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家居装修 > 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09 03:4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一)要做到家长和儿童的相互尊重

    在传统思想中,人们常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长辈,”但是不能忽略了我们也应该尊重孩子,做到双方面的相互尊重。

父母尊重孩子,不仅是对他们独立意愿和个性的尊重,同时也是消除他们因自身障碍而产生自卑心理的最佳途径。当家长布置给孩子一件事情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相信他(她)可以很好地独立完成;遇到家庭中一些重大问题或牵扯听力障碍儿童的事情时,父母可以用征求意见或共同讨论协商的方法解决。对于每一件有影响的事情,父母不仅要带头这样做,而且要教育其他子女甚至要求亲属、邻里配合这样做。目的是造成父母与子女、听力障碍儿童与兄妹之间的民主气氛,这样,在听力障碍儿童心灵中就产生一种平等的感觉,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父母及亲属切记不要武断、鄙视、也不要纵容、偏袒,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正所谓尊重、挚爱、信赖和强烈的期待会创造出让人惊异的现象来,这种现象被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有个叫史基那的学者利用鸽子做了一个实验:史基那让鸽子啄墙上的一个圆窗户,鸽子每啄一下,他就立刻按一下铃,同时给鸽子一丸饵食。连续几次后,鸽子知道了只要啄一下圆窗户,就会有饵食吃,于是它就不停地去啄。这时史基那又改变了一个方式,就是当鸽子啄窗户时不立即按铃,等到鸽子把头往后缩时再按铃,因为鸽子知道了铃声是给它吃食的信号,于是鸽子稍微把头往窗子上碰一下就赶紧缩回来,以便铃声早响,早吃到饵食,这就是“即时强化”的道理。

    根据“即时强化”的原理,对听力障碍儿童每一个应该夸奖的行为,必须要在他们取得进步或做某件好事之后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为时间短,听力障碍儿童对自己的表现或行为记忆犹新,及时给予表扬,渐渐地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表扬适应习惯,对素质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形成极有好处。

    (三)采用适合听力障碍儿童的奖励或惩罚方法

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何进步时,大多都采取奖励的办法。但有的家长认为,奖励就是给孩子买点吃的、玩的之类的物质报酬,有的家长一高兴,或许会掏出人民币来奖赏。起初听力障碍儿童对这种“刺激”觉得很新鲜,但几次之后,这种对“物质刺激”的感觉无形就会膨胀。这是由于家长的物质奖励不可能老是加码,总是那么一点点,久而久之,这些听力障碍儿童就会觉得不够刺激或根本感觉不到刺激了,他们就会把得到物质奖励作为一种行为的目的,而且胃口吊得越来越大,可能会出现欲望得不到满是而寻找新途径的不良心理。这种不良心理有可能促使听力障碍儿童去侵犯别人的利益,甚至去进行偷盗。这种情况是有一定比例的。

    家长采取的最高奖赏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可以想象出,当父母在众人面前竖起大拇指夸奖孩子时,孩子的心里,会产生一股巨大的动力。可以这样说,只有父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称赞,才是真正激励孩子奋发向上的最高奖赏。当然也不要排除适当的物质奖励,这些奖品最好选用鼓励听力障碍儿童奋发向上的图书、文具、体育器械或开发智力的棋类等。也有的家长采取高深的哲理和革命大道理进行说教,而这些对于仅有很少知识的听力障碍儿童来说简直是不切实际的。

    同样,过多的责备也会适得其反。听力障碍儿童的感情大多比较脆弱,

    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时,应该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客观地指出错在什么地方,怎么改正,辅以正面对比,让孩子知道自己是错了,做到心服口服。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最好不过夜。对于听力障碍儿童来说,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笨蛋”、“没有用”之类的结论,而是希望父母给予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启心灵的钥匙。对待听力障碍儿童一定要耐心,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决须用全副精神。

    (四)实行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

    大家知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注意对子女施行正确的教育,那么家庭的每个成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一定能以文明的形象出现。这样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向整个社会辐射、渗透、使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听力障碍儿童在家庭完全靠家长、社会的熏陶,进入学校后就要靠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配合进行了,听力障碍学生成了教师与家长联系的纽带。如新生到校后进行常规训练,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成长史、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当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主阵地。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家庭和社会也要做好辅助工作。

  二、家长在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一)听力障碍儿童家长的类型

    1.溺爱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听力障碍儿童极其疼爱,以至发展成为溺爱,这类儿童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论他们有什么样的要求做家长的总是给予满足。即使有什么错误,家长也予以迁就,家长不仅自己溺爱,同时要求其他人照顾。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这就是对听力障碍儿童生理缺陷的补偿。溺爱类型的孩子由于从小娇惯,自理能力、适应能力都明显低于同龄的听力障碍儿童,加上家长轻视精神教育,还会养成孩子一些不良习惯,很不利于今后的生活。这些孩子在学校往往是惯于支使别人,不易和大家搞好团结。他们好胜逞强,遇到困难往往退缩,情况变化时甚至不知所措;还缺乏艰苦奋斗、勤劳节俭、自我服务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这样一位母亲曾经说过“她有三个孩子,这个最小的孩子听不见声音,而且不会说话,如果不好好对待他,良心上过不去,因此对他是格外照顾,百依百顺。”这位母亲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歧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