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体坛风云人物:转变有此生

体坛风云人物:转变有此生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5-16 12:4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杨旺|文

  财新网特约作者

  或许只有CCTV体坛风云人物评选这样的奖项,才有底气试图在一天的时间跨度里,不但要丈量和梳理中国体坛过去一年的发展轨迹,还试图记录下大时代大变革到来之前的诸色人物、细节及趋势等。

  但2016年的这个评选,人们的态度还是有些复杂:

  期待,是因为这里历来是年度体育的风向标,寄托着无数体育人的爱恨情仇,无数英雄人物从这里盖上封印,走上竞技和商业的快车道。

  犹豫,则是因为这个奖项目前正经历着春晚一样众口难调的境地。既有林林总总的评选机构的前追后堵,也面临着竞技和商业的价值观嬗变下的二元对立和思考。当然,这种矛盾对立体系的,还包括一些体育部门的主管,以及在反腐背景下在耻辱和荣耀双重压力下前行的金牌教头们。

  壹 一个人的表演秀

  进入2017年,人们突然发掘了孙杨的诸多新的变化:他出现在《真正男子汉》《我们十七岁》《触不到的TA》等真人秀节目中,更新着人们对运动员群体的认知,他成为大大小小颁奖场合的主角,大小公益活动的焦点。哦,对了,刚刚过25岁生日的他,还被称为“孙队长”,肩负着带领中国游泳走出低谷的任务。

  这是属于中国式巨星的成长故事。如果说上半年的孙杨,要用天才、意气风发和叛逆来形容,那么下半场的他,诠释得更多的,是成熟、创新、睿智和敢于担当。当然,由于二者之间的起承转合时间过短,要想在以体育总局的官员为主要评委的体坛风云人物奖项中消除固有的认知误区,还需加以时日。

  作为各种新旧交替时代的巨星,孙杨身上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他在为官方评定体系而埋单。奥运会上出现在中国游泳队身上的小概率失误,作为领军人物、队长的孙杨必须一力承担。

  他在为体育思潮埋单。在新局长祭出一系列新政之际,正处于无所适从的官员们,对于孙杨是归属于锦标主义还是国际主义的定义处于含混不清的状态。

  他在为新旧势力乃至时代的冲突埋单。在孙杨的前面,是谨言慎行的运动员群体,他们在举国体制的庇护下,小心翼翼地和体制和解、触碰。而在他的身后,无论是洪荒少女傅园慧还是长腿欧巴孙伟、金鸡独立张国伟,都拥有了更为宽容可以展示个性的舆论环境。在体坛风云人物典礼现场,傅园慧再次突破了人们对运动员群体的认知,在脱口秀和即兴采访环节看到了她的澎湃潜力。

  处于两种思潮、体制下的孙杨,就在这种不停的拉扯中艰难前行:

  道德卫士说,他是个危险分子,他以前那么调皮,现在不出问题不代表以后没有问题。

  新时代者说,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人?他已经满足了你的所有需求,他已经崛起并做了那么多担当,你还想怎么样?

  新时期的孙杨,如同一道考题,考验着公众对于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与时俱进和公平度。

  所幸孙杨依旧在探索着运动员的宽度和广度。这个生来就被当成“中国的菲尔普斯”的体育明星,具备了大时代的诸多特性:深处逆境依然斗志昂扬,众人怀疑不改初心,强敌四顾敢于亮剑。在体坛风云人物现场留下了一首《倔强》之后,他倔强地潜入自己的泳道,向着布达佩斯世界锦标赛、向着东京奥运会游进。

  贰 一个神话的附体

  有时候,你不能不相信一个叫神奇的东西。

  对于现在哈韩哈日崇尚欧美范儿的90后00后而言,祖辈口口相传的女排精神就如同父母和领导无休止的唠叨,而那些执拗于封闭施训练、千万次挥汗如雨的女排姑娘,就如同社会中不懂变通,不懂享受风花雪月的脑袋短路的二货。

  但在某一时刻,尤其是奥运会面对一次次失败,命运几乎陷入停摆的危机关头,端着平板电脑手机的他们却被狠狠地撞击了一下:哦,那些身材高挑的竟然可以如此神奇?

  尤其是,无论是那个站在赛场边上已经不再年轻的北京大姐郎平,还是赛场上那个13岁时因贫穷差点南下打工的河南妞儿,她们并不是什么资质突出的天生主角,但在逆境前,她们敢于从喉管中吼出那倔强的四个字:我,不,认,输,并最终满血复活,游戏闯通关。

  这些90后00后终于找到了共通的东西:原来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盖世英雄,所谓的绝处逢生,真的可以自己来逆转。

  正如女排队长惠若琪所说,今天我们团队能四次获得这个奖项(最佳女运动员朱婷,最佳教练郎平,最佳团队和评委会大奖中国女排),是因为我们重新唤起了公众对女排精神的那份理解和执拗。不仅仅是对手的拼搏,领导的非难,事业的低谷,对手的暗算,同事的挤兑,甚至无法兑现的诺言,喋喋不休的劝解,都可能让你的人生按下暂停键。

  但为了梦想的坚持,为了自己,我们也可以像女排姑娘一样,隔网站立于对手之前,袖子一撸,后槽牙一咬:我,不,认,输。

  人生,将变得云淡风轻。

  叁 一个队伍的逆袭

  历次体坛风云人物评奖的遭遇,和中国跳水队近几年陷入的竞技和市场的尴尬有几分相似:

  一方面,在中国军团的金牌队伍中,跳水队是最为特殊最为显赫的群体。他们是举国体制最坚强的捍卫者,夺金效率和数量都是名列前茅。

  一方面,在公众尤其是市场领域却显得日益弱势。近几年,人们对这个群体的报道已经沦为整齐划一的蜻蜓点水,偶尔还会对那些年龄比身材还要单薄的小丫们调侃。

  而在以竞技为主的体坛风云人物评选体系中,这个金牌拿到手软的队伍,也是一次次缺席。包括拥有郭晶晶的全盛时期,他们都是这个奖项最大的绿叶。

  他们,就这样消失在一个被举国体制流水线化,公众妖魔化地解读中。

  感谢体坛风云人物的导演组,他们在水立方这个记载他们荣耀和记忆的环节,进行了一个主题为传承的设计,人们才恍然大悟;哦,他们竟然是中国最早明星化的队伍,从敏伏明霞到田亮郭晶晶,他们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时代记忆;哦,他们是最早市场化的队伍,从跳水明星赛到大奖赛,从水立方的综艺歌舞表演,到当年那两档红极一时的真人秀节目;哦,幼儿跳水,也是奠定一个人体育志趣的基石。

  哦,现在的中国跳水,既有任茜的呆萌可爱,陈若琳的冷幽默,也有吴敏霞的天后气质。

  如果没有这次的设计,我们将永远欣赏不了这些风情万种的演出,理解不了这样一个英雄的群体。

  在一个市场充分选择的时代,无论是官方还是媒体,都需要放下身段,重新拥抱和定义市场。

  而无论是女排,还是跳水,乒乓球,都需要找到专业和大众化之间的快速通道,以及竞技走向市场化的手段。仅仅依靠情怀,仅仅依靠迷妹,会像当年的偶像歌星一样,消散于时代的滚滚洪流。