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婆媳关系 > 阳阳的博客(4)

阳阳的博客(4)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6-25 15:1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但对于婆婆的土方法,C小姐有时还真不得不信服。她说,宝宝长痱子,我买了婴儿用的爽身粉、热痱粉都不管用。我婆婆就找人找了点土,滤细了,又用热锅慢慢炒熟了用。我嫌泥土脏,说有细菌,不能给宝宝用。我婆婆坚持己见,结果宝宝的痱子两天就消了。

  点评:对于老一辈惯用的土方法先不要急于否定,如果是外用的,比如用麻油搽皮肤预防干燥、艾叶水洗澡祛痱等,这些取材源于天然植物,对人体没有什么损伤,可以尝试一下。不要因为婆婆给孩子用土方子,就一副兴师问罪的样子。

  两岁之前,孩子留在父母身边

  现在,不少年轻父母因工作忙或想自己轻松一点,就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家养育。如果母亲和孩子分离得太久,对宝宝的成长非常不利。因为,婴幼儿时期和父母分离之后,宝宝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这种影响会潜移默化的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表现出来,因此,邓春红表示,坚决反对父母与婴幼儿分离。建议两岁之前,父母应和孩子基本在一起,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与孩子进行交流。

发布于2009年07月20日 22:46 | 阅读数(280) 我的文章

教宝宝说话常见的四大误区

对宝宝的要求反应过快

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样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你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她想干什么,就算仅仅说一个“水”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用儿语和宝宝说话简单的说就是不说完整话,例如,吃饭说成饭饭,睡觉说成觉觉。有些父母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者只是觉得有趣,这样长期用这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会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时间。

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苹果”说成“苹朵”等等。成人可能会觉得好玩,可爱,在不经意间重复错误的发音,如,妈妈告诉奶奶今天宝宝把苹果说成苹朵,而身边的宝宝就在不经意间强化了这个错误的发音。所以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他正确的语言,最好都说普通话,避免语言环境过于混乱。

发布于2009年07月19日 22:08 | 阅读数(254) 我的文章

11条实用攻略对付叛逆宝宝

1、来点小幽默,让气氛不再那么紧张严肃。

比如你想要宝宝进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强行将他抱入澡盆,或者训斥他一番,让他去洗澡,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这时,不妨给宝宝来点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谁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诉你的小屁股,让他坐进澡盆。”这样与平时不同的语言会带给宝宝一种新鲜感,因此他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2、让宝宝放松警惕。

如果宝宝对什么事情都说不,不妨给他一些特别可笑的选择,一直引导他不停地说“不”,这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于是,你就可以顺势找到机会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让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3、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

宝宝都喜欢游戏,如果将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会比较乐于接受。比如,他总是不想去厕所,并因此总尿湿裤子,父母可以在估计他要上厕所的时候,将他扛起来:“现在我要扛着这把枪,让他到厕所发射子弹了。”这样的建议,会让宝宝很快就忘记他的不,乖乖地跟着你走。于是上厕所的任务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也就不会说不了 。

4、让宝宝自觉自愿地接受任务。

给宝宝准备一些图书,或者给他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的任务变成他的一种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范动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会因为好奇而产生模仿的欲望。

5、利用宝宝的逆反心理。

当想要宝宝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着说出要他完成的任务,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按照你实际的要求去做了。

发布于2009年07月19日 22:07 | 阅读数(288) 我的文章

尊重孩子,给他营造民主氛围

到孩子们吃小点心的时候了,今天吃的是海苔味饼干,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等着吃了,可今天的饼干是两个人一包,且里面的数量不是偶数,怎么分才能体现公平、公正,孩子间也不伤和气呢?

张老师忽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同伴,然后两人结伴来领取一包饼干,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一起吃呢?就这么着,张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纷纷寻找伙伴,领取了饼干,吃了起来。只见孩子们有说有笑,你一块我一块吃的特别开心,没有一个孩子发生争吵现象,地面也没有出现饼干屑之类的垃圾。

以往吃小点心时,张老师总是自己发给他们或者请孩子来发,但是总感觉孩子们吃的时候比较吵,个别孩子还不注意卫生经常把纸袋等垃圾扔到地上。几经教育也没有效果,可在这样比较宽松、民主的氛围下孩子反而更开心、更自觉。期间不仅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加强了同伴间的交流,同时促进了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这以后,在每次的小点心时,张老师又别出心裁给了孩子们更多的自由:在吃芋艿时,让孩子们自己过来拿3个,加强了孩子对3的感知能力;吃苹果时,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拿,并开展谁的苹果柄最小的比赛,这样一来,连几个平常经常吃一半就扔的孩子也津津有味的把半个苹果吃完;在吃面、粥等小点心时,提倡每个孩子都要吃,如果不是很喜欢这样食物,可以要求少吃。在这种合理的要求下,本来不敢吃的孩子也主动地盛了一点,吃了起来,渐渐地培养了孩子不挑食的习惯。

专家观点:

不管是在园还是在家,老师家长都应该给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像案例当中,张老师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不仅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加强了同伴的交流,提供孩子的沟通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