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程晓玲:记录那些没有历史却写就了历史的小人物

程晓玲:记录那些没有历史却写就了历史的小人物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4-11 14:02 编辑: 网络 查看:

内容摘要:程晓琳40岁开始电影编剧创作,短短的7年时间里,和肖风导演合拍了“农村三部曲”(《喊过岭的故事》《清水的故事》《海的故事》)和“抗战三部曲”(《大劫难》《岁岁清明》《兰亭》)共6部电影作品,并先后两次凭《清水的故事》和《岁岁清明》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3月公映的《兰亭》倾注了程晓玲很大的热情与诚意,看过这部电影的专家认为,电影《兰亭》构筑了个性精神,不是写个人小小的悲欢,而是将个性精神和时代氛围巧妙结合,发自人心地表现宏伟历史。而《兰亭》以人类共通的情感关注,深入揭示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本质、民族性的觉醒,具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他认为这是一部可以走出去的电影,可以填补内地抗日题材电影在世界电影人心目中的空白。

关键词:电影;生活;程晓玲;创作;兰亭;故事;写作;战争;文化;风格

作者简介:

  无论生活怎样变化,市场有多繁荣,我们都不能让这一传播性广、接受度高的电影文化失掉灵魂。让文化良心不交易、不买卖,剧作家责无旁贷,这也是我写作遵从的原则,或许这就是我的风格。

  记录那些没有历史却写就了历史的小人物 

  ——访编剧程晓玲      

  程晓琳40岁开始电影编剧创作,短短的7年时间里,和肖风导演合拍了“农村三部曲”(《喊过岭的故事》《清水的故事》《海的故事》)和“抗战三部曲”(《大劫难》《岁岁清明》《兰亭》)共6部电影作品,并先后两次凭《清水的故事》和《岁岁清明》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程晓玲称她的写作是业余爱好,都是在工作之余,半夜或者清晨,写作的动机也出奇的简单,只是为了让老年的生活不那么寂寞,更充实,所以她的写作很自由,不被各种框架所束缚,也不被各种利益所绑架,只写自己想写的,也因此,她毫不做作的叙事风格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3月公映的《兰亭》倾注了程晓玲很大的热情与诚意,看过这部电影的专家认为,电影《兰亭》构筑了个性精神,不是写个人小小的悲欢,而是将个性精神和时代氛围巧妙结合,发自人心地表现宏伟历史。看过《兰亭》的观众们也给予该片很高的评价,认为影片中的人物不是神仙和圣贤,说的是人话,做的是可信的事。然而,这在惟票房独尊、各方争夺收益的大环境下,《兰亭》作为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主旋律电影,观影的热评与市场的冷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问及会不会影响她接下来的创作、因而适当的考虑商业因素时,程晓玲迟疑了一下,说有些东西,放下很容易,再想找回来很难,电影不是纯粹的商品,它肩负着传播主流价值的使命,如果让票房绑架了艺术,得到了眼前的金钱,可能损失的就是观众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对战争、对人性深刻的反思。“我们虽不能赢得高票房甚至亏本,但是,能让多一个观众看到真实的历史的沉重,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我觉得所做的一切就值得,也会继续坚持。”

  记  者:有评论认为,电影《白日焰火》的成功是因为创作者恰当地处理了商业表达和个人风格之间的矛盾。从您的创作来看,也是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创作风格,听说,在电影《兰亭》的创作期间,您曾拒绝了所有有损作品呈现的商业因素,在今后的创作中,您是否会在坚持自己独立气质的同时考虑适当的商业表达?

  程晓玲:我从来不会为了什么因素而去写什么东西,也不会考虑是不是市场的需要,我只想我看到了什么,我要表达什么。我会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会向任何时髦的东西低头。其实,想想也是,单以票房来论我的电影是失败的,因为部部亏损。但就个人而言我的生活是充实的,因为我表达了我的思考,知道了作家应该怎样自觉地做到尊重历史、担当现在、着眼未来。我还在努力着,希望下一部电影做得更好一点。其实,有时候我也会在利益面前犹豫,不就是拍个电影吗,何苦那么较真。可一到动笔了,就会不自觉地又较真了。生猛点的、香艳点的、看个乐呵的我真做不了,我也不接受“电影就是色情和暴力”这样的说法,因为我不能把看到的事实扭曲着写,也不会把我的所思所想藏起来去说一些拧巴的话。我希望我真诚,我希望能真诚地书写这个时代。

  记  者:从“乡村三部曲”到“抗战三部曲”,您作品中关注的都是历史中的小人物,为什么对这样的人物如此青睐?

  程晓玲:我想记录那些没有历史的人,是因为没有人记录他们的历史,我希望记录这些不知名的人。小人物才是生活的实情实景,万一几十年后人们能在我的电影里看到我们今天的生活现状是这个样子的,那不是件很好的事吗?所以,我愿意用这样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感悟生活、去关注生活、去书写生活。我觉得我们的创作应该走向平实、走向具体,关注个体和个性的尊严,关注生命自身及其生存的条件。生命没有目的,它不为什么,它不为别人而存在,除此之外,花里胡哨的东西、玄之又玄的东西,都是多余的,至少是不诚实的。

  记  者:从《大劫难》到《岁岁清明》再到《兰亭》,从比较直接的表现战争的血腥,到婉约地表现战争中人的抗争,再到通过战争中的爱情故事来反思战争,从上述作品中可以看到您对战争的认识以及面对战争的观念有不断深入地挖掘和突破,在当下一些抗日题材创作出现很多问题的时候,您是如何逐步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的?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

  程晓玲:有人说我的“抗战三部曲”中塑造了“另类英雄”,其实,我不愿把他们说成英雄,他们就是最普通的人,普通百姓的抗日一定是朴实的,我不想把这种对抗再拔高甚至神化,也不希望这种对抗变得“另类”。我只是说了在那个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写了人该说的话,人该做的事。如果战争发生了,我们不能依赖会有现成的英雄出现,认为只有英雄才会去抗争。只有当每一个人都站出来,才能筑起真正的攻不破的钢铁长城。

  在我看来,创作者应该把自己真正地放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看清生活的本质,准确地描述生活、评判生活。特别是当下商人文化、名人文化大有如火如荼之趋势时,更需要创作者能够坚守文化思考,不盲从于市场、不俗媚于名人、不忐忑于权力、不小觑于百姓、不纠结于良心,才能客观而理性地书写生活,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推崇不择手段的名人文化和利益至上的商人文化。

  记  者:有人认为,时下中国电影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好的故事、好的创意,您心中的“好故事”是如何定义的?很多人评价您的电影充满了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