋、冬的八角亭,不仅建筑物本身东西两侧各相对称,而且其匾额,亦是讲究对称。

    

    长廊彩画

    

    长廊内苏式彩画,千多幅无一雷同。

    

    彩画有西湖风景,能看到苏堤春晓。

    

    能欣赏平湖秋月,能观到断桥残雪。

    

    其人物故事性多,例如有武松打虎。

    

    与长廊彩画相关的内容,这里可用这样两个题目《长廊彩画故事列举》和《为什么在北京古建筑上能够观赏到旋子和玺苏式彩画》说一说。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是中国家喻户晓、相当有趣的一个神话故事。“八仙”分别为:

    

    汉钟离

    

    即钟离权。钟离为复姓。关于他的传说,最早见于五代、北宋。例如,在20卷的《宣和书谱》第19卷里载:“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而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先生执弟子礼。”后遂称汉钟离而不名或云权尝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后人误以“汉”字属下,故称“汉钟离”(清胡鸣玉《订讹杂录》)。汉钟离的法宝是一只大扇子。

    

    其实,汉钟离,即汉代钟离子,京兆咸阳(今属陕西)人。钟离权,字寂道,号和谷子,又号王阳子,又号云房先生。其父钟离章是东汉大将,因率军征伐北胡有功,故封燕台侯;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

    

    神话传说,汉钟离的诞生就非常不一般:说一个大白天,有一个巨人,迎着他的母亲,大踏步前来,到他母亲跟前,一下子就不见了。由此,他母亲就怀了孕。孩子一生下来,就像3岁小儿一般,天生一幅福相:顶圆额宽,耳厚眉长,目深鼻耸,口方颊大,唇脸如丹……更为奇怪的是:此儿自从生下来,昼夜一声都不哭,到了第七天头晌,就会说话了。

    

    传说钟离长大成人后,有一天,他遇上一老人,此人披白鹿裘,扶着藜杖并问道:“来者是汉大将军钟离权吧?你何不寄宿山僧之所?”汉钟离大吃一惊,心想:“乃遇异人也!”传说,这位问话的老人是东华先生,叫王玄甫,是位上仙。他曾传授给汉钟离长生的真诀、金丹火候及青龙剑法。后来,汉钟离又遇见华阳真人。华阳真人传授给他太乙刀圭、火符内丹、洞晓玄玄之道。最后,汉钟离在崆峒紫金皓峰得玉厘秘诀,成了仙。不仅如此,他还被玉帝封为“太极左宫真人”。

    

    还有神话传说,说汉钟离受铁拐李的点化,上山学道。下山后,又飞刀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兄简同日升天,度吕纯阳而去(《东游记》)。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汉钟离(或曰“钟离权”)其人呢?唐代确有个钟离权。《全唐诗》里,就收录了他的3首绝句并有小传云:

    

    减阳(今属陕西)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人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

    

    张果老传说他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等等。张果老手持的渔鼓是他的法宝,他的神话故事,最早见于《明皇杂录》;新、旧《唐书》均有《张果传》列方技类。传说女皇武则天曾遣使亲召见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他佯死不去。传说张果老到唐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已经有数百年了。他久隐峰山,往来汾晋间,后人又在五大名山之一的北岳恒山曾经见到过他。

    

    这里,列举一个神话故事:说张果老曾被唐太宗闻其名,命人召之,张果老谢绝了。后来女皇武则天也下令召见张果老,但他出山半道上佯死而不去。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召他,并派使臣到深山去请他。去的使臣裴晤一见张果老齿落白发,而且还是个很不起眼的糟老头儿,打心眼里就有点看不起他,态度立刻傲慢起来。然而,张果老却看得明明白白,他绝不动声色,在朝廷派来的使臣裴晤面前,来了个气绝身死,吓得裴晤赶紧焚香诵念真龙天子求道之意。这招还真灵,没有多大工夫,张果老就渐渐清醒了。使者裴晤再也不敢相逼了,飞快回到宫中,将实情奏禀玄宗皇上。玄宗得知,深感惊奇,并认为使者裴晤办事不得力,遂另派中舍人徐峤带玺前往深山迎张果老进京。

    

    张果老进宫,玄宗皇帝一见面,就感到非常疑惑,问道:“朕有点不明白了,先生既然是一位得道者,为何先生的齿发衰朽得如此这般?”张果老答道:“我张果老,正是因为齿落发稀时才会得道,所以只好这幅模样。既然皇帝陛下问着了,我张果老莫如将齿发尽去掉了,不是更好么!”说罢,张果老头上立刻就净光的了,嘴里残缺不全的牙齿也立刻掉了,并且满口露出了红色。玄宗一见大惊,言语道:“先生,你张果老为何又变得如此模样?”玄宗皇帝的话刚落,张果老又变了,变成“青鬓皓齿”,比壮年还年轻。

