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互联网时代》:继续解说那些纪录片未播出的大人物和小故事(2)

《互联网时代》:继续解说那些纪录片未播出的大人物和小故事(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4-25 01:1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1768年,英国爱丁堡书商科林·麦克法卡尔编辑并出版一套综合性知识的工具书,刚刚问世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一共3册,囊括了各领域的科学发明、新成果、新观点,12英镑的售价,在当时可以买下一座岛屿的1/10,拥有它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当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把知识的获取从书架拉到了鼠标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遭遇了245年来最大的挑战。


距离芝加哥约3500公里之外的旧金山有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这个敞开式的办公室管理着一个网站,它叫“维基百科”,是以“维基”命名并以“维基”模式运行的当今全球规模最大、最流行的网络工具书,被视为《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强有力的对手。


Wikipedia,2001年1月15日正式上线。


抱着期待和不安的心理,威尔士输入了第一个词条:“世界,你好!”


这声问候迎来千万个回应。世界真的来了!


在成立13年后的今天,维基百科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网站,拥有词条总数3124万条,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260倍,总编辑次数超过7.18亿次!


“约等于无限小,被无限多地汇聚在一起,意味着任何可能。”——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公式。


维基的外延不断扩展。汇聚智慧、 汇聚技术、汇聚资金的维基、众包、众筹等新的协作法则,不断汇聚出微小个体创造的奇迹。


位于华盛顿郊区的马里兰州塔科马帕克市小镇,20世纪70年代为各家分送《华盛顿星报》的报童马特·德拉吉,在一般人眼里是个怪异的孩子。在学校里,他沉默寡言甚至有些自卑。当伙伴们迷恋摇滚明星时,他却对《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感兴趣。


1989年,带着这个不灭的兴趣,他从华盛顿来到让很多人追逐梦想的好莱坞,继续寻找他的新闻出路。


他在CBS礼品间负责叠T恤、收拾《60分钟》节目里的杯子,因为在行政套房曾为CBS的总裁递过运动衫而兴奋不已。即便如此,他离新闻记者的梦想依然遥远。


1994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德拉吉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终于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他在电脑上注册了社会上刚刚出现的个人博客主页,并骄傲地以自己的名字将此命名为“德拉吉报道”。从此便乐此不疲地将他在好莱坞录影棚里听到的各种小道消息,在复印室的垃圾桶里捡到的电视剧的尼尔森收视率统计,以及各种政客丑闻、突发事件等发布在网上,几乎一日不曾中断地更新着他的网页内容。


3年后,网站每天的访问量比《时代》周刊每周在报刊亭的销售量还要大。帮助德拉吉铺好通往巅峰阶梯的是美国《新闻周刊》。


对此,前美国《新闻周刊》调查记者迈克尔·艾西科夫回忆说:“因为它涉及指控美国总统与一个年轻妇女的非法关系……但杂志高层,也就是杂志的主编们认为还需要加工,于是‘砍掉’了这则报道。一旦阻拦了一则新闻,那么其他人就可能得到消息,然后抢先行动。”


果然,这个消息被嗅觉灵敏的德拉吉捕获,他毫不犹疑地标上“世界独家新闻”的醒目标题,然后摁键发布出去。


这就是后来导致斯塔尔报告出炉、总统弹劾案发生以及美国政坛动荡的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


几乎同时,这条消息被疯狂点击,随即传遍了全世界,全球新闻界的权威人士都被德拉吉带入这场喧闹的旋涡之中。一夜之间,“德拉吉报道”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