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家居装修 > 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2)

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2)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09 03:4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有些家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太深,觉得自己生了这样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是“前世没有积好德,”是一种报应。当他们认为“望子成龙”已成为泡影、祖传的香火无人继承时就把怨气泄到了儿童身上。这种类型的家长在工作中、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迁怒于他们。还有一些家长偏心,把希望放到了他们头脑聪慧、健康活泼的孩子身上,工夫也全下到了他们身上,面对经济开支过大,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个个出众,想想自己家还有个“累赘”,听力障碍儿童自然而然的成了他们的出气筒。父母难看的脸色,挥舞的拳头,使他们不敢有任何分辩。这种类型的儿童具有强烈的自卑感,性格内向,常常怀有一种报复心理,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造成的这种心理缺陷,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

    3.放任型

这类家长对听力障碍儿童虽不说有累赘之感,但也是毫不关心。可以说,在家长眼里就根本没有这个人。这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入学,只是让他们认识几个汉字,知道简单的数学运算而已。家长不指望他们养老送终、更不指望他们出人头地、光耀门庭。有的家长说,我们花点钱,让学校管管他们,省的在家里招惹是非,毕业后能够有饭吃,实在不行,回家能给父母当个帮手也就够了。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有的家长一个学期来学校交一次伙食

费、书费、学杂费,有的干脆让学生自己交,根本不来,很少和班主任、任课教师联系。这类听力障碍儿童表现随便,无上进心,学习无目的。一般说来,对事物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具有主观片面性。他们常常喜欢模仿,而模仿的常常是一些错误的东西。如,看电影模仿打斗蒙面;观察人是模仿人的生理缺陷等。别人的优良品德不去学,视而不见,却学着吸烟、喝酒、谈朋友。随着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有些家长一心想多抓大钱快致富,或诱惑他们弃学经商,甚至鼓动他们去卖血。这种情况在聋校已屡见不鲜。

    4.希望型

    这类听力障碍儿童的家长文化素养较好,多数为国家干部、知识分子,他们并不认为家庭中出现一个听力障碍儿童是失面子、丢人,而是相信这些听力障碍儿童通过加倍努力可以和健听儿童一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生产劳动技能。这类家长往往有一股犟劲,相信没有办不成的事,对孩子寄有很大的希望。他们注意了解听力障碍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学习特殊教育方法,并尝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可以说,施行这种正确的家庭教育,是真正关怀和疼爱孩子。这些家长注意和学校密切配合,经常主动到学校了解学生情况,重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反映,并在家庭进行继续教育,做到家庭、社会和学校一体化。这类听力障碍儿童在校和同学们相处融洽,自信心强,具有进取精神,学习成绩优良。

    从以上几种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听力障碍儿童个性和品质的形成受到家长的直接影响,而家庭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尊重和欣赏自己的孩子。只要家长能正确,的运用特殊教育规律,采取适合听力障碍儿童特点的方法去启迪、教育他们,就一定能够使这些听力障碍儿童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家长在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自身对专业机构的认识,以利于听力障碍儿童的诊断

    家长可请有关听力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评价和鉴定,使其更具专业性。在我国,很多医院都设有听力检测门诊,由专门的听力学家进行诊断。还有一些康复中心、聋哑学校、有关高校的特殊教育机构的专家也能对孩子的听力损伤程度、原因、可能的语言发展作出较客观的评价。从中家长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听力障,碍儿童进一步的了解,即了解现在,也能了解到孩子将来的发展前景。

    2.帮助孩子选配助听器,并购买适宜的语训设备

    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选配适合的助昕器,对于助听器的选配、保养,电池的更换及适应度等问题也需要家长作大量的工作,此项工作对于孩子进行语训尤为重要。

    3.家长是对听力障碍儿童实施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员

    家长应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可通过基层特殊教育学校获取相关的知识,结合专业教师的训练计划,在家庭内做很好的辅助训练。也可以到相关的训练机构或康复中心获得有关的训练方法等,以便于更好的实施家庭教育。

    4.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发展儿童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本身就已经存在听力障碍,即使和他们说话,他们也听不到,转而用一些手势代替语言和孩子进行交流。这种做法不仅耽误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阻碍了对听力障碍儿童的补偿训练。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可让孩子亲自体验和学习;也可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增长见识,进行实际知识学习,增强孩子适应社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