    

    韩湘子传说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族侄。其性格狂放,曾在初冬时,于数日内令牡丹花开数色,每朵又有诗一联,当韩愈得知,大为惊异(《酉阳杂记》)。《青琐高仪》里又说韩湘子的法术点化韩愈。韩愈谪官潮阳,途中遇雪。韩湘子冒雪而来,并语以花上之诗,两人乃宿于兰关驿舍。辞行时,又告韩愈的未来之事,后皆应验。

    

    其实,韩愈侄湘十二郎(老诚)之子,曾官大理丞。韩愈贬潮阳,至兰关时曾赠此诗,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之句。故传说中韩湘子得道成为八仙之一的事,亦可以说是由此附会而来。韩湘子的法宝是箫。

    

    关于韩湘子的神话故事,还有不少。这里,只将与“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这一诗句密切相关的神话,简要地介绍一下。韩愈上表谏阻佞佛的唐宪宗迎“佛骨”进京时,宪宗皇帝李纯大怒,将他贬到荒远潮州去做刺史,途中有一人冒雪而来,此人正是韩湘子。他对韩愈道:“你还记得当年花上的句子吗?说的就是今日事也。”韩愈一打听这里的地名,正叫“兰关”,于是嗟叹再三,方信湘之不诬也。韩愈对韩湘子说:“我为你琢磨了一首比较完整的诗,今天你来得正好!”说完,立刻就赋道: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明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肯瘴江边。

    

    铁拐李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本姓李,名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那么,他既然姓李名玄,为什么被称为“铁拐李”呢?因为古时人们代代相传:他蓬首垢面袒腹跛足,并用水喷倚身的竹杖,变成铁李杖,故称“铁拐李”。传说他神游时因其肉身误被徒弟火化,游魂依旧,乃附一死者的尸身而起。有关铁拐李,还有种种神奇传说。他的宝物是葫芦。“八仙”中的铁拐李,从前在民间的影响比较大,但他仍然是作为一个群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中的一个形象而出现的。传说,他身背的大葫芦里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因此,过去民间特别是药医行,把铁拐李看作为狗皮膏药的发明者,或曰“祖师爷”。从前凡是卖狗皮膏药的药铺,或从事这一行的,敬的药仙就是铁拐李。

    

    其实,“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神话,可以说是由李八百尸解故事附会而成。而李八百之事,可见《宋史·信传》里的记载。

    

    吕洞宾

    

    名岩,号绝阳子,相传为唐京兆人,一作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会昌两举进士不弟,浪游江湖,遇钟离权授此丹诀时年64岁,曾隐居终南山某地修道。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传说他曾在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他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于北宋岳州一带。小说、戏曲中写他的故事也很多。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通称吕祖。道教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

    

    曹国舅

    

    在“八仙”中,他的神话故事最少,其传出时间最晚。相传他姓曹名友。宋代人。因为他本为国舅,故被尊为曹国舅。因其弟仗势作恶,他恐受牵累,遂散财济贫,入山修道。后由汉钟离、吕洞宾引人仙班(《东游记》)。这是一说,还有一说,就是说他于宋哲宗绍圣四年蝉蜕于徐州玉虚观。曹国舅当系宋外戚曹佾的附会。曹国舅使檀板。

    

    然而,清代学者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三十四里,还有这样的说法:

    

    曹国舅,相传为曹太后之弟。按《宋史》慈圣光献太后(即曹太后)弟曹佾,年七十二而卒,未尝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别无国戚而学仙者,则亦传闻之妄也。

    

    兰采和传说,他常穿破兰衫,一脚道靴,一脚跣露,手持大拍板,行乞闹市,酒而歌,周游天下。后在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他的一首诗里写道:“人笑兰衫似采和。”元杂剧还将他写成一个伶人,说他的真姓名是许坚。兰采和被人画作少年形象,手持笙箫。

    

    然而,神话中的兰采和,其原型,说起来还是个有才气的流浪汉,有关他的情况,在《续仙传》、《南唐书》、《确潜类书》等书里,均有记载。下面是南唐沈汾《续仙传》里的文章描写:

    

    兰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兰衫,六銙黑,木腰带,阔三寸余。一脚青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城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带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

    

    歌辞极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测。

    

    但以钱与之,以长绳穿,拖地行,或散失亦不回顾。或见贫人即与之,或与酒家。周游天下。人有为儿童时至,及斑白见之,颜状如故。

    

    后踏歌于濠梁,酒楼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折板,冉冉而去。

    

    传说,兰采和还是位流行歌手,歌不离口。最有名的“踏歌”:

    

    踏歌兰采和,

    

    世界能几何?

    

    红颜一春树,

    

    流年一掷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

    

    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骑鸾凤到碧落,

    

    暮见桑田生白波。

    

    长景明晖在空际,

    

    金银宫阙高嵯峨!

    

    何仙姑传说她是唐代时广州增城的一位女子,住在云母溪。说他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因为天天吃云母粉而成神仙。他行走如飞,日往山中采果奉母。还有一种传说,说何仙姑本为宋永州道姑,士大夫多趋询休咎,甚为著名。

    

    因与吕洞宾的传说起同时,后人又附会为另一传说:吕洞宾所超度的赵仙姑(姓赵名何寒陵人),遂成为吕洞宾弟子。图画中,何仙姑举着一枝荷花,其实是“莲花”。

    

    关于何仙姑的祖籍,有两说:一说是广州增城县人氏;一说是湖南永州(寒陵)人氏。但《续通考》里说:“何仙姑,广州‘增城人,何泰之女也。”增城当地的传说则更为具体,说她是增城小楼区新桂乡人,原名何秀姑,生于唐武后某年农历三月初七,中宗(李显)时八月初八升仙。

    

    说何仙姑吃云母粉而成仙,在《续通考》里有这样的虚构、夸张描写:

    

    (何仙姑)年十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又得轻身,因饵之。誓不嫁。往来山顶,其行如飞。

    

    每朝出,暮则持山果归。后遂辟谷,言语异常。武后遣使召至阙,中路失之。景龙中白日飞升。

    

    “八仙”,是我国古建筑彩绘和石雕中所见的人物,但也有的艺术作品不画出人物,只画出他们各自的宝物。这种图画称为“暗八仙”。

    

    “八仙”中尽管是附会出来的,但有的的确有其人,例如汉钟离和吕洞宾。他们实际上是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中的两个。钟离权,即汉钟离,“自谓生于汉,汉时成仙”;吕喦即是“吕洞宾”,号纯阳子,为唐京兆人,唐时“成仙”。古时候,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不知哪位文人墨客或者雅士,也可能是平民百姓,编造出了这个引人入胜的神话。

    

    八仙过海的故事,是在许多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历史事实(如秦始皇,汉武帝曾求不死之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传说中“八仙”其所以要过海,亦是为了寻求或曰亦是想到东海瀛洲采药,解除人间在那一年天下大闹瘟疫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苦难。“八仙”分成三伙:汉钟离、曹国舅、张果老为一伙;吕洞宾、韩湘子、兰采和三人结成一伙;铁拐李和何仙姑装扮成父女,又为一伙。“八仙”从昆仑山出发,约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月儿圆的这天夜里,在崂山的山顶上相聚。他们在聚齐之后,便各自拿出自己的宝物,各显神通,要漂过海到东海瀛洲去采药。他们在大海上说说笑笑,面对烟波浩瀚的大海,迎着阵阵扑面而来的徐徐清风,不知不觉就漂流到了东海瀛洲……

    

    后来,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人们做事各有各的办法,或各自显示本领,互相竞赛。

    

    游湖借伞颐和园长廊彩画“游湖借伞”,其典故出自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情节。

    

    《白蛇传》是我国著名的神话故事,并被搬上戏剧舞台,成为许多剧种常演不衰的传统剧目。其内容是描写白蛇(白素贞或称白娘子)思凡下山,与侍女青蛇(小青)同至杭州。白蛇爱上店伙计许仙并结为夫妇。法海和尚以白、青为妖,几次从中破坏,终借佛法将白素贞镇于雷峰塔下。

    

    《白蛇传》中所说的“断桥”,有“断桥残雪”之誉,是杭州“西湖十景”中的一景。

    

    我国著名的杭州“西湖十景”,最早出现于宋宁宗时画院画师的山水画题名。就现在杭州“西湖十景”来说,它包括: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现在的这“西湖十景”,与宋时的旧况还是有区别的。

    

    这里先将“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作个介绍。

    

    “断桥”又名“宝祐桥”。那么为什么名为“断桥”呢?其原因之一是:唐代张祐诗有“断桥荒藓合”的句子;再加上从孤山的来路(白堤)到此就断了,由此而得名“断桥”。

    

    关于“断桥残雪”,简要说来,因为每年冬末春初时节,这里积雪未消,春水初生,断桥倒映,混朗生姿。基于这种自然景观,人们恰到好处,誉其名为“断桥残雪”,后成为“西湖十景”中的一美景。断桥在杭州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环湖北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桥堍东北角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

    

    传说有一年,在清明节的这一天,白娘子和小青来杭州西湖游玩。她们俩来到断桥玩了没有多大一会儿,白娘子一抬头看见迎面来了一位英俊的青年男子。这时她和人间的女性一样,顿生爱慕之情并告诉了侍女